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节旺
〔摘要〕[目的/意义]探究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影响双创人员知识共享的因素,为双创人员更好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进行知识共享和合作创新提供建议。[过程/方法]在分析、总结现有文献基础上,构建概念模型,并运用层次回归法对数据进行分析,验证提出的假设。[结果/结论]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双创人员主体因素:知识共享意愿、知识共享能力、信任关系与知识共享行为存在正相关关系,客体因素:知识的经济价值与知识共享行为存在负相关关系,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政策在主客体因素和知识共享行为之间起调节作用。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创新创业;双创人员;知识共享;影响因素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05.002
〔中图分类号〕G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7)05-0007-06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Knowledge Sharing of
Innovative Personnel in the Environment of Mobile InternetChu JiewangShi Qin
(College of Management,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601,China)
〔Abstract〕[Purpose/significance]This paper explored th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knowledge sharing of innovative personnel in the environment of mobile internet.It offered suggestions for innovative personnel to better utilize the technology of mobile internet to share knowledge,cooperate and innovate.[Process/method]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and summarizing existing literatures,this paper built conceptual model,used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method to analyze data and verifies the assumptions put forward before.[Result/conclusion]In the environment of mobile internet,main body factors(will of knowledge sharing,ability of knowledge sharing,trust relation)we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behavior of knowledge sharing;object factor(economic value of knowledge)was negatively related to the behavior of knowledge sharing.The technology and policy of mobile internet played regulating effect between the behavior of knowledge sharing and main & object factors.
〔Key words〕mobile internet;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innovative personnel;knowledge sharing;influence factors
2014年在天津举行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首次发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以下简称双创)的号召,双创是一个全世界共同的话题,长久持续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技术创新的拉动和人才的支撑。双创人员是指具有核心技术并凭借技术优势从事创新性劳动,并为社会创造新财富以及为社会经济转型发展起着较大促进作用的人才。双创人员是国家技术进步与创新的原动力,是振兴经济发展的最大引擎,已成为国家加速发展的第一战略资源。双创人员的知识共享是影响创新人员成功的关键因素,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以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为途径的信息获取途径称为了双创人员知识共享的主要渠道。2016年1月22日,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在报告中显示,在上网设备中,中国网民个人上网设备进一步向手机设备集中,手机比例不断增加。根据报告统计,截止到2015年12月,中国的网民总数为688亿人,其中手机网民规模总数为602亿人,手机上网人数已经占到了总上网人数901%。新增网民数量为3 951万人,新增手机网民6 303万人[1]。种种数据表明:移动互联网将逐渐取代传统互联网。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基于移动互联技术进行知识共享已經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众多,学者也对此作出了大量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以知识共享的效用为导向,主要分析的是影响知识共享的个体因素。