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木耳菌种质量可追溯规范*

2017-06-05 14:19姚方杰刘宏宇鲁丽鑫张友民姚允武
中国食用菌 2017年3期
关键词:黑木耳菌种食用菌

姚方杰,刘宏宇,于 娅,王 鹏,鲁丽鑫,方 明,张友民,姚允武

(1.吉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8;2.食药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118;3.吉林省海外农业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吉林 长春 130118)

黑木耳菌种质量可追溯规范*

姚方杰1,刘宏宇2,于 娅2,王 鹏2,鲁丽鑫2,方 明1,张友民1,姚允武3

(1.吉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8;2.食药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118;3.吉林省海外农业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吉林 长春 130118)

本规范首次规定了黑木耳菌种质量可追溯的术语和定义、生产计划管理、菌种生产管理、贮存管理、检测管理、标签标志包装运输管理以及追溯码管理的各个环节可追溯信息,其主要技术指标和技术要求反映了当前黑木耳菌种质量可追溯的研究成果、实践经验和成熟技术,追溯方法合理、先进,可操作性强,填补了我国食用菌菌种可追溯的空白,同时为其他食用菌菌种追溯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借鉴,该标准在本领域内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黑木耳;菌种;可追溯;规范

黑木耳(Auricularia heimuer)[1]为21世纪发展最快的食用菌,具有独特的营养、保健、医疗、经济价值,受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青睐。但是在产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菌种质量问题层出不穷,甚至演化成群体事件[2]。因此,项目组大量调研、收集了与食用菌菌种质量可追溯相关的标准及研究成果,在进一步整理、总结基础上,结合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黑木耳(A.heimuer)育种与菌种繁育岗位专项等项目,对黑木耳(A.heimuer)菌种质量可追溯的关键信息进行了系统研究,广泛征求和充分吸收并采纳了省内外食用菌教学、科研、生产、质检单位等有关专家和管理部门的意见,创制《黑木耳菌种质量可追溯规范》。该标准的制订,补充完善了食用菌标准体系;该标准的实施,对于实现黑木耳(A.heimuer)菌种“来源可查询、生产过程有记录、菌种销售有标识、主体责任可溯源、产品流向可追踪、监管信息可共享”的目标,推动菌种标准化生产,维护知识产权和菌种市场秩序,打击侵犯品种权和制售假冒伪劣菌种的行为,切实保护品种权人和广大生产者的利益,提升监管部门对菌种质量的监管效能和决策管理水平,从源头保障菌种质量安全,保证黑木耳产业的健康、稳步、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6年12月1日通过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定。

该标准由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在全国主产区进行了示范应用,用户反映良好,香菇(Lentinus edodes)等食用菌正在借鉴该标准进行相关标准的制订。现整理归纳成此文,旨在为广大科研和生产工作者提供参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黑木耳(A.heimuer)菌种质量可追溯的术语和定义、生产计划管理、菌种生产管理、贮存管理、检测管理、标签标志包装运输管理以及追溯码管理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黑木耳(A.heimuer)菌种质量的可追溯技术和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 7072信息分类和编码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GB 19169黑木耳菌种。

NY/T 1431农产品追溯编码导则。

NY/T 5099无公害食品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3.1 黑木耳菌种(spawn of wood ear)

用于生产和销售的黑木耳(A.heimuer)菌丝体及其生长基质组成的繁殖材料,包括固体菌种和液体菌种[3]。

3.1.1 固体菌种(solid spawn)

用于生产和销售的黑木耳(A.heimuer)菌丝体及其生长基质组成的固体繁殖材料,包括母种、原种和栽培种。

3.1.2 液体菌种(liquid spawn)

用于生产和销售的黑木耳(A.heimuer)菌丝体及其生长基质组成的液体繁殖材料,包括种子罐(摇瓶)菌种、发酵罐菌种。

3.2 菌种质量可追溯(traceability for spawn quality)

