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孝义 冯彦杰 魏来
摘要:本文以我国某综合性大学——J大学为例,通过研究J大学就业指导管理部门及各培养单位就业工作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分析J大学在就业市场开发和就业基地市场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挑战,总结J大学大学生就业指导管理部门建设校院两级就业市场工作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为国内重点高校的校院两级就业市场的构建提供经验和范本。
关键词:校院两级;就业市场;大学生就业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7.04.023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4-0078-03
一、研究依据
国务院日前发布《“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明确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主,也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并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各高校持续扩招,每年从高校毕业后涌入就业市场的毕业生呈逐年增长趋势。当前中国经济进入“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新常态时期,高校就业市场受经济状况影响在趋于紧缩,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校就业工作的开展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J大学是一所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学科门类齐全,每年毕业生人数众多,本文以J大学为例,尝试为院校两级就业市场构建提供一定参考性经验。
近年来,高校规模和学科门类不断扩大,要求高校实行分层管理,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成为备受关注的高校新型管理模式,建立校院两级就业市场,即将高校就业管理资源重新整合并形成学校、学院两级就业市场管理层次,将就业市场管理中心下移,并且明确校、院两级的职责和权限,即以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院系就业服务平台可以针对本院系的专业特色、行业基本规则、学生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合理有效地弥补了学校就业服务平台的缺位。因此,校院两级就业管理体制具体管理模式采用由学校统筹规划、各职能部门负责、学院落实、全员参与,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国内学者有关校院两级就业体系构建的研究成果也很多。姜萍认为不断完善大学就业市场建设体系,不断增强就业市场建设的实效,可以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成才和就业。钟咏提出了构建以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学校统筹、职能部门负责、学院落实、全员参与”的校院两级就业管理体制的构想。邵华等通过确立学院承担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体地位和明确学校就业主管部门就业主导地位,加强对学院的业务指导与宏观调控来构建校院两级就业管理体制。夏红兵和赵立凝等都强调了开展大学生指导工作,必须遵循校院两极管理机制,构建大学生就业市场。
本文意图在上述研究成果基础上,以J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需求为导向,分析J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及各培养单位就业工作主管部门的实际工作经验,为国内大学建设校院两级就业市场提供参考。
二、高校就业市场建设的主要挑战
高校毕业生是高等教育的最终产品,是重要的人力资源。高校就业市场建设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就业比率等重要指标。J大学作为东北地区一所典型的綜合型大学,在高校就业市场建设中面临了地域、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就业结构性的矛盾也是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高校层面,校、院两级单位的就业市场建设过程所能够发挥的作用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对于高校毕业生群体自身,就业观念也存在一定的偏差。
(一)地域、经济等因素影响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东北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如同教育无法脱离政治、经济环境而完全独立一样,大学就业市场的开发与建设与其所处地区的地域环境、经济因素等密切相关。J大学地处东北地区,在就业市场开发与建设过程中受到许多地域以及经济因素制约。
首先,J大学在吸引企业、集团前来招聘方面不具备优势,并且由于地理因素,对市场信息把握存在滞后性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这对J大学就业基地市场建设是一项挑战。
其次,东北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成果中,大部分没有在本地得到转化,人才流失情况十分严重。并且,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东北地区企业目前正处于转型期,技术和资金对劳动力存在挤出效应。这些因素都对大学生就业存在不利影响。
(二)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是指劳动者在利用劳动力获得收入的过程中形成的就业结构和显示的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而引发的种种问题),特别是产业经济结构与劳动者技能素质结构之间的矛盾,对于高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一方面,高校培养出很多高素质人才,但是由于对应的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没有足够多的就业机会,产生了“就业难”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产业结构的升级,用人单位产生更多对新型人才的强烈需求,但高校相关毕业生的供给量严重不足,而产生了“用工荒”的问题。这种“用工荒”与“就业难”问题并存,就是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的最突出现实表现。
