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天平,张万辉
(1,2.山西大学 科学技术史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06)
薛景石及其制车技术研究
贺天平1,张万辉2
(1,2.山西大学 科学技术史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06)
《梓人遗制》是元初的一部木工专著,是科技史上山西人的重要著作之一,在科技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作者为元初河东万泉人薛景石。《梓人遗制》原书八卷,图文并茂,保存了很多元朝初年的技术史料。该书保存至今的共有车制、纺织机具和小木作三部分,9000余字,图30幅左右。学界对该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纺织机具的挖掘与评价上,车制部分尚未展开深入的研究。笔者重点对该书车制部分展开分析,指出薛景石在中国科技史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其对中国古车制作技术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他不仅是一位技术精湛的木匠,而且还是一位具有文化传承和创新思维的有识之士。
薛景石;梓人遗制;古车制作;创新
《梓人遗制》是元朝初年的一部木工专著,是科技史上山西人的重要著作之一,[1]242在科技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作者为元朝初年河东万泉人(今山西万荣)薛景石,囿于作者生平文献资料的匮乏,学界对于薛景石其人知之甚少。笔者试从多角度对薛景石展开一些合理、科学的推测。《梓人遗制》原书八卷,图文并茂,保存了很多金元时期的技术史料。由于该书初刊本明代以后已失传,现存内容从《永乐大典》中辑出。该书保存至今的共有车制、纺织机具和小木作三部分,9000余字,图30幅左右。学界对该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纺织机具的挖掘与评价上,车制部分尚未展开深入的研究。笔者重点对该书车制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和评述,指出该书车制内容的价值与成就,并对薛景石进行重新评述,为后人从事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薛景石,字叔矩,河东万泉人。[2]8777-8784生卒年月不详,大致生活于12世纪中叶。由于文献资料的匮乏,对于其生平事迹难以考证。然而根据金代文学家段成己为其著作所写的序言、文献资料的查阅及笔者实地调研走访,在事实基础上可以进行一些科学、合理的推测。
一是从区域文化来看,河东在历史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河东包含今天山西省的整个区域,狭义的河东,一般是指山西西南部的运城和临汾一带。在历史上,运城和临汾一直是山西经济、文化和技术最发达的地区,特别是宋辽金元时期,该区域一度成为北方的重要经济、文化和技术中心之一。经济和技术发达,文化氛围浓厚,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在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异彩纷呈、耀眼夺目。万泉属于河东腹地,薛景石就生活在历史上经济、文化和技术都比较发达的这片区域。
二是从家族文化来看,河东万荣薛氏为当地望族,自蜀汉灭亡以豪强身份迁居河东地区,历经北朝隋唐,成为河东显赫家族。在山西历史上是仅次于裴氏家族的名门望族。[3]173-174万荣薛氏的“薛”来源于封地,薛氏祖先奚仲因为善于造车被封于山东薛地,薛氏由此而来。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薛氏自古便是掌握造车技艺的氏族家庭,古车在古代军事和日常生活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河东薛氏族人保留和传承了木工职业。由该书序言“夙习是业”可以推知,薛景石身于河东薛氏家族中从事木工职业的世家。
三是从字号文化来看,古人受礼制文化影响,认为名字父母取之,也只有长辈才能称呼其名,古人行冠礼成年后,便不再称名,于是要起字号,用于同辈人称呼。薛景石,字叔矩,叔矩便是其行冠礼后所起的字。伯仲叔季为兄弟排行,“石”与“匠”相关,规矩是古代木工或者工匠必备的实用工具,由其字号我们可以推测,其在家庭兄弟中排行居三,名与字义同,皆与木工职业相关,也从侧面体现了传承木工技艺的志愿。
