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小芳
摘 要:建设高校网络公益文化,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探索“互联网+文化”的具体实践,是提高青年社会实践能力的有效抓手。高校人文环境、学生素养和信息化建设为此提供重要支撑。对此建议:一是通过整合全媒体传播、加强网上议题设置等弘扬公益精神;二是通过培养正能量传播志愿者、推动在线帮扶等做强公益声势;三是通过盘活校内资源、引导社会资源、对接政策资源等将高校打造成网络公益高地。
关键词:网络公益文化;高校;现实意义;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5-0157-02
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1],“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1]。建设高校网络公益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传承与现代公益理念传播相结合,与大学生网上网下公益行动相结合,营造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热心公益、乐于奉献、友爱互助的青年一代,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题中之义。
一、高校网络公益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建设高校网络公益文化,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互联网+文化”发展,培养青年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1.弘扬网络公益精神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升全社会文明水平。公益是指个人或组织自愿向社会公众捐赠财物、时间、精力和知识等,公益精神则是公益主体在践行公益行为过程中形成的利他价值观、自愿奉献的心理态度和团结互助等人格品质[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友善,强调公民之间相互尊重、关心互助、和睦友好,其与公益精神理念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弘扬公益精神,培育公益文化,是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有助于推动构建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促进全民道德文明水平提升,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发展网络公益文化是探索“互联网+文化”的具体实践,有助于构建更具时代精神风貌的校园文化。网络公益文化根植于传统公益精神,同时又体现着浓浓的网络文化特征。互联网的开放、包容、自由、分享,与公益精神高度契合,更為公益事业发展注入了丰富的时代内涵。在国家大力提倡“互联网+”的背景下,网络公益正迎来阶段性快速发展。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网络公益相较于传统公益,呈现出“群体年轻化、操作轻便化、内容轻量化、氛围轻松化”的显著特征,这种“轻公益”“微公益”理念尤其适合在青年学生中传播推广。
3.发展网络公益事业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抓手,有助于增强个体责任意识和担当奉献精神。公益事业有利于培养公民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公民责任意识,推动公民主动关注公共福祉,了解自我社会角色,自觉履行角色所赋予的各项职责。当公民获得责任知识的时候,并不代表掌握了公民责任实践的能力与技巧,也不一定会将知识付诸实践,只有让公民参与到各种实践中去,才能实现知识向实践理性的转化[3]。因此,从效果上看,用公益精神引领大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网络公益平台搭建大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通道,对促进大学生公益实践、提升高校育人水平具有正向作用。
二、高校发展网络公益文化的现实条件
之所以要推动高校建设网络公益,同时也因为高校人文环境、师生素养以及信息化建设运用的厚实基础为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1.校园人文氛围浓厚,发展环境良好。大学公益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大学公益精神、大学公益制度、大学公益行为、大学公益环境的总和[4]。高校特殊的空间环境以及长期积淀形成的大学人文教育传统,与现代公益理念共通共融,使得高校天然具备了培育和厚植网络公益精神的优质土壤,并形成了浓厚的大学公益文化。良好的大学公益文化为推动高校网络公益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坚实的基础。
2.大学生群体素质较高,发展动量充沛。青年大学生是高校公益的主要参与者,他们知识涵养高,实践能力强。中国扶贫基金会发布的《2015年度大学生公益现状调查报告》显示,九成以上大学生参与过捐款、捐物、献血、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志愿服务成为大学生参与度最高的公益类型。高达78%的受调查大学生表示参与了志愿者服务,44%的受调查大学生实际参与了捐款[5]。从中可见,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在新媒体环境下,“与网俱进”的青年大学生更是已成为网民群体中最重要的力量,他们不仅热衷“数字化生存”,具有较强的网络运用能力和创造力,同时关心社会民生,理解和支持公益事业,具有较高的公益参与热情和良好的组织动员能力,这是高校建设网络公益文化最宝贵的资源禀赋。