通过追溯系统生成的追溯编码,对菌种的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追溯的能力。

3.3 生产计划(production planning)

在特定时间内,确定的菌种生产任务和进度安排。

3.4 菌种追溯码(code on tracing of spawn)

菌种终端销售时,承载追溯信息且直接面对消费者具有追溯功能的统一专用代码。

4 生产计划管理

包括下列内容:生产菌种的名称、种类、级别、规模、时间;培养基原辅料用量;周转场地安排。

5 菌种生产管理

5.1 菌种来源

登记用于生产的菌种名称,以及采购时间、渠道、人员。

5.2 培养基质

基质原料质量应符合NY/T 5099[4]要求,水质应符合GB 5749[5]要求。

黔西南州茶园面积近40万亩,其中投产茶园达20万亩。由于茶树大面积种植而导致茶园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其中,茶树小贯小绿叶蝉普遍发生,是茶园的重要害虫之一。为了减少茶叶农药残留超标而对茶产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以病虫绿色防控理论为指导,以茶园适用农药减量化施用为目标,2017年在兴义市七舍茶园开展茶树小贯小绿叶蝉绿色防控技术研究,防控面积为200亩,防治效果达80%以上。防治的茶园农药残留不超标,每亩茶园每年节本增收平均在100元以上。为指导茶园小贯小绿叶蝉的绿色防治,特将茶树小贯小绿叶蝉的绿色防控技术介绍如下。

检测原辅料和水中的重金属(砷、铅、汞、镉)和农药(六六六、滴滴涕、溴氰菊酯)残留量,并提交检测报告。

记录生产计划编号、原料名称、来源、数量、规格、采购时间、贮存条件、责任人。

5.3 培养基制备

培养基制备记录项目见表1(固体菌种)和表2(液体菌种)。

5.4 灭菌

记录生产计划编号、灭菌方式、温度、压力、时间以及灭菌责任人。

5.5 冷却接种

记录项目见表3(固体菌种) 和表4(液体菌种)。

5.6 发菌管理

发菌管理记录项目见表5(固体菌种) 和表6(液体菌种)。若原种或栽培种在发菌管理过程中使用农药,需检测菌种的重金属及农药残留量,提交检测报告。

表1 固体菌种培养基制备登记表Tab.1 Registry form of medium preparation for solid spawn

表2 液体菌种培养基制备登记表Tab.2 Registry form of medium preparation for liquid spawn

6 贮存管理

应记录生产计划编号、菌种名称、菌种数量、贮存条件、库房编号、出入库时间。

7 检测管理

黑木耳(A.heimuer) 菌种质量检测按照GB 19169[3]规定执行,检测内容见表7(固体菌种) 和表8(液体菌种)。

8 标签标志包装运输管理

8.1 标签标志

参照GB 19169[3]。

8.2 包装运输管理记录

记录项目见表9,对于菌种成品的包装以及运输应严格记录和控制。

表3 固体菌种冷却接种登记表Tab.3 Registry form of cooled and inoculated for solid spawn

表4 液体菌种冷却接种登记表Tab.4 Registry form of cooled and inoculated for liquid spawn

表5 固体菌种发菌管理登记表Tab.5 Registry form of mycelium culture management for solid spawn

9 追溯码管理

依据GB/T 7072[6]与NY/T 1431[7]规定,采用无序码,由20位阿拉伯数字组成,其中最后1位为校验码,生成二维追溯码,每个生产计划生成1个追溯码。

10 讨论

菌种质量是食用菌高产高效的前提,直接影响食用菌的产量、质量和生产者的经济效益[8],受到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但是吉林省乃至我国黑木耳及其它食用菌尚未开展相关标准研究,从引种、菌种生产、销售等环节凭经验进行,菌种质量问题频发。

菌种质量虽然可以检查,但是目前还没有使用的特别有效的科学方法,只能从真实性、纯度、活力和种性等方面进行简单检测[9-10],但菌种质量是否合格并用于后续生产只有在使用之后才能知道,甚至因栽培条件影响较大,使用后也难说清楚菌种质量安全问题,因此菌种属于“后验产品”。使用者只能凭借经验来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供应者与使用者之间存在广泛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和质量责任的不可追溯,是导致菌种质量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