四是从实地走访来看,河东薛氏现今遍布万荣、河津、稷山、临猗、侯马及陕西韩城等地。万荣地区作为薛氏的主要聚居区域,所属的乡镇和村庄中还较多地保留了与薛姓有关的地名,比如“汉薛镇”“薛李村”、“乔薛村”[4]10-21等等。万荣地区薛氏后人中还有不少从事木工职业的人,当地还有几家较大的木机具生产企业。由此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历史上当地木工生产活动应当非常兴盛。
由以上四个角度我们推知,金元时期薛景石生活在文化和技术都比较发达的河东薛氏家族,当地有着发达的手工业和良好的文化氛围。薛氏自古从事制车职业,薛景石本人应该也是受过一定文化熏陶的木匠,且有着超越常人的志向和思想。
《梓人遗制》作为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木工专著,其成书于政权更迭的金元时期,既有手工技术本身发展变革的需要,也有社会文化观念变革的需要,还有印刷技术和造纸术的助推作用。它是一个特定时代的产物,是一个时代背景下的普遍现象。
一是手工技艺的飞速发展。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伴随着手工技艺的发展而进步的,衣食住行皆离不开手工技艺,手工技艺使社会物质产品更加丰富,社会生活更加多样化。春秋战国时期,手工技艺有了较大的发展与长足的进步,历经秦汉、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手工技艺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与革新,到宋辽金元时期,中国古代的手工技艺达到最高峰。比如建筑技术、火药技术、造船技术、冶金技术、印刷技术、陶瓷技术、纺织和技术等。
二是木工技术和工具变革。木工作为手工技艺的重要门类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变革。特别是木工工具的变革直接推动木工技术的发展及分工的变化。唐宋时代木工工具发生了较大变化,唐代解木锯的普及是我国木工技术史上的大事[5],它不仅改变了我国木料材质的技术,还促进了建筑工作“材分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至此,匠与梓分离,民间流行小木作制度,梓人主要活跃于民间木工领域。梓人薛景石的职业范围也主要是民间的小木作,包含纺织机具、古车制作和门窗制作以及木制器具的精雕刻镂。
三是手工技艺文献的陈旧。重道轻器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中的重要观念。这种观念不利于中国古代技术的发展与文献传承,导致中国古代自秦汉至宋初,相关手工技艺书籍著述与流传非常之少。即使到了宋初,手工技艺书籍依然以先秦时期的《考工记》一书为典范。因时段已隔千年,文辞佶屈聱牙,又非普通工人所能领悟,故已不能满足当时手工技艺发展的需要。正如《梓人遗制》序言中所说:“去古益远,古之制所存无几。《考工》一篇,汉儒摭残缺,仅记其梗概,而其文佶屈,又非工人所能喻也。后虽继有作者,以示其法,或详其大而略其小,属大变故又复罕遗。”[6]5
四是文化传承观念的变革。宋代以来,非常重视文教,有宋一朝的文化教育也发展到中国古代的高峰期。金元时期的河东,虽然在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之下,但是这一地区的文化士人多为宋金遗民,传承了北宋的文化观念和手工技艺。辽金统治者也不断地吸收汉文化,任用汉族士大夫来巩固统治。这一时期的汉人有着高度的文化传承自觉意识,上自官僚士大夫下至平民百姓、普通工匠。在文化传承观念的引导下,无论士大夫还是普通手工业匠人,开始著述以传承手工技艺。比如宋代喻皓的《木经》、李戒的《营造法式》、曾公亮的《武经总要》、陈敷的《农书》、吴怿撰的《种艺必用》,元代张福的《种艺必用补遗》、姜氏的《梓人攻造法》等等。
五是印刷技术的助推作用。宋代的造纸术异常发达,遍布全国各地。活字印刷技术在雕版印刷技术的基础上也相继出现,印刷术的发明为书籍的普及和流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宋代文化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河东地区在金元时期一直是北方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平阳地区更是北方印刷术的中心。这一时期相关农业技术和手工技艺书籍的流通与传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印刷术的发明与普及。
《梓人遗制》一书便是在这种大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写成的,段成己在其书籍的序言中也提及“古攻木之工七,今合而为二,匠为大,梓为小,轮舆车庐。去古益远,古之制所存无几。后虽继有作者,以示其法,或详其大而略其小,属大变故,又复罕遗。”[6]5与此同时代,还有姜氏所得刊刻的《梓人攻造法》,也只是记录梗概,亡轶而不存。
