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于移动终端的数据调查与反馈在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应用

2017-06-02 10:07陈钡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7年10期
关键词:学案学科笔者

陈钡

近年来,笔者通过不断地摸索尝试,在信息技术学科中渗透运用移动终端进行数据的调查与反馈,借助其便利性与时效性,使采集堆垒的数据成为规划学科教学策略及验证学科教学成效的数值参照和理论支撑。在此,笔者将在信息技术学科中运用移动终端进行数据调查和反馈的几点经验晒出来与大家交流分享。

● 学情分析方面的应用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且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部分网络应用的通识性技能更是“无师自通”,因此如果仅根据教材内容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显然是低效而不科学的。

例如,在闽教版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的教材中,安排了多个课时进行操作QQ、浏览网页等日常网络应用的教学,这对现今每天都在进行操作的学生而言,无疑是驾轻就熟的,若教师将其当作全新的知识技能进行教授,根本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每学期伊始,笔者都会利用“问卷网”等网络调查平台制作相应的学情调研问卷,并将问卷链接借助QQ、微信等即时通信软件快速传播至各班级家长群中,而家长在平板电脑、手机上就能直接打开并与学生协作完成问卷,网络调查平台实时统计汇总后即可导出Excel电子表格,通过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起点能力、意识形态、本学期主要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等方面的分析,就能预先了解学生的学情,这些源自学生的真实信息反馈,对整个学期教学策略的规划、教学侧重点的权衡以及教法、学法的把控,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 导学参照方面的应用

导学案在各学科的应用中都以“生本资源”为重,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它就相当于在课前为学生制订的学习、创新、合作、拓展规划图。然而,绝大多数的导学案都是以纸质稿的形式分发到学生手中,这些由教师创思形成的导学案所体现的更多的是“制订”,却往往忽略了学生层面的反馈。实践表明,在正式授课之前的即时反馈是学生在导学案索引下暴露共性问题或疑惑的一个绝佳契机,它能够让科任教师在授课前再次对教学策略、方法、手段等做进一步的完善调整。

在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中,笔者也经常运用导学案来训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交互协作能力,但笔者不是采用纸质稿导学案,而是采用现今较为流行的如“美篇”APP等可在平板电脑、手机上编辑操作的图文排版软件来制作电子导学案。通过多张图例和相关文字标注对待授知识技能进行简要阐述,再分享至目标QQ群、微信群中,学生在解读导学案的同时,立刻就能在分享链接下以留言的形式对导学案提出疑惑、意见及建议,而笔者也能从这些留言中发现一些共性的问题和有待改进之处,学生在相互查看留言时也同样能得到额外的启示与感悟。这一灵感源自微信朋友圈的分享交互,既能让采集样本数据的数量从“班级”扩容到“年段”甚至更大的范畴,又能让教师在正式授课前及时发现问题并积极做好应对处理,且还能通过编写、查看、析解留言来促进学生逐步形成自主探究解惑的学习习惯,一举三得。

● 过程评价方面的应用

在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中,评价机制总是伴随着学生的实践操作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进程。在画图、Word、PowerPoint及网页编辑等教学内容中,每位学生都会根据所学的知识技能创作各自的作品,这些作品或在排版布局,或在结构配色,抑或在空间层次,总有值得赞赏的亮点,如果仅是用“做得好”或“画颗星”来予以鼓励,根本无法体现评价的差异性和针对性,也无法激励并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更无法引导学生群体间的交流借鉴。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始终把过程性评价摆在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经过反复多次的尝试,最终笔者选择了“台式计算机+平板电脑”这种二合一的模式。在学生实践操作过程中,台式计算机充当“创作载体”的角色,即学生各自操作台式计算机进行作品创作,而四人小组的组长会自带一台平板电脑介入课堂教学,平板电脑则充当本小组“评价载体”的角色。各小组组长会在课前先打开笔者分享的当前课时的过程性评价表单链接,表单是针对本组四名成员在当前课时实践操作过程中的分步(分类)量化分评价。在学生作品创作过程中,笔者同步巡视指导,并对满意的作品给予教师评分,学生在完成各自的创作任务后,根据分组编号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我评分,接着笔者根据教师主机实时汇总的数据采集结果,将各项分类评分最高的几件作品在电子白板上展示反馈,并让创作者与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分享,最后由笔者进行总评并给予创作建议。经过以上一系列的教师评价、个体评价和交互评价,学生能在最大程度上参与课堂的评价机制,并切实从中获得收益,不仅能知道“什么是好”,还能知道“好在哪里”,更能将这些收获衍生为自我的创作灵感与学习动力,真正发挥出过程性评价的激励与促进作用。

● 課外交互方面的应用

囿于现今的课程安排,通常每个年段的各个班级,每周仅有一节信息技术课,教师在短短四十分钟内不仅要完成新知教学,还要留有时间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而下一课时的教学任务将在一周后继续……这显然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也无法保证学生对当前课时知识技能的操作熟练度,更可能因生疏遗忘而导致知识链脱节的现象。当然,课程安排时长跨度的不合理是症结之一,但在课外如何让学生能有所参照地进行相关知识技能的操作训练,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信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微课的应用,但主流的微课制作软件,如Camtasia Studio,存在制作过程较为复杂,生成的视频文件容量较大不易传播,只可浏览无法交互等弊端,这与当前主流的“轻应用”理念是背道而驰的。针对以上情况,笔者选择采用“优芽互动电影”在线动画制作平台来进行微课创作,该平台的特色和优势在于内置了大量的角色、场景等素材,支持文本转语音并配合动画同步,并可增设单选、多选、判断、情境游戏、外部链接等多样化交互,且支持以链接的形式在各大主流即时通信软件中分享传播。动画部分配合语音即可满足微课的基本呈现,选择、判断和游戏等交互应用的介入能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强化学生对微课的理解,通过外部链接整合“问卷网”等网络调查平台的调研问卷,又可采集并汇总反馈学生课外实践的情况,自始至终,学生在平板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上就能完成对微课的浏览、知识技能的强化以及课外实践活动结果的汇报,使得学生在课堂之外的延展学习和教师的追踪跟进不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最大化地凸显了学科教学实效性。

猜你喜欢
学案学科笔者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老师,别走……
《背影》导学案教学
乡愁导学案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超学科”来啦
“比例尺(一)”导学案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