■ 金 麒 Jin Qi
苏州平江街区保护性修复对商业的影响
■ 金 麒 Jin Qi
文章以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为例,阐述其从最初的保护与修复到之后近十年的维护与开发期间的发展变化,探讨商业化给城市历史街区带来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历史街区;商业化;文化
城市历史街区,即城市中传统文化集中体现的街区及建筑。在当今飞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我国许多历史悠久的古城都面临着“旧城改造”所带来的建设性破坏,城市历史街区正在不断减少,一些耳熟能详的历史文化名城如济南、昆明、开封等地,甚至已很难找到一片完整的传统民居建筑群。当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对城市文脉的日益重视,在众多有识之士的努力下,也有不少古城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逐渐保护修复了若干历史街区,其中著名的有北京的大栅栏、上海的田子坊(图1)、成都的宽窄巷子等等,都取得了很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随着对城市历史街区保护和对建筑文脉传承的愈发重视,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也日趋成为一个争论甚多的热门话题。有人认为,历史街区应得到“博物馆式”的保护,迁出原住民,尽量减少甚至避免商业开发,最大限度地体现历史街区的“原真性”,以取得“原汁原味”的保护效果;也有人认为,历史街区应抛弃片面强调对所谓“原真性”的机械性保护思维,而应“解放思想”,进行积极的旅游开发与商业规划,引入相关资本进行大力度的商业开发,提高历史街区的知名度与可游性,并以旅游业发展为原动力促进所在地方经济的发展。
图1 上海田子坊
在具体实践上,因相关决策者不同的立场与倾向,实现了不同的操作模式与改造方法,各有成功之处,亦不乏经验教训。本文即以苏州平江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模式为例,就城市历史街区中商业化开发的影响作一些阐述与探讨。
苏州平江历史街区(图2)是千年历史名城,著名的江南水乡,苏州现存为数不多的几片传统风貌留存相对完好的历史街区之一。苏州古城城址千年未变,护城河内的古城区原有大片的传统风貌街区,可惜在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的大背景下,其中许多传统街巷却也遗憾地在大规模的拆迁与改建中几乎被破坏殆尽。平江历史街区位于古城东北隅,东倚苏州古城护城河,西靠城市商业中心观前街-临顿路地区,南起城市中心干道干将路,北临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拙政园,与著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封刀之作——苏州博物馆仅一街之隔,是苏州古城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好、规模最为庞大的一个传统风貌区,且基本保持了唐宋以来苏州“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及“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古城风貌。同时,街区内还拥有包括清代名臣潘世恩和吴廷琛、近代国学家顾颉刚等诸多历史名人故居与部分古城墙遗址。
2002年起,苏州市相关部门联合启动了对平江历史街区的风貌保护与环境整治工程,在“修旧如旧、循序渐进”的修缮原则下,大力实施了河道清淤、码头修整、道路翻建、管线入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后,又以此为基础,继续改善街巷环境、完善现代化生活设施,并整修相关居民院落,维护并优化“原住民”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2005年,平江历史街区核心区(平江路沿线)的修复整治工程基本告一段落,并因其保护工作出色而荣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2005年度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2009年,平江路又荣膺由国家文化部与国家文物局联合牵头评选的首批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图2 20世纪20年代的苏州平江路
图3 2008年初的平江路历史街区
在平江历史街区修复完成的初期(图3),对于街区的房屋功能规划设想是:保持80%左右仍为居住功能,以保持江南水乡名城独特的“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活场景。因此,起初平江路上仅有不多的几家会所、客栈、工艺品商店等业态的商铺,气氛相对静谧而悠然。在这个阶段,商业化对于平江历史街区的作用显然是正面的:既为平江路的保护与修复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支撑,也对置于其中的游人提供了良好的商业服务,形成了较为正面的良性循环与互动。