《梓人遗制》成书年代由其序言可知,在大蒙古国中统癸亥十二月既望前,即公元1264年1月16日前。百年后被明成祖组织编写的官修类书《永乐大典》所辑录。然现存只有车制、纺织机具和小木作(格子窗、素版门)三部分,共9000余字,民国营造学社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并注释刊行。该书纺织机具部分已有学者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中国丝绸博物馆的赵丰先生依据《梓人遗制》中的文献记载,对踏板立机进行了研究和复原。德国科技史专家狄特库恩对《梓人遗制》中的织机部分做了非常仔细的考证、计算及注释工作。北京工业大学的张昕对《梓人遗制》中的小木作制度进行了释读,并通过与《营造法式》相关章节的逐句释读对勘,总结出其与《营造法式》存在明显继承关系。
《梓人遗制》车制部分作为珍贵的元初技术史料,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通过对其文本分析,可以看出《梓人遗制》制车技术特色、制车成就与文化创新,从而能够更好地认识薛景石本人的工匠精神及其造物思想。
(一)《梓人遗制》制车技术特色与文化创新
1. 对驼车式样进行改造,适应蒙古民族的需要。薛景石所造的古车为元朝初年官僚所乘坐的驼车。驼车为草原奚车所遗,辽代发展成为具有典型代表的高大驼车。驼车的主要牵引动力为骆驼。薛景石借鉴中原《考工记》制车技术,适应蒙古统治者的民族心理及统治中原地区的需要,对草原驼车进行式样改造,简化车舆式样,并适应需要制作不同规格尺寸的坐车。“脚高三尺至六尺”,“元代日常用尺各家考证结果很不一致,尺的长短相差甚远,以31厘米至35厘米不等。”[7]471-472建筑史专家傅熹年从古建筑实测结合文献进行推测,得出“金代尺长除沿用北宋尺长外,有加长至31厘米者;元代少量建筑除沿用金尺,而大部分增至31.5厘米。”[8]372此处采用31.5厘米标准,即车轮高度为0.95米至1.9米之间不等。从车轮的高度来看,薛景石制作的坐车既可用骆驼牵引亦可用马牵引。
2.车辋辐数恰到好处,体现了匠人高超技艺。车辋辐数的多少跟车的载重与稳定性能息息相关。辎重役车车辐宜多,普通乘车车辐不宜过多。先秦时期车辐是不断增加的,大体殷代十八条,西周二十一或二十二条,春秋二十五条,战国二十六条,由少渐多。但后世双辕车车辐有多有少,少者八条,多者三十余条,整体来说,十二至十八条者居多。无论从北方辽金墓出土的壁画中古车车辐数量还是各地博物馆所藏车俑的车辐,车辐数量都是不尽相同的,也没有相同的定数,而薛景石所造为官僚日常所乘坐车。其所造坐车的车辋数量分为十四辐、十六辐和十八辐三种。而书中所绘亭子车、屏风辇、圈辇和靠背辇全部为十六辐。龟盖式坐车,由于车盖高大复杂,载重明显大于前四种,车辐设计为十八辐。可见薛景石对于坐车车辐设计,既注重美观,又根据载重所需进行调整,做到恰到好处。
3.坐车造型不拘传统,式样设计美观大方。薛景石所造坐车,不见于官修史书所载,亦不见于出土实物,可见其设计不拘泥于传统式样。能够对古车设计进行实践和思考,对车制造型进行革新。五明坐车(见图1)作为元朝初年古车制作的精品,它介于皇室与平民之间,是车制技术与造型设计完美的结合,整体设计细致精巧,美观大方,装饰简洁。不失古法,兼有新意。从车轮外形来看,车辋宽厚适中、车辐疏密有致、车毂得体美观。从车舆外形看,无论是蓬式楼子车还是辇车,都突出强调简洁和精美,辇车车舆设计都非常的简洁,圈辇弧度适中,屏风和靠背辇车舆设计别致精巧;从车的装饰来看,辕梯两头有精美的金属螭首辕饰,连亭子车四角也装饰有精美的龙头雕饰。辕梯及辕饰上有铜环与驾畜相连接,辕梯的铜环位置设置各异既不同于传统中原式样,又迥异于草原风格,没有辽代驼车的高大笨重,没有皇室五辂的奢华繁缛,但同时又兼具中原与草原古车之遗风与踪影,体现了梓人对于车制设计的创新与损益。
图1 五明坐车分解图(摘自《永乐大典》)
4.车舆装饰简洁独特,彰显社会文化内涵。古车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古车是历史文化的缩影,金元时期的坐车给我们透露了很多的时代信息,五明车为元代初年蒙古官僚所乘坐车。从车制图中可以看出,该车车身有蒙古族特有的哈木尔祥云纹饰,车辕两侧有螭首装饰,亭子车顶部有莲花装饰,简洁精美的装饰设计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乘车人的社会等级地位、民族心理和价值观念。螭首纹饰是汉地儒家等级礼制文化的标志,体现了坐车人的等级尊贵;哈木尔云纹图案是蒙古民族特别喜爱的图案,体现了蒙古族对祥和永续的民族心理以及包容、开放的民族胸襟;而莲花是佛教文化的标志,体现了蒙古统治者对佛教的信仰与尊重。不仅传达了蒙古草原文化的鲜明特征及其民族心理和精神观念,同时还体现了传统中原文化的某些文化特征,以及不同宗教文化的影响。反映出蒙古统治者多元开放的文化政策以及对汉文化的吸纳。
