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辉 宋余松
我院197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郭辉 宋余松
目的 了解儿科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197例儿童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7例患儿中共涉及15类药品90个品种, 其中, 抗感染药发生的比例最高, 占47.72%(94/197);其次是中药制剂28例,占14.21%(28/197);再次为抗肿瘤药, 占11.17%(22/197)。从药品分布来看, 发生ADR例数前5位的是注射用头孢曲松钠4.06%(8/197), 注射用青霉素钠3.55%(7/197), 环磷酰胺3.05%(6/197), 喜炎平注射液3.05%(6/197), 注射用顺铂2.54%(5/197)。静脉滴注是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 占87.31%(172/197)。在197例报告中, ADR累及全身多个脏器, 以皮肤黏膜及其附件损害常见, 占28.43%(56/197), 临床表现为皮疹、瘙痒、局部红肿等, 其次为消化系统的损害, 占25.38%(50/197), 临床表现为呕吐、腹痛、腹泻等。结论 临床应加强儿科ADR的监测工作, 提高对儿科ADR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减少儿童ADR的重复发生。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合理用药
ADR监测是药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手段, 做好这项工作,一方面能保证患儿用药安全、减少儿童ADR的发生率;另一反面为合理用药提供技术参考进而更好地维护患儿的健康, 本文对本院2016年上报的197例儿童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旨在探索本院儿童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 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更好发挥ADR监测对临床用药的指导作用。
选取本院2016年1~12月门诊、急诊、输液及住院药房上报的ADR报告197例患儿为研究对象, 通过Excel表,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197例ADR患儿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及ADR临床表现等进行汇总和分析。
2.1 发生ADR患儿的基本情况 在197例儿童ADR报告中,男100例, 女97例, 年龄0~12岁。见表1。
表1 197例发生ADR患儿的性别与年龄分布(n, %)
2.2 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分布 在197例ADR患儿中,静脉滴注是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 占87.31%(172/197)。见表2。
表2 197例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分布(n, %)
2.3 ADR涉及药品种类 197例患儿中共涉及15类药品90个品种, 其中, 抗感染药发生的比例最高, 占47.72%(94/197);其次是中药制剂28例, 占14.21%(28/197);再次为抗肿瘤药, 占11.17%(22/197)。从药品分布来看, 发生ADR例数前5位的是注射用头孢曲松钠4.06%(8/197), 注射用青霉素钠3.55%(7/197), 环磷酰胺3.05%(6/197), 喜炎平注射液3.05%(6/197), 注射用顺铂2.54%(5/197)。
2.4 ADR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 在197例报告中, ADR累及全身多个脏器, 以皮肤黏膜及其附件损害常见, 占28.43%(56/197), 临床表现为皮疹、瘙痒、局部红肿等, 其次为消化系统的损害, 占25.38%(50/197), 临床表现为呕吐、腹痛、腹泻等。还有的表现在神经系统, 如头痛、头晕、等症状。
3.1 针对以上197例发生ADR频率较高的药品, 本院临床药学部调查了原因, 注射剂及静脉滴注是引发ADR主要诱因, 而使用过程中滴注速度过快、药液浓度过高、不溶性微粒超标等问题也不容忽视[1-8]。根据卫计委2013年12月10日发布的“合理用药十大核心信息”, 要坚持能口服不肌内注射、能肌内注射不输液的原则。尤其对儿童和婴幼儿患者, 在必须静脉给药时应控制输液速度, 避免因操作不当或滴速过快等引发ADR[9-12], 护士要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操作进行液体配制, 尽量缩小液体与体温的温度差, 中药针剂不要与西药配伍, 要避免配伍过杂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 产生肉眼看不到的致热源, 为此本院改善了药品贮存条件, 提高了药品的调配技术, 及时发布安全用药警示, 大大提高了ADR监测工作的质量。
本研究中2例ADR是由中药注射剂热毒宁引起, 年