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晨晨 Jiang Chenchen 郑兴宇 Zheng Xingyu
文化生态保护区整体性规划研究探析
——以姜堰清明习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例
■ 蒋晨晨 Jiang Chenchen 郑兴宇 Zheng Xingyu
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对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以及其传承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文化生态保护区能够维护文化生态系统内的平衡发展,促进保护区内的经济社会科学化可持续发展,这是科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创造性实践。文章尝试以姜堰清明习俗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为例,探讨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整体性规划。
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随着经济转型和城市化快速进程,大规模城市建设在国内的大中小城市轰轰烈烈地进行,环境的变化导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渐渐消亡。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保护势在必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9 年首次提出《保护民间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建议案》, 1997 年通过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 2001年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 2003 年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我国对于文化生态保护也相当重视。在2004 年,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成为了最早参与的 6个国家之一[3]。2005 年,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见》。2009年,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民族文化保护》中提出了“确定10个国家级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2011 年,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到了法律层面。
为了保持传统文化独特性并能有序传承发展,以及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刻不容缓。希望通过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整体性规划,恢复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使文化能够保持世代传承,生态能够保持可持续发展。下文将以姜堰清明习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例,对生态文化保护区进行整体性规划研究阐述。
1.1 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内涵
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定义是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通过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修缮并恢复当地的文化遗产的生态环境[4]。文化遗产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当地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祭祀形式和传统手工艺,物质文化遗产指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历史文化街区和村镇等[5]。划定文化生态保护区,尽可能地将其保存在其所属的区域及物质生态环境中,使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成为“活文化”[6]。因此,国家“十一五”期间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设立国家级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
1.2 文化生态保护区与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区别
与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比,文化生态保护区更强调当地生态环境的修复,而不是盲目地兴建各式各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中心、传承中心和遗产公园。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规划需要坚持正确的保护理念,即建成一个可以减缓外来文化冲击的相对封闭的文化系统。“封闭系统”是指相对封闭的半封闭系统,并不是将当地人隔离起来,远离现代生活。文化生态保护区要阻隔的,并不是“现代化生活”,而是有可能对当地遗产造成生态威胁的外来“物种”或外来生态环境。例如在侗族大歌之乡,文化生态保护区要阻隔的是可能对侗族大歌产生较大影响的美声唱法;在汉剧之乡,文化生态保护区要阻隔的是可能对本土汉剧形成较大影响的外来剧种;在剪纸之乡,文化生态保护区要阻隔的可能是对传统手工剪纸形成较大影响的机械化剪纸方式。
图1 姜堰城区总平面图
2.1 姜堰区文化底蕴
泰州市姜堰区地处长江三角洲,南北分属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是江、淮、海三水汇集之处。姜堰地势低平,水网密布,水面积约占 15%,因宋代姜氏父子在此筑堰御水而得名。姜堰区地跨里下河水网和沿江高沙地区,又地处南北文化交汇地,具有优良的自然、人文生态环境,文化底蕴深厚,形成了独特的习俗文化(图1)。
2011年11月,江苏省文化厅正式批准设立“省级姜堰清明习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姜堰清明习俗形成了以会船活动为主的“水上清明节”的独特形式。其中在全国具有唯一性的习俗是篙子船的撑赛以及“送头篙”,寄寓了“生殖崇拜”意义。