邓雪等将个性特征与知识共享有机结合,研究了五大个性特征对企业科技人员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构建了个性特征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模型,并验证了外向性、宜人性、神经质、开放性4种个性的个体拥有更为积极的知识共享态度,更易产生知识共享行为[2]。第二类是关注知识共享社会影响的研究,主要分析外部社会因素。黄海花等验证了环境变量、共享渠道、知识资源需求和知识资源池4个维度对知识共享的作用[3]。然而,知识共享行为一般既受个体因素影响,又受社会因素影响。VAlbino等验证了知识共享主体、知识共享客体、知识共享渠道还有知识共享环境因素是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4]。SMclaughlin等从知识特性、组织结构、内部人员和整体环境4个方面来研究影响知识共享的因素[5]。蒋媛卉从知识共享主体、知识共享客体、知识共享渠道和知识共享的情境出发,研究影响科研人员知识共享的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激励科研人员知识共享的建议[6]。
目前,从移动互联网在知识共享领域的研究来看,GVon Krogh、LArgote等[7-8]认为,移动互联网和Web20会对知识共享产生影响,特别是会对知识的获取和共享的途径产生了积极的影响。GVon Krogh认为在移动互联网的环境下,知识的创造、共享和获取的成本更低,尤其是基于“云”平台提供的移动服务功能,能够有效地满足用户和企业知识共享过程中的个性化需求[7]。胡刃锋等认为,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工具的普及和应用,可以满足产学研各主体知识共享的需求,从而促进知识共享行为的产生[9]。从文献分析来看,国内外学者对移动互联网对于知识共享的促进作用已达成共识,研究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双创人员的知识共享影响因素,对于双创人员更好地利用移动互联网资源进行知识共享,加快构建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文献综述基础之上,首先从双创人员知识共享基本过程入手,这个过程中存在3个核心要素:编码与解释、知识传输渠道和社会环境。影响编码与解释的主要是知识的价值、知识提供者与接受者的意愿、双方之间的信任关系和相似的知识共享能力。依据知识共享过程概括出影响双创人员知识共享的主客体因素,在此基础上加入了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政策这一外部环境因素作为调节变量,构建了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双创人员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模型进行验证,对双创人员知识共享起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指导作用。
1概念模型
本文结合移动互联网的特点和双创政策环境因素认为:双创人员作为知识共享主体,是影响知识共享的主要因素之一,知识共享的内容和形式作为知识共享客体因素,也会对双创人员的知识共享产生重要影响。国家的一系列知识共享、协同创新的政策为双创人员营造了良好的氛围。移动互联网的便捷性则在知识共享意愿和知识共享行为之间起到有效调节的作用。综上,本文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模型。
图1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双创人员知识共享影响因素模型
11双创人员知识共享主体因素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111双创人员知识共享意愿和双创人员之间信任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
知识共享意愿主要指双创人员愿意提供和获取知识。郑万松等认为在知识共享过程中,知识共享者的态度和主观规范决定知识共享意愿,而共享意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知识共享行为[10]。Chen Tsung-Yi等以信任为基础研究了企业知识共享模式,指出员工的分享意愿对提高企业的创新意识和竞争力有重要影响[11]。McDermott认为,动机和意愿是影响知识共享的关键[12]。姜道奎认为,科技型人才为了保护自己的知识优势地位,往往更倾向于保护自己的知识,因此知识共享意愿对共享行为的影响更突出[13]。只有当创新人员之间建立起信任关系,双方都愿意参与到知识共享中,愿意分享、贡献自己的知识,共享才能实现。基于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本文认为提出假设1: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双创人员知识共享意愿对知识共享行为产生正向影响;假设2: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双创人员之间的信任关系对知识共享行为产生正向影响。
112双创人员知识共享能力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
知识共享能力是指吸收和表达知识的能力。赵莉认为,在知识共享过程中,共享人员之间的知识的传播与吸收能力会对共享行为产生影响。李倩认为,知识提供者对于知识的表达能力是影响共享行为的关键因素[14]。知识共享双创人员之间共享的信息有其自身特征,首先共享的知识以隐形知识为主,因此,创新人员如何将隐形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显性知识,就要凭借良好的知识认知和表达能力。其次共享的知识密度大,创新人员一般掌握行业内的关键知识和技能,具有很高的创新能力。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3: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双创人员之间的知识共享能力对知识共享行为产生正向影响。
12知识共享客体因素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
