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献云
“剩女”是近年来媒体和社会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引发了广泛的社会争议。2007年,教育部在其官方网站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Report of the Language Situation in China, 2006)中,“剩女”入选了2006年度的171条汉语新词。文汇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流行语2007年发布榜》,也将“剩女”列入“中国十大社会类流行语”。尽管该词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词,但目前仍未有统一的定义。一般意义上,年龄是剩女群体重要的界定标准,人们普遍认为剩女是指年龄在27岁以上还保持单身的女性。它所涉及的群体,可能是自身条件一般或较差的女性,也可能是拥有高学历、高收入和出众长相的“白富美”,但也有些条件中等的女性,由于高不成低不就,找不到理想归宿,而变成“剩女”。人们对“剩”的内涵,也存在不同的理解,“剩下来”可能是被动的,是无奈的结局,也可能是主动的选择。对于“剩”字的感情色彩,人们理解也不尽相同:有人极度反感,认为是对女性的侮辱;有人则淡然面对,认为该词只是表达了一种客观现象。该词的复杂性也给翻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以至于很难找到一种能够涵盖所有意义的译文。从现有资料来看,主要存在如下几种译法。
一、直译为leftover woman、unwanted woman
绝大多数主流媒体都是按照字面意义将“剩女”直译成leftover woman,比如:
①According to the survey, 21.6 percent of the leftover women and men are subject to long-term sexual repression, while only 17.6 percent have regular sex partners. (China Daily)
②Over 27? Unmarried? Female? In China, you could be labelled a “leftover woman” by the state—but some professional Chinese women these days are happy being single. (BBC)
几乎所有主流媒体都采用了leftover woman这一译法,或许是受到《中国日报》网站英文报道的影响吧。但也有使用更为粗暴的词语的,比如www.internationallovescout.com就使用了unwanted:
Think about that for a moment. An unmarried Chinese woman above twenty-seven years old, no matter how smart, successful, or beautiful is considered UNWANTED. That is literally the term for these women.
问题是,无论是leftover还是unwanted都无法翻译出“剩女”一词丰富的内涵。虽然“剩女”也带有贬义,甚至在某些人看来是无法容忍的贬义,但leftover和unwanted的贬义色彩更浓,更为暴力。Leftover在英语中通常是指别人吃剩的残羹剩饭,或者别人用过剩下的东西,如leftover vegetables (吃剩的蔬菜),而且在美國俚语中,该词还具有非常粗鄙的意义,用来形容女性其贬义色彩要远远大于“剩女”,因为“剩女”既可以指别人挑剩的,也可以指由于机遇不佳而自然剩下的,更可以是因眼界太高、看不上别人而主动剩下的,而leftover更强调别人吃剩的、用剩的、没人要的东西,unwanted更是直截了当,简单粗暴:没人要!或许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多数报道剩女现象的英语文章都对这一词语感到震惊,觉得不可思议,乃至愤愤不平,说到底,都是leftover惹的祸。
二、借鉴英语中现有的词语
翻译“剩女”时,可用英文现有的词,如spinster、old maid、single woman、female singleton、unwed woman、unmarried woman、bachelorette、surplus woman、cat lady、woman on the shelf、quirkyalone、Leftover Lisa等。但这些词语和“剩女”都只有部分交叉的关系,只能表现出“剩女”的某些方面。Spinster和old maid都是陈旧的词语,相当于汉语的“老处女”“老姑娘”,这类词汉语本身也很少用,英语中也是过时的用法。由于这两个词语具有明显的贬义色彩,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开始使用single一词来泛指单身者,不再强调单身者的年龄和性别,后来又发展到使用singleton。另一种较为客观、不带歧视色彩的词语是unwed woman和unmarried woman。与此类似,bachelorette也可以指任何未婚女郎。Surplus woman看似和“剩女”完美对应,但实际上它是指由于男女比例失衡出现的女性过剩现象,该词产生于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期间,和“剩女”有着根本的区别。Cat lady则是强调老年单身女性孤苦无依、只能与猫做伴的凄凉晚景。Woman on the shelf,有时也可简化成shelved woman,和“剩女”意思较为贴近,是指那些无人问津的女性,好像被“搁置在架子上”一样,但on the shelf也可以指感情“备胎”,是别人“放在架子上的备用品”。Quirkyalone可译为“乐单族”,指享受单身生活、宁愿单身也不愿意为了约会而凑合的人。Leftover Lisa是指因自身条件太差而落单的女性。
由此可见,以上这些词语都和“剩女”的某些方面有所交叉,但都很难表达出“剩女”的全部意蕴。
三、根据“剩女”特点创造出新的表达法
这些表达法有3S woman (lady)、3H woman (lady)、SAS woman (lady)等。所谓3S女人,即single (单身)、seventies (大多数生于20世纪70年代)、stuck (被卡住了)。这些人一般生活独立,条件比较优越,是剩女中的佼佼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80后也很快变成了剩女,于是seventies就显得不合时宜了,3S woman可能会变成SES woman了。类似的还有三高女,即3H woman,指的是高学历(highly educated)、高工資(high salary)、高智商(high IQ)。也有人用SAS来形容这类“白富美”,即single (单身)、attractive (迷人)、successful (成功)。以上词语已没有任何贬义色彩,只有褒扬和欣赏,但只能用来形容剩女中层次较高的一部分,因而也只能译出“剩女”的部分含义。
综上所述,无论是按字面直译,参照英文表达意译,还是根据剩女特点创造的一些词语,都很难充分表达出“剩女”的全部内涵。那么,应该如何在翻译中处理这一概念呢?我们不妨采取多数媒体所采用的“音译加解释”法。
这种译法是以汉语拼音的形式直接引进“剩女”概念,同时进行简短的意义解释,然后再使用音译进行相关介绍。比如《英国独立报》网站中的某些文章就是以这种形式进行报道的:
The coverage of the Chinese shengnu phenomenon, otherwise known as Chinas “leftover women”, has heated up recently … The term “Shengnu” refers to educated Chinese women in their late twenties who are still single. (www.independent.co.uk)
这种译法的好处是直接引进“剩女”概念,避免意译带来的原文所没有的色彩和含义,在随后的详细介绍中,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词语各方面的意义。该方法是介绍新词、新概念的最佳方法,有助于引进新词、新概念,但缺点是仍需要进行简短的解释性翻译,其准确性受到该翻译的制约。
事实上,由于大量文章进行音译,“剩女”一词已被某些英语词典所收录,如www.yourdictionary.com网站不仅标明了“剩女”的词性(noun)、复数形式(plural sheng nu),还特别注明该词具有贬义(pejorative),同时还附加了用法说明:Used especially for educated mainland Chinese wo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