5.传承坐车技术的同时开启明清辇车形制的向标。《梓人遗制》中的车制部分文献记载及车制图很好地表现了对传统中原《考工记》制车技术的传承与创新。该书从体例和内容无一不透露着传承《考工记》的影子,无论是从叙事还是从具体制作过程及零部件尺寸标准问题都体现了对汉族地区传统制车技术的传承与延续。但薛景石又根据时代及蒙古统治者的需要,对制车技术和辽代驼车进行了损益创新。特别是车舆式样,设计简洁美观,其中的辇车式样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明清时期出现的大量辇车基本传承了元初的辇车形制。因此,可以说薛景石在传承坐车技术的同时又开启了明清辇车形制的向标。技术发展既有其内在的多样性与选择性,又有外在的创新性,从薛景石的坐车工艺分析中,很好地体现了技术的传承、发展与创新。[9]1-3
(二)明清以前较为详实的坐车制作工艺
古车是中国古代工艺文明的集大成者,[10]4然而中国古代对于古车制作工艺的文献记载却不多见。先秦时期的古车制作工艺研究,一方面依靠文献《考工记》记载,一方面依靠大量出土的车马坑实物进行复原。但是秦汉以后,关于古车制作的文献记载几乎已不多见,宋代出现的《武经总要》中关于古车的记载,主要是指战场上的各种战车。官修史书中所记皇室及王公贵族所乘古车只是简单描述,而没有详细的制作工艺及车型图。
《梓人遗制》的可贵之处在于,较为详细地记载了坐车制作工艺。古车虽然种类繁多,但是秦汉以后,除了辎重的货车、役车和军事战车外,日常士大夫官僚出行所乘的坐车是古车最为丰富的类型。古车制作过程复杂,需要多名匠人分工合作。正如考工记所言“一器而工聚者,车为多”[11]4。《梓人遗制》车制内容图文并茂,文字部分包含叙事、用材和功用三部分,叙事部分是对古代车制文献记载的纵向概况梳理,用材部分为制作坐车的流程及各部件的尺寸大小,功用部分是制作不同形制大小坐车所耗用的工时。编写体例完善,制车部件尺寸标准清晰,“使攻木者揽焉,所得可十九矣”。也就是说,一般木工看了薛景石的制车文献记载,基本上能达到90%的掌握程度。
(三)机械制图思想的萌芽与现代分类思想
现代机械制图思想的萌芽是该书与前人的最大不同。尤其体现在该书编写体例形式与内容的双重突破上。早期技术史著作只注重文字资料不太注重机械器物图样的精确绘制,该书打破惯例,对金元时期坐车图样进行了精确绘制,并且具有现代机械制图思想的萌芽,古车图样既有总图又有分图,能够清晰地看到古车零部件的具体结构形状,并以文字表明具体零部件尺寸。已经初具现代机械制图观念的萌芽,可以看出薛景石本人对于机械器物制作认识的思想高度,这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期已经非常的先进。依据器物造型分类是该书的第二大特色。书中所载车子为元初官僚所乘坐车。书中所绘完整车型图共有4种(见图2)。分别为:圈辇、屏风辇、靠背辇、亭子车。既有车又有辇车,从整体造型来看,设计精巧、样式多样、简洁美观。
图2 “五明”坐车车形图(摘自《永乐大典》)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管窥《梓人遗制》制车技术的特色、成就及其价值,其中所体现的造物革新思想也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因此,无论从体例、制车技术内容,还是从技术的传承与创新上,《梓人遗制》车制内容都是不容忽视的珍贵科技史料。
由于学界对薛景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纺织机具上,把薛景石说成纺织机具发明家无可厚非。但笔者希望通过对其车制部分的研究,指出薛景石其人不仅是一位技艺高超的木匠,同时还是一位具有文化传承与创新精神的有识之士。
从车制技术文本分析来看,薛景石能够借鉴中原传统制车技术,结合蒙古统治者需要,对草原驼车进行改造,其所设计的坐车还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明清坐车的形制。体现了薛景石不拘泥于传统形式,对于车制进行损益和创新的革新精神。更难能可贵的是,薛景石身上具有传统文人的文化传承意识,他对于技术文化的传承具有忧患意识和责任使命感,敢于打破传统狭隘观念,亲自翻阅文献进行研究,并且学习绘图技术,将自己的实践经验、文献学习与自己的思考转化坐车工艺品,并通过文献形式进行传承。在他的身上,体现出匠人不只是制图做器,固守成规,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1]温泽先,郭贵春.山西科技史:上部[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解 缙.永乐大典[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
[3]谢振中.河东望族:万荣薛氏[M].太原:三晋出版社,2013.
[4]万荣县志编纂委员会.万荣县志[M].北京:海潮出版社 1995.
[5]李 浈.小木作与大木作工具的比较.[J].古建园林技术.2002.
[6]郑巨欣.梓人遗制图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7]丘光明.中国物理学史大系:计量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8]傅熹年. 傅熹年中国建筑史论选集[M].当代中国建筑史家十书.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13.