表6 液体菌种发菌管理登记表Tab.6 Registry form of mycelium culture management for liquid spawn

表7 固体菌种检测记录表Tab.7 Record of solid spawn testing

吉林省为我国黑木耳生产大省和现代黑木耳产业化技术的输出地,项目组率先开展菌种质量可追溯规范制定工作,既能准确快速对不同基地、不同品种、不同生产时间、不同级别的菌种进行跟踪管理,及时发现生产、检验、推广、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各个营销环节中的问题,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保证菌种质量,又为其它食用菌菌种质量可追溯研究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国家、行业对黑木耳菌种的质量管理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对我省乃至全国黑木耳菌种管理以及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而且也为其它食用菌相关标准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表8 液体菌种检测记录表Tab.8 Record of solid liquid testing

表9 固体菌种包装运输管理记录表Tab.9 Record of solid spawn packaging,transportation and management

[1]吴芳,戴玉成.黑木耳复合群中种类学名说明[J].菌物学报,2015,34(4):604-611.

[2]姚方杰,张友民,王晓娥,等.黑木耳菌种质量可追溯规范“表格式明白纸”[J].食药用菌,2012,20(4):202-203.

[3]GB 19169.黑木耳菌种[S].

[4]NY/T 5099.无公害食品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S].

[5]GB 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S].

[6]GB/T 7072.信息分类和编码的基本原则与方法[S].

[7]NY/T 1431.农产品追溯编码导则[S].

[8]张金霞.食用菌的品种菌种质量及其保持Ⅰ.食用菌的品种菌种质量[J].中国食用菌.1996,12(2):11.

[9]刘桂娟,姚方杰.食用菌菌种质量检测方法概述 [C]//第二届全国食用菌中青年专家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杭州:中国菌物学会,2008:6-9.

[10]黄志龙.食用菌菌种质量检测技术[J].中国食用菌,2006,25(5):29-30.

Traceability Specification for Spawn Quality of Auricularia heimuer

YAO Fang-jie1,LIU Hong-yu2,YU Ya2,WANG Peng2,LU Li-xin2,FANG Ming1,ZHANG You-min1,YAO Yun-wu3
(1.College of Horticulture,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118,China; 2.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Chinese Ministry of Education for Edible and Medicinal Fungi,Changchun 130118,China; 3.Jihai Agricultural Investment&Development Group Co.Ltd.,Changchun 130118,China)

The specification was provided for traceability for spawn quality of Auricularia heimuer for the first time.The traceability information of each link consisting of the terms and definitions,strains of production plan management,production management,storage management,testing management,labels,marks the packing and shipping management and traceability code management were mentioned in the paper.The main technical indicators and technical requirements reflected the current research achievement,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mature technology of strains quality traceability of A.heimuer.The method of traceability is reasonable,advanced and strong maneuverability.The specification fills the gap of traceability of edible fungi in China,meanwhile,provides the reference for establishing traceability standard for other edible fungi.The standard reaches the international advanced level in this field.

Auricularia heimuer;spawn;traceability;specification

S646.6

A

1003-8310(2017)03-0021-05

10.13629/j.cnki.53-1054.2017.03.0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272219)。

姚方杰(1965-),女,博士,教授,主要从事食用菌遗传育种研究。E-mail:yaofj@aliyun.com

**通信作者:张友民(1963-),男,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E-mail:1005478530@qq.com

2017-03-12

猜你喜欢
黑木耳菌种食用菌
蚂蚁琥珀中发现新蘑菇菌种
会“变身”的黑木耳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小体格,大能量!鑫中渔用9年玩转超浓缩菌种
德江黑木耳
食品微生物实验室菌种的管理
黑木耳多糖对大豆蛋白乳化性的影响
黑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