影响双创人员知识共享的客体因素主要是知识的经济价值。知识的经济价值是指给拥有者带来的经济利益和附加价值。Garyson认为,过于强调知识的经济价值,会常常使知识分享者出于对知识经济价值的保护,不愿主动与其他成员进行知识共享[15]。双创人员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会带来一定量的经济利益,因此,除非出于个人的信任或者交换的意愿,否则双创人员会潜意识的隐藏自身具备的知识。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4: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知识的经济价值与创新人员的知识共享行为存在负相关关系。
13知识共享情境因素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
目前对于知识共享情境因素的研究较少,有的学者认为要从组织结构因素、组织文化因素、组织制度因素及社会因素4个方面入手。Thompson和Walsham认为知识共享情境因素是理解知识产生和获取的重要工具。由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全民创新的特殊社会背景,本文着重分析这两个社会因素作为知识共享情境因素对知识共享产生的影响。
移动互联网技术作为知识共享的基础,双创人员进行实时的知识共享离不开它的支持。AMFermoso等把移动技术和语义技术应用到知识管理中,得出了技术对知识共享有重要作用[16]。Yu Tai-kuai等验证了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对于知识共享的积极影响[17]。Zhou Tao研究表明,信息技术可以降低知识共享双方的时空障碍,促进知识共享行为的产生[18]。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5: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创新人员的知识共享行为存在正相关关系。
国家创新创业和知识共享的政策的实施一方面保障了双创人员的权益;另一方面促进了双创人员的知识共享、知识创新。赵爽认为国家机关出台促进知识共享的相关政策,吸引企业积极参与知识共享的企业联盟,不仅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还能加快国家经济的增长[19]。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6: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国家对于创新创业、知识共享的政策支持与创新人员的知识共享行为存在正相关关系。
基于以上对于知识共享情境因素、移动互联网技术、政策因素文献的整理,本文提出假设7: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双创人員知识共享情境因素在知识共享主客体因素与知识共享行为之间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2数据分析
21问卷基本情况
本文首先邀请了常州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6名创业人员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通过访谈概括出影响双创人员知识共享行为的主要因素。本文在访谈基础之上构建了3个方面的潜在变量,分别是主体因素、客体因素和情境因素,每个变量含2~5的观测变量。确定变量和题项后,邀请了8位有过知识共享行为的双创人员进行试调研,取得了一些反馈后,最终确定了问卷的变量和题项。本次问卷采用的是李克特量表,问卷调查历时2个月,问卷发放主要集中在安徽和江苏两个省,总共发放问卷200份,剔除不符合双创人员身份和没有进行过知识共享行为的问卷,剩余有效问卷为164份,问卷的有效率为82%。
问卷数据显示:在使用移动互联网上网频率方面,日上网时间小于1小时的占3%,1~2小时占128%,2~3小时占22%,其余622%为日平均使用移动互联网上网时间3小时以上,说明被调查者使用移动互联网上网频率很高。其中,手机是双创人员最常使用的移动互联网终端。
本研究中总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55,说明量表的信度较好,各个变量的Cronbachs α系数都在07以上,由此可知,有各个变量的测量题项所组建成的分量表具有很高的内部一致性,说明信度很高。通过表1还可以看出,每个测量题项的因子载荷都大于06,说明量表具有很高的收敛效度。
22研究方法和计量模型
本文采用阶层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分析,为了重点分析移动互联网和政策这两个调解变量对双创人员共享行为影响的显著性,本文对样本建立了5个模型进行回归:模型1为仅含有双创人员身份和行为特征变量的基准回归方程;模型2进一步加入了主体因素(双创人员之间的信任关系、知识共享意愿、知识共享能力)和客体因素(知识的价值);模型3加入了移动互联网技术变量;模型4进一步加入了政策变量;模型5在模型4的基础之上将主客体因素与情境因素的交互作用纳入模型中。
模型1,R2为0045,整体模式未达到显著水平。
模型2,F值为9825,达到0001的显著性水平,R2=0338,说明模型2的解释能力达到338%;ΔR2=0293,说明知识共享主客体因素的加入使模型2的解释能力比模型1高出了293%。同时,从模型2也可以看出,双创人员的知识共享意愿、双创人员之间的信任关系、知识共性能力与知识共享行为存在正向关系,系数分别是:0260、0261、0357,假设1、假设2、假设3初步成立。知识的价值与双创人员知识共享行为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系数为-0204,假设4。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双创人员只有出于主观意愿,才会开展知识共享行为。并且双创人员认为,知识共享能力是影响知识共享的原因之一,这里的能力不仅仅指知识共享主体清楚表达信息的能力,还包括知识接收者吸收、理解信息的能力。只有将外部接收到的知识和自身的原有知识融合,对新的知识调整应用时加以实践创新,知识共享才算是有效的。一些对能对创新产生重要影响的知识,决定了创新的成败,因此创新人员已是到这类知识的重要性时,会对知识价值进行判断,决定是否该分享、与谁分享。当其认定知识的价值较高时,创新人员通常在情感上趋向于自己拥有知识不展开共享行为。由于双创人员具有的知识的特殊性,所以创新人员只有彼此之间信任时才能够避免投机行为,降低知识共享的成本,促进知识共享行为的产生。