[9][美]乔治巴萨拉.技术发展简史[M].周光发,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10]刘永华.中国古代车舆马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11]闻人军.考工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贾发义)
On XUE Jing-shi and His Techninque in Manufacturing Wooden Cart
HE Tian-ping1,ZHANG Wan-hui2
(1,2.InstituteforHistoryofScienceandTechnology,ShanxiUniversity,Taiyuan030006,China)
TheCarpenter'sLegacy,a woodwork monograph in the early Yuan Dynasty,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onographs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Shanxi,and it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author,XUE Jing-shi was from Wanquan,Hedong.TheCarpenter′sLegacywhich has eight volumes and excels in both illustrations and literary interpretation preserves a lot of historical data in the early Yuan Dynasty.What has been preserved in this book involves such three parts as manufacturing wooden cart, textile machinery and small woodwork production,with about 9000 words and 30 illustration.The research on this book mainly concentrates on the excava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textile machinery, and the cart manufacturing has not been deeply researched.This paper focuses on wooden cart manufacturing,pointing out XUE Jing-shi's achievements are wide-ranging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and its impact on ancient Chinese techinque in manufacturing wooden cart can not be ignored.He was not only a skilled carpenter, but also a far-sighted man with cultural heritage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XUE Jing-shi;TheCarpenter′sLegacy;manufacturing wooden cart;innovation
10.13451/j.cnki.shanxi.univ(phil.soc.).2017.01.016
2016-06-0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项目(15JJD720011);山西省重点学科建设经费“山西省古戏台声学效应”;山西省“三晋学者”支持计划项目; 山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2016042004-2);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资助项目(2015-013)
贺天平(1976-),男,山西蒲县人,哲学博士,山西大学科哲中心、科技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物理哲学、物理史研究。
N09
A
1000-5935(2017)01-01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