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启杰��
摘要: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观念认知误区、理论研究不深、工作基础薄弱等问题依然是影响职业指导工作深入推进的重要因素。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深刻认识职业指导工作对高职院校发展的战略意义的基础上,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加强理论研究,建立科学的工作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指导;高职院校
[HJ1.2mm]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就业问题便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对高等职业院校来说,就业更成为办学导向。开展深层次职业指导工作不但有助于学生选择合适职业,还有利于用人单位选用理想的人才,同时可引导“互联网+”思维下的创新创业的实现,从而推动新时期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宏观上更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一、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的现状
1.观念认识肤浅。
认识上的误区和学校行政领导不重视造成许多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实施不到位,譬如仅仅针对毕业班学生开展职业指导服务而忽视了非毕业班学生的职业培养;职业指导的内容仅限于传统就业信息的提供而忽视了信息时代的职业特性和“互联网+”思维的培养。这种肤浅观念下的职业指导工作不系统、不全面,与时代脱节。
2.理论研究不深。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指向性强,对口专业学生在毕业前就能深入企业实习顶岗,就业渠道较普通高校更为直接,就业形势总体良好。这在主观上造成了高职院校在职业指导理论研究方面的“懒政”,理论研究停留在表面上,职业指导理论研究不深入,对其规律性、根本性、系统性的问题研究甚少, 多依赖于企业的用人机制和人才标准。
3.工作基础仍然薄弱。
多数高职院校有专门的职业指导机构,但有些学校的职业指导存在多头管理,就业指导中心和实习实训中心兼有职业指导功能,而在各院系却没有设立相应的职业指导部门。虽然部分高职院校十分重视职业指导队伍建设,但是多头管理无法使职业指导的彻底性得到保障。此外,职业指导工作薄弱还表现在职业指导方式传统且单一、职业指导内容不丰富等方面,在职业指导上知识传授多、技能培养少;就业信息多、职业信息少。
二、推動和开展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的措施
1.深化认识,提高理论水平。
要从为国家培养技能型人才和学校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高职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充分认识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战略意义。要以“以人为本”的人本意识为出发点,注重学生的职业发展,这不但有利于近期的就业率提升,还有利于学校和学生的长远发展。在确保政策到位、人力到位、资金到位的前提下,加强理论研究,奠定高校职业指导实践的坚实基础。加大理论研究政策倾斜力度,让有条件的高校设立职业指导理论研究专项项目,鼓励高职院校的科研人员和职业指导教师开展职业指导试验,结合我国和本地区的经济区域实际,发展本土化的职业指导理论。
2.健全机构,发展专业队伍。
从长远来看,教育主管部门可针对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制订专门政策或指导意见,引导学校设立专门的职业指导人才培养制度、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甚至成立独立于就业和实习实训的职业指导部门,以此强化职业指导机构的功能,为建立一支专业化的职业指导队伍提供必要保证。在当前的具体工作上,要加强职业指导人员的学习培训,通过培训学习提高职业指导队伍的理论知识水平,同时还可以聘用具备丰富职业指导经验的社会人员,让他们参与高校的职业指导。通过引进外部人才,不但让学生接触到就业市场最前端的职业信息,还可以弥补高校职业指导人才的不足,为学校内部的职业指导注入新鲜血液。
3.创新形式,丰富指导内容。
大学阶段是职业教育的冲刺阶段,在这个阶段,必须强化对职业信息的了解和对职业的适度体验。学校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并结合传统手段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指导,譬如网络测评、远程讲座或论坛、工作坊、拓展训练等。对于有着大量实习实践基地的高职院校来说,还可利用有利条件,整合多方资源,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工作岗位上了解、体验职业,在实习和实践的同时辅以各类职业信息开展职业指导,在此基础上开展职业指导理论课程和其他各种形式的职业指导活动,让学生在职业实践和集体互动中认识职业并自我认知,找到“自我”个体和职业的最大化契合。
[JP3]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互联网思维下,职业的概念已然发生变化,使得我们原有的这些职业指导经验浮于表层,深层次的职业指导及其重要性并未得到广泛认知。如何在高职院校大学生中开展职业指导工作,这一议题还需不断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陈红英.改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人才,2005(13).
[2]李爱骥,鲍春雷.大学生职业指导体系应以需求为导向[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