模型3加入了移动互联网技术变量,F=9780,达到0001的显著性水平,R2=0365,说明模型的整体拟合度较好,相比于模型2,新增加的变量对模型的解释力增量为0027,移动互联网技术这一变量的系数为0254,说明移动互联网对双创人员知识共享行为存在正相关关系,假设5成立。在模型3中,加入了移动互联网技术这一变量,知识共享意愿、知识共享能力、创新人员之间的信任关系系数仍大于02,进一步验证了假设1、假设2、假设3。移动互联网技术消除了信息障碍,將知识共享者、知识接收者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虚拟的知识社区,便捷的知识共享工具提高了知识共享的效率,使知识传递更加便捷。
模型4新加入政策变量,新增的变量对模型的解释力增量为0035,说明政策这一变量的加入有效提高了模型的解释力,政策变量的系数为0214,假设6成立。政府政策的关注与知识对于创新人员知识共享非常重要。一些发达国家已经采取了政策鼓励知识共享行为。例如,对于参与知识共享的企业减少一定额度的税收,实施补偿计划等。
模型5输入交互项,如果模型输入交互项后的R2变大则调节效应得到支持。模型5中F=7679,且在统计上非常显著,回归系数均为正,R2由0400上升至0441,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得到增强,也就是知识共享主客体因素与知识共享情境交互作用对共享行为的影响大于知识共享主客体中单独各个变量的解释力。假设7成立。从表2中还可以看出,知识共享客体因素与情境因素的交互项与知识共享行为之间无显著正向关系,知识共享主体因素与情境因素的交互项与知识共享行为存在显著正向关系。主要原因在于,情境因素的主要作用对象是知识共享实践者,双创人员知识共享行为实质是创新人员双方进行知识交换、知识转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双创人员的知识共享能力和知识共享意愿。因此,从交互视角来提高双创人员的知识共享行为,就需要从多角度改善双创人员之间的关系,包括基本的信任和沟通,提高分享知识的能力,在此基础之上辅之以便捷的通讯工具、良好的政策氛围。
模型1至模型5的检验表明,各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VIF的最大值都小于5,可排除因子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31营造良好的知识共享氛围
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双创人员对知识共享意愿越强烈,越有可能参与知识共享行为。促进知识共享的前提是双创人员对于知识共享态度的转变,而知识共享行为是一种双向沟通的行为,涉及知识供给者和知识接受者两方面的意愿,一方面知识供给者要拥有共享其创新知识的意愿;另一方面接受者要及时接收理解新的知识,彼此在共享基础上诚意沟通。所以要创建良好的知识共享氛围,鼓励双创人员积极主动共享知识,才能使知识共享达到预期的效果。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能使知识传播范围更广,效果更显著,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可以促使创新人员形成更为积极的知识共享态度。
32完善知识共享技术支持
隐性知识具有复杂性等固有特点,良好的知识共享渠道会对知识共享效果密切相关。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每一个知识共享主体也是一个移动的虚拟网络主体[20]。在移动互联网状态下,创新人员一旦遇到问题就可以借助移动终端实现与其他创新人员之间的交流互动,且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应运而生了越来越多的社会性网络服务平台,例如微信、微博、QQ等,这些个人门户成了人们汇集各种信息的节点,通过这一个个节点汇集成了一个社会性的知识共享网络,深化了知识共享的深度和宽度,促进了创新人员隐形知识的分享和转化。因此,双创人员选取合适的移动互联网设备,能有效促进知识的分享。
33营造创新人员知识共享的政策氛围
人们采取所有的行为都源于一定的动机,适当的政策支持和社会奖励会满足创新人员的动机。2014年10月国家提出协同创新的思维促进发展战略,2015年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改革,加大了财政资金的支持,打造了一系列的创新创业平台,为双创人员的实施创新创业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使双创人员积极地参与到知识分享、知识创新中。在未来的发展中,国家可以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例如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出台融资优惠政策,提高创新人员积极性,同时,引导监督创新人员知识溢出行为,逐步建立合作信任观念和知识共享文化。
4结语
本文以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双创人员的知识共享问题作为切入点,从双创人员主体因素、知识客体因素和移动互联网、政策情境调节因素3个方面来研究,并运用实证研究的验证了假设。
从理论上来看,构建了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双创人员知识共享影响因素模型,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模型的拟合性较好,为创新人员知识共享和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知识共享研究提供了概念模型。
从实践意义上来看,本文结合了常州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进行实地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层次分析法验证了模型,结果表明,双创人员知识共享意愿、知识共享能力、创新人员之间的信任关系、移动互联网技术、政策对共享行为产生重要正向影响,知识的复杂性与共享行为存在负相关关系。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其他群體的知识共享行为也存在一定的借鉴作用。