(三)校院两级就业市场建设仍有提升空间
在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实施过程中,学校与学院之间的协作仍有提升空间,学校将一些权利与事务下放到学院后,学院若对一些事务运作过程了解不充分,会导致校院两级沟通不畅,可能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想当然”的问题与缺陷。并且在人事编制中若没有配套措施,将增加院级人员工作压力,产生院系的权责划分不明确等问题,容易导致院系在就业市场建设方面工作缺乏制度保障和责任约束,使得许多工作流于形式,无法真正落实。
(四)毕业生群体的就业观念有一定偏差
目前,大学毕业生群体已经全面进入“95后”的时代,这些学生的成长过程、受教育过程中劳动观念相对较弱。大部分毕业生选择毕业后继续深造学习,参与工作的意愿不强烈、主动性不足。这也是当前各高校就业市场基地建设所面临的挑战之一。同时,很大程度的毕业生群体认为,上了好大学就应到一线城市、党政机关、大企业、大单位就业,看不上中小企业和基层单位。还有部分毕业生认为,薪资待遇是衡量就业质量的唯一标准,对欠发达地区和待遇略差的单位不屑一顾。
三、J大学校院两级就业市场建设的经验
J大学在校院两级就业市场建设中积累了一定的发展经验:在校级层面,J大学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锻炼,熔炼自身,服务基层,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力量;同时,J大学就业指导管理部门不断加强与外界的宣传与合作,扩展就业市场的开发领域,为学生搭建平台,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院级层面,继续实施“点对点”合作模式,发挥校企合作的实效性;对于毕业生群体,J大学采取就业前置战略和引导学生“家国情怀”,逐步提升就业质量。
(一)积极引导和鼓励本校毕业生到基层锻炼
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把基层作为高校毕业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并“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发挥高校毕业生在促进基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J大学一直以来十分重视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选调应届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锻炼,是培养年青人才成长、优化基层公务员队伍结构的有效途径。J大学与多个地区的基层组织单位建立长期、深入的联系,每年推荐优秀毕业生参加基层单位选调生的考试,并与权威的公务员考试机构合作,聘请讲师对参加考试的毕业生提供考前辅导,帮助这一群体顺利通过考试。
(二)加大宣传与合作,扩大就业市场开发领域
面對地理经济制约因素的影响,J大学大学生就业指导管理部门采用“扩大就业市场开发范围,加大市场宣传,与企业集团合作”的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就业市场开发与建设战略。首先,高校领导、教师应积极做好宣传工作,使高校名声“走出去”,并且加大与企业、集团的相互沟通,将就业平台“引进来”。
同时,在就业市场开发过程中也要注意防止走单一建设一线城市就业市场路线,要适当考虑二、三线城市,这些城市处于发展阶段,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宜居程度相对较高、生活压力相对较小,并且发展潜力相对较大。在这些城市,高校学生竞争优势更加明显。
(三)发挥学院作用,实施“点对点”式市场建设
针对校院两级就业市场建设过程中院系主动性、积极性不足问题,J大学大学生就业指导管理部门主要采取“由学校搭建校级大平台,鼓励学院积极发挥作用,由主管副书记、导员积极配合,点对点式建设就业市场”。在“点对点”式就业市场建设过程中,确立了学院承担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体地位,广泛地收集就业信息,充分发挥学院主体性作用。各院系根据学院自身特色,有针对性地扩展就业渠道,保持与用人单位的长期友好合作关系,有针对性地关注该领域新兴企业,有目的性地培养合适的人才,积极推荐优秀毕业生,搭建与本专业领域对口的就业平台。如某些理工类专业,与国际、国内知名产业集团建立密切联系,实施点对点合作,引导相关企业在学校设立企业奖学金,使学生充分了解该企业的文化、发展前景、竞争优势。
(四)实施就业前置战略
学生培养是一个长时段、连续性的活动。关于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不应该在学生成为“准毕业生”的大四阶段才开始着手安排,而应该从大学生新生入学起开始灌输培养其“职业生涯规划”认识,使学生的就业意识、就业培养贯穿大学四年,甚至形成终身职业教育理念。因此,J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中心采取就业前置战略,在学生入学之后第一个学期起就开始教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使学生对职业规划概念有初步认识,并且将职业培训课程开设在每一个年级,确保大学生职业教育的连贯性。
(五)引导学生“家国情怀”,提高就业质量
学校培养学生的职能不仅体现在对学生“智力”“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加大对学生“德育”的教导。在当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导向上,J大学大学生就业指导管理部门大力倡导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高毕业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毕业生选择政府部门、央企、国有企业作为职业目标,在为国家、社会服务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因此,学校应用好国家优惠政策、特殊政策、便利政策。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稳则心定、家宁、国安。作为毕业生培养的重要载体,高校就业相关部门必须加强与院级的沟通合作,共同构建校院两级就业市场,为毕业生提供更加精准的就业政策、岗位信息、指导服务,实现就业服务全面化、个性化、差异化,尽一切可能帮助毕业生找到心仪的工作,让供需双方对接更加合理、有效、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