3.高校网络建设和管理完备,发展基础坚实。信息化建设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基础。目前,全国高校的门户网站、主题网站、学术网站、互动社区、“两微一端”(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校园网络平台逐步发展完善[6]。高校信息基础设施相对发达,互联网管理基本实现了制度化和规范化运行,校园网络文化丰富多彩,为培育网络公益氛围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支撑。
三、推动高校网络公益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索
推动高校网络公益文化建设,要从做好全媒体时代的公益理念宣传,做好移动互联环境下的网络公益行动和整合校内外各种公益资源等角度入手,推动网络公益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和服务社会的有力抓手。
1.大力倡导和弘扬公益精神理念,汇聚校园网络正能量。以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为指导,把校园公益宣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华道德文明传承、大学人文精神塑造和青年成长成才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营造浓厚舆论氛围。
一是整合全媒体传播。充分运用校园新闻网、BBS论坛、校报校刊电子版、“两微一端”、手机短信等信息平台,开辟公益宣传专题专栏专版和专属渠道,全方位、多层次地传播公益文化,弘扬公益精神,引领公益风尚。二是加强网上议题设置。精心采写公益新闻报道,集中创作一批以公益为主题的理论文章、心得体会和宣传品,在校园网络的显著位置集中推送,让公益话题登上首页首屏甚至头条。利用各类网络互动平台组织话题讨论,引导大学生树立公益意识,关心公益发展。三是创新话语表达方式。活用网言网语,创作适合网络传播的公益新词、热词,用青年人的表达影响青年人的思想和行为。积极利用图解、微视频、H5、flash等新媒体技术手段提升校园公益宣传的趣味性和感染力。策划开展“校园好网民”“热心版主”“最美网络记者”等系列活动,挖掘公益典型,讲好公益故事,传播暖新闻,礼赞真善美。
2.树立“轻公益”理念,积极开展高校公益系列行动,让公益参与“触手可及”。立足大学生群体无独立经济来源又热衷网络互动的实际,以“轻公益”理念试点推行系列举措,促进大学生的公益热情真正转化成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现实行動。
一是打造网络正能量传播志愿者工程。依托学科和人才优势,探索建立网络正能量内容生产基地,经常性地推出一批符合网民需求、适合新媒体传播的优秀原创作品,引领健康向上的网络风气。建立网络评论引导志愿者队伍,围绕热点话题进行正面发声,调节网络舆论场“气候”。建立文明上网义务监督员队伍,主动发现和举报网上不良信息,共同营造清朗和谐的网络空间。
二是推动在线帮扶“微公益”行动。紧贴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重点开展筹款捐物、爱心接力、志愿者招募、在线心理调适、寻人寻物、信息咨询等在线公益活动。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学生团队开发制作以爱心帮扶为主题的论坛、微信公众号、APP客户端应用等,普及“指尖上的微公益”。
三是定期开展网络公益专项行动。着眼学用结合,组织大学生面向基层社会、特定群体开展专项公益行动,促进网络公益落地生根。如利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做好信息惠农服务,开展信息化技能培训,帮助做好基层社会管理数字化建设。针对城乡留守儿童,开展在线教育,通过线上线下互动最大程度释放公益正能量。
3.整合利用校内外各种公益资源,将高校打造成为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网络公益高地。坚持开放包容理念,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多渠道、多手段开发、引进、整合网络公益资源,实现多点开花、多方受益。
一是充分盘活校内资源。探索建立网络公益协同发展专门机构,统筹管理相关学科、平台、场所、队伍、资金等资源,确保网络公益事业有支撑、可持续。分门别类打造网络公益志愿者服务,定期开展公益服务技能培训。利用选修课程、讲座论坛、勤工俭学等渠道平台,拓展网络公益学习和实践空间。支持成立以网络公益为主题的学生社团组织,致力于网络公益宣传推广和创新性项目运营。试行将网络公益纳入大学生素质拓展考评体系,针对表现突出的集体或个人,在各类评奖评优中给予适当倾斜。
二是积极引导社会资源。目前,国内已有多家互联网企业建立具有较高透明度和公信力的网络公益平台,配套专门的运营管理团队,线上线下同步推广公益品牌项目。高校可结合自身实际,积极为此类公益品牌进校园“牵线搭桥”,促成落地。同时,借助社会化公益力量,共同挖掘具有创新性和成长性的校园网络公益项目,为其提供项目启动资金、运营指导、新媒体传播推广等全方位支持,帮助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实现公益理想。
三是主动对接政策资源。积极畅通与互联网宣传管理部门、精神文明建设主管部门,教育、民政部门,以及各类群团组织、行业性协会的联系,利用高校人才队伍优势和组织动员优势,主动争取各类网络公益活动和项目。探索建立高校网络公益在线联盟,促进资源共享、抱团发展,将网络公益打造成为校园文化亮点。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 OL].新华网,2016-04-19.http://news.xin hua net.com/new media /2016-04/26/c_135312437.htm.
[2] 朱正平.高校公益精神培育的有效模式探索[J].未来与发展,2015(3):62-65.
[3] 杨利娜,金燕.微公益视域下公民责任意识培育研究[J].成人教育,2015(11):24-27.
[4] 龚慧芳.大学公益文化建设研究[D].湖南大学,2012.
[5] 方青.2015年度大学生公益现状 近八成是志愿者[EB/OL].中国网,2016-01-25,http://news.china.com.cn/txt/2016-01/25/content_3 7659003.htm.
[6] 冯刚.新形势下推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2015(8):3-5.
[责任编辑:艾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