随着平江历史街区的声名鹊起及游人的纷至沓来,其人流量从2008年不到100万人次迅速升高至2014年的近600万人次,平江路也逐渐从一条籍籍无名的老街巷摇身一变,几乎成为古城苏州的代表。同样是在这短短的几年间,平江路从白塔东路至干将路全长约1.2km的主街上,陆陆续续开满了各色商铺,其中尤以大量的餐饮、小吃类店铺为最,几乎一家连着一家。奶茶、卤鸡爪、豆腐干,甚至海鲜烧烤都成为平江路上绝对的热门主流商铺,几乎走几步就是一家。以至于作为“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平江路在很多游人的眼中,俨然成为了“小吃一条街”,而即便是这所谓的“小吃”,还是以舶来的烧烤与奶茶为代表,不免令人遗憾(图4)。
至于那些初期符合其原先业态定位的一些商铺,却由于其相对“高端”,敌不过利润空间较大的小吃类或纪念品类商铺而纷纷让位,从而导致各色餐饮、小吃铺及所谓的“旅游纪念品”商铺大行其道,呈现出某种意义上的“劣币驱逐良币”效应。
例如,位于平江路31号近钮家巷的“筑园会馆”,原为上海中房建筑设计院于2007年在整体街区修复后的清代民宅“张氏旧居”的基础上,进行建筑改造与更新后的一家精品民宿及附属书吧(图5)。其设计者在建筑改造中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有的外观风貌与木质结构,同时在室内的功能布局与技术设备上也都作了符合现代人使用需求的改造和尝试(图6)。工程完成后,在广受各方好评的同时,也获得了由上海市建筑学会颁发的第二届建筑创作优秀奖。然而,由于随后平江历史街区商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仅以4间客房与1个书吧为盈利点的“筑园会馆”,逐渐在资本逐利的天性中败下阵来。2014年初,“筑园会馆”低调地变身为一家专营旅游纪念品的商铺,令人惊愕的是,其所售的纪念品主打的并非是苏州当地的特色,而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风格,并充斥了国内景区常见的千篇一律的“价高质次”之感。更令人遗憾痛心的是,原设计师对于老宅的精心修缮、布局与改造付出的心血就这样付之东流,一幢优秀的历史建筑就这样被彻底破坏了(图7)。
如今的平江路上,这样的事件并非孤例,而这种因商业化过度导致历史街区传统建筑及文化受到的损害,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显然不利于其文化的传承,也不利于其所附带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提升。
图4 2016年初的平江路历史街区
图5 2009年改建初期的“筑园会馆”外观
从平江历史街区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历史文化街区的首要核心显然是具有充分“原真性”内核的历史建筑群及附着于其上的传统文化,这也可以说是历史文化街区的灵魂。只有切实地保护好这个核心,才能使其避免沦为仿古建筑式的“假古董”,或缺乏个性与灵魂的“空壳标本模型”。
当然,历史街区建筑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也需要以一定的商业化开发所带来的经济发展为支撑:适度的商业化可以为历史街区的修复和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资金保障,也有利于其通过与外界文化的交流互动,实现历史街区有机的自我更新。但是,商业化所带来的商业资本以其逐利的天性加之市场固有法则的作用,在缺乏科学有效规划管理的环境中,往往又容易迅速走向另一个极端,形成“整街(区)皆商”的商业化失衡乃至过度的局面,从而导致地方特色传统文化被现代商业文化严重侵蚀,本地原住民纷纷外迁,大量外地人进入历史街区经营与地方特色无关的所谓“传统产业”,造成我国目前古城古镇旅游发展中已逐渐显现出的历史街区“千城(镇)一面”现象,严重破坏了不可再生的地方传统文化资源。这显然是一种竭泽而渔的做法。因此,在今后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改造中,如何维持适当的商业化程度,为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提供充足的保护资金与人气体验,从而实现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将是一个值得相关从业者不断探索与研究的课题。
Inf l uence of Protective Rehabilitation over the Commerce of Pingjiang Block in Suzhou
Taking Pingjiang Historic District of Suzhou as example, this paper expounds its development from the initial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to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ver the past ten years; and discusses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inf l uence of commercialization over urban historical district.
Historic district, commercialization, culture
图6 改建初期的“筑园会馆”内景
图7 如今的“筑园会馆”内景
2017-01-12)
金麒,建筑学硕士,上海房科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