本文研究调查的数据主要来自江苏省和安徽省,数据可能具有的区域特色,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未来如果有机会,将会对不同区域的创新人员的知识共享行为进行研究,以期获得更为准确的研究结果。
参考文献
[1]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199it.com/archives/432572.html,2016-01-22.
[2]邓雪,孟城霖.辽宁沿海经济带企业科技人员个性特征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4,(28):49-53.
[3]王海花,蒋旭灿,谢富纪.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组织间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34(6):83-90.
[4]Albino V,Garavelli A C,Schiuma G.Knowledge transfer and inter-firm relationship in industrial districts:The role of the leader firm[J].Technovation,1999,19(1):53-63.
[5]McLaughlin S,Paton R A,Macbeth D K.Barrier impact on organization learning within complex organization[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08,12(2):107-123.
[6]蒋媛卉.科技型人才集聚中的知识共享机制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5.
[7]Von Krogh G.How does social software change knowledge management?Toward a strategic research agenda[J].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2012,21(4):154-164.
[8]Argote L,McEvily B,Reagans R.Managing knowledge in organizations: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and review of emerging themes[J].Management Science,2003,49(4):571-582.
[9]胡刃锋,刘国亮.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产学研协同创新隐性知识共享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5,(7):48-54,90.
[10]郑万松,孙晓琳,王刊良.基于社会资本和计划行为理论的知识共享影响因素[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4,34(1):43-48.
[11]Chen T sung-Yi,Chen Y M,Lin C J.A fuzzy trust valuation methods for knowledge sharing in virtual enterprises[J].Compuyers & Industrial Engineering,2010,59(4):853-864.
[12]Richard McDermott.Wh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spired But Cannot Deliver Knowledge Management[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4,41(4):103-117.
[13]姜道奎.团队知识共享机制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14]李倩,程刚.企业隐性知识共享能力综合评价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37(2):66-70.
[15]Grayson O.If only we knew what we know:Identification and transfer of internal best practices[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8,40(3):154-174.
[16]Fermoso A M,Mateos M,Beato M E,et al.Open linked data and mobile devices as e-tourism tools.A practical approach to collaborative e-learning[EB/OL].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747563215001363,2015-01-12.
[17]Yu Tai-Kuai,Lu tong-chuan,Liu Tsai-Feng.Exploring factors that influence knowledge sharing behavior via weblog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0,26(1):32-41.
[18]Zhou Tao.Understanding online community user participation:A social influence perspective[J].Internet Research,2011,21(1):67-81.
[19]赵爽.论我国企业联盟知识共享的现状与出路[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8,15(6):91-93.
[20]王晰巍,郭宇,魏骏巍,等.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企业影响知识共享因素[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24):113-120.
(本文责任编辑:郭沫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