2.2 保护格局
为做到突出重点、整体保护,姜堰清明习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划分了1个核心区域和6个重点项目:
1个核心区域:以溱潼镇为中心,包括溱潼镇、娄庄镇、桥头镇、沈高镇、俞垛镇、淤溪镇、兴泰镇、华港镇及姜堰镇、白米镇北部地区的区域。这一区域是典型的里下河水乡,属江淮湖洼平原。水网和地貌特征的独特,给这一区域带来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也受到影响,与上河地区有所差异。在这一区域中,“清明会船”习俗覆盖率为80%。
6个重点项目:①中国姜堰·溱潼会船节(每年清明节前后,活态传承);②水上祭祀仪式(祭祖、扫墓、祭祀英烈、恤孤召魂);③清明节庆服饰饮食(插柳花、戴柳帽、吃柳叶饼、吃百家饭等);④水乡船文化(木船修造技艺、习俗等);⑤庙会(典礼、民俗表演艺术、集会商贸等);⑥农事、渔事、窑事(农事生产、渔民信俗、砖瓦生产工艺、砖雕技艺、窑工号子等)。
2.3 保护措施
2.3.1 划分保护区域
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分布状况和文化生态环境,以姜堰行政区域为保护范围,划分为重点区域和一般区域。重点区域为老通扬河以北里下河地区,以溱潼镇为核心,包含溱潼镇、娄庄镇、沈高镇、兴泰镇、俞垛镇、淤溪镇、华港镇、桥头镇以及姜堰镇和白米镇北部地区。该区域总面积为526km2,人口为40.5万。一般区域为老通扬河以南上河地区,以姜堰镇为核心,包含顾高镇、梁徐镇、蒋垛镇、大伦镇、张甸镇以及姜堰镇和白米镇南部地区。该区域总面积为402km2,人口为39.5万(图2)。
2.3.2 确定保护对象
实验区的保护对象是其划定范围内的各类清明习俗及其相关的自然生态、历史遗迹。实验区的核心内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其中包含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以及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名镇、村落等[7]。
2.3.3 确定保护步骤
文化生态区的整体性规划保护,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姜堰清明习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整体性保护规划,划分为3个阶段:近期、中期、远期。每个阶段5年,明确不同阶段的目标任务,最终达到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传承的目的。
图2 姜堰清明习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保护分区图
3.1 开展习俗普查,建立整体性规划体系
开展习俗普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数量、种类、现状及传承人的情况[8],进行资料汇编,并建立数据库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9]。目前已认定省级非遗项目35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5人。
祭祖先、续家谱、学族规、睦宗亲是姜堰清明习俗的重要内容。对姜堰区域内的家谱和祠堂存留10多家的情况进行调查,包括蒋氏宗祠、王氏宗祠、李氏宗祠、卢氏宗祠、靳潭古亭、净业寺、观音禅寺、仓场祖师庙等。据调查,姜堰区已知家谱数量达79件,其中包括明代木刻本和民国铅字本,极其珍贵。
撑会船、祭祀忠魂英烈、孤坟野鬼是姜堰清明习俗特有的祭祀形式。姜堰传统的清明习俗是在节前给祖坟培土上供、烧钱化纸,清明节当天供奉先祖,节后节第二日撑会船给河边的荒冢野坟烧黄纸和冥币,举行舞龙的活动。这些孤坟据说是岳飞的军队在溱潼与金兵抗战而牺牲的将士坟茔。
开展清明习俗普查,对姜堰区家谱、祠堂和祭祀形式进行调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整体性文化生态区建设规划体系。
3.2 提供项目展示平台,与发展文化产业相结合
实验区的核心区域是以溱潼镇为中心,溱湖更有“三水姜堰,天下船会”的美誉。
3.2.1 发展演艺项目
在溱湖规划建设了鹊仙岛文化综合区,包含里下河农耕文化园、里下河风情民俗馆、婚俗馆、契约馆等,其中“溱潼大杂院”以舞台剧表现方式进行溱潼民俗风情演艺,吸引了海内外游客,形成了以溱湖风景区和溱潼镇为核心,溱潼会船节为重点的清明习俗展演基地。
3.2.2 举办公共展览项目
通过举办本地民间收藏家的个人藏品展览,展示本地的清明习俗和人文风情。为号召姜堰群众积极参与到姜堰清明习俗文化生态保护中,北大街文化街区采用大型墙面砖雕展示。通过修缮“东岳行宫万年台”,搭建展示姜堰城区,展演清明习俗文化的舞台。通过建设老通扬运河文化长廊,以石质壁画、地雕等技艺,展示本地的文化传统和清明习俗文化。
3.2.3 组织宣传项目
民间传统技艺、美术和舞蹈、走进校园及社区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一个重要途径。2012年开始,姜堰区文化馆开办成人免费培训班,邀请“姜堰滚莲湘”重要传承人教授莲湘舞。在校园内进行“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表1)图片巡展,介绍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让孩子们从小树立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
3.3 发掘文化资源,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在保持实验区原生态的前提下,结合姜堰旅游业的发展,让“溱潼会船节”成为非物质文化活态传承的民俗盛会和游客旅游观光的文化盛典。在文化生态区整体性规划中,做到“还节于民、还俗于民”,坚持非物质文化保护的4个基本特征:活态性、民间性、生活性、生态性。发掘文化资源,推动姜堰旅游产业发展,对实验区内的非物质性文化遗产分布进行分区规划,有利于姜堰清明习俗的整体性保护(图3)。
着重对实验区内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积极申报非物质性文化遗产项目,如木船制作及修缮、木雕、根雕、砖雕、糖塑、面塑等,以及溱湖鱼饼、虾球,姜堰大炉烧饼等特色饮食的制作工艺。具体措施如:①建立名人工作室,如“王洪祥面塑工作室”和“宋保旺雕版木刻工作室”,目的是改善传承人生活状况,保证其经济效益,激发其传承活力;②成立传习所,如“姜堰滚莲湘”传习所,目的是保护非物质性文化遗产,成立传习所既合理利用了姜堰区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能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与发展;③在泰州博物馆分会场设立姜堰区文化遗产保护专题展和宋保旺雕版印刷作品展,目的是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让更多的姜堰群众意识并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
