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学治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7-06-02 15:10温宇
青年时代 2017年14期
关键词:模式实践

摘 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通篇贯串“治理”理念,“治理”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引擎,将加速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文章分析了现代大学治理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二组织、三体系、四机制”的现代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从实践层面提出践行现代大学治理理念的路径及解决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现代大学治理;模式;实践

一、现代大学治理的重要作用

(一)职业教育办学活力将在“治理”中激发

社会、企业、行业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将加速职业教育主要由政府主导推进向“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業参与”共同推进转变,彻底改变“政府唱独角戏”和“办学的不用人,用人的不办学”的现象,调动多方面的办学积极性,使社会、企业、行业主动从“幕后”走到“台前”,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管理和评价,形成多元合作、良性互动的办学局面。

(二)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将在“治理”中凸显

“治理”把服务需求作为重要导向,制度供给作为重要保障,政策激励作为重要手段,加强统筹作为重要措施,产教融合作为重要途径,这将使职业教育形成鲜明的中国特色。

(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将在“治理”中提升

“治理”理念的举措包括“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扩大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赋权于学校,“依法制定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特色的章程和制度,完善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这将有力促进职业院校加强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并使一批职业院校跨入世界一流职业院校行业。

二、践行现代大学治理理念的实践路径

(一)发挥“组织”功能,强化共同治理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采取共同治理的模式,让师生员工参与到学院重大事项的决策中来。建立和完善学术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等专门组织,一线师生占30%以上,保证师生员工在学校管理中的话语权,促进了学院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通过共同治理,实现了让校长专注学院事业发展,让职能部门专心政策的执行,让全体教职员工在参与共同治理的过程中,获得实现自身价值的成就感,自觉融入到学院利益共同体中。

(二)完善“体系”建设,促进协同发展

1.制度体系建设。加强实体性、程序性和保障性规章制度建设,明确了岗位要求、工作标准、考核办法,建立了反馈渠道和动态响应机制,用制度保障执行,对违规行为进行实时的处理和纠正。

2.执行体系建设。坚持开放共享、跨界合作。在学校内部形成高效的人才培养执行体系,在外部,搭建平台,通过正行企校协同创新,实现产教融合,促进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建设。

3.质量体系建设。引入企业“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与已有的“五纵五横一平台质量保证体系”相结合,形成具有机械装备制造行业特色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开展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建立全员参与的质量文化和质量保证运行机制。吸纳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质量保证规划、质量文化建设、质量保证制度等建设的全过程。

(三)坚持“机制”创新,确保目标实现

1.健全开放型决策机制。明晰党委与院长之间、行政管理与其他主体之间、学院与系部之间的权力与责任的边界,形成“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横向分权,学院和系部之间纵向分权”的决策机制。健全学术组织、双代会、学生团体及社会各界的审议咨询和监督反馈的决策机制。

2.完善内部执行机制。建立包括计划、执行、检查、反馈、处理等环节的执行体系,完善各环节的实施标准和程序。调整部门职责,建立敏捷响应市场的各部门动态并行联动机制。加强实体性、程序性和保障性规章制度建设,用制度保障执行,对违规行为进行实时的处理和纠正。

3.持续改进机制。设立质量管理办公室,根据国家和省级教学工作诊改指导方案,组织开展专业技能抽查、毕业设计抽查、综合素质测试等人才培养质量监测活动,实施自主诊断和持续改进。明确了岗位要求、工作标准、考核办法,建立了反馈渠道和动态响应机制,各部门协同联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4.营造文化育人机制。坚持“大工业”服务观,大力弘扬“大国工匠”精神,树立“大教师”观,营造“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文化氛围,营造“人人创新”的制度环境,营造“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成才”的创业干事氛围,积极构建“赶、学、比、拼”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班子之间、部门之间、同事之间“互相补台、互相激励、互相帮助”的主流文化。

三、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是通过强化共同治理,实现人人增值,解决广大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性的问题。一线师生直接参与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保证了师生员工在学校管理中的话语权。追求卓越、建设一流的高职院校已成为全院师生员工的共同愿景。广大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极大提高,实现教师人人增值。

二是以创新机制建设带动人才培养执行体系协同工作,促进政行企校协同创新,实现产教融合。打破部门、院系之间原有的界限,实现共享资源,协同发展,形成高效的人才培养执行体系,与政校企行的合作促进了协同创新,实现了产教融合,促进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建设。

三是通过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解决人才培养质量由事后评估转变为过程控制问题。全员参与的质量策划、质量预警、质量控制、质量实现的质量文化,和执行、检查、处理、反馈的质量保证运行机制。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质量保证规划、质量文化建设、质量保证制度等建设的全过程。确保了结构质量、发展质量、管理质量、培养质量和服务质量。

四是通过制度建设,实现工作有标准,考核有依据,解决职能部门服务教学一线的意识、能力提高问题。完善的教学运行和教学质量保障制度,专业开发、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反馈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等让教学有了操作方面的“工作标准”,追究体制机制的建立提高了学校职能部门工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

五是营造文化育人大环境,解决了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培养问题。“超越自我”、“大工业”、“大国工匠”、“大教师”观成为了学校的主流文化。“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文化氛围,“人人创新”的制度环境,“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成才”的创业干事氛围,“赶、学、比、拼”“互相补台、互相激励、互相帮助”的主流文化成为学校创建卓越,争创一流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温宇,何倩.推进章程建设 提升治理能力[J].机械职业教育,2016(06):10-11.

[2]温宇,彭新竹.以现代大学治理助推卓越院校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03):118-120.

[3]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31号令[A].

[4]徐晴.大学章程建设对推动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系改革的探析[J].机械职业教育.2015(10):13—14.

[5]司晓宏.关于推进现阶段我国大学章程建设的思考[J].教育研究.2014(11):84—87.

猜你喜欢
模式实践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模式研究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