表1 姜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表
图3 姜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图
3.4 与节庆结合,发展衍生行业
由“溱潼会船节”衍生出系列节庆活动,包括河横菜花节、茶花节、牡丹节、美食节、亲水节、养生节、采购节等等。例如:①“溱湖八鲜”美食节,“溱湖八鲜”由溱湖簖蟹、溱湖甲鱼、溱湖青虾、溱湖银鱼、溱湖螺贝、溱湖四喜、溱湖水禽、溱湖水蔬组成,现已入选《中国名菜大典》。②“万人八鲜宴”活动,将旅游推广和美食品尝相结合,将溱湖美食介绍到到更多的城市,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溱湖传统文化。③“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由姜堰区“非遗保护成果展”、“保护文化遗产,添彩美丽姜堰”文艺表演、泰州市第三批非遗传承人颁牌仪式、“姜堰滚莲湘”传习所揭牌仪式等四大部分组成。向社会和民众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文化产品及服务,传递“非遗传承,人人参与”的理念,弘扬姜堰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生态保护区虽然还在起步阶段,但是中国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的创造性实践,值得鼓励和借鉴。本文通过对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理论研究,以及对姜堰区现状,包括姜堰区的文化底蕴和现状保护格局的分析,具体探析了姜堰清明习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整体性保护规划。将实验区划分一般局域和重点区域,将保护步骤划分为3个阶段,循序渐进地开展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整体性保护。通过具体规划策略,如开展习俗普查,建立整体性规划体系;提供项目展示平台,与发展文化产业相结合;发掘文化资源,助推旅游产业升级 ;与节庆结合,发展衍生行业等方式,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达到区域内生态和文化协调可持续发展。
[1]张宇鹰.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困境和突破探索[J].中外企业家,2015(17):262-263.
[2]张庆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凝聚力[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1):63-66.
[3]孙克勤,SUNKe-qin.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1):62-67.
[4]孙志国,定光平,何岳球,等.咸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展与对策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12,24(7):177-180.
[5]田茂军,吴晓玲.发掘与重构:一种文化生态学的阐释——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几点思考[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0(1):73-78.
[6]谭志国.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
[7]李新.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践研究[J].大理学院学报,2012,11(8):62-65.
[8]孙艳.中国西北地区特色文化资源的信息化保护策略[D].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7.
[9]陈燕.南京市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D].东南大学,2006.
Explor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Holistic Planning of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Area --Case Study of Jiangyan Qingming Customs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Experimental Area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areas is of great signif i cance for the promo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holistic protection as well as it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area can maintain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ecosystems and promote the scientific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rotection area's economy and society, which is a creative practice for the scientific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is paper tries to discuss the holistic planning of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area by taking Jiangyan Qingming Custom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Experimental Area as example.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experimental area,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olistic protection
2017-01-18)
蒋晨晨,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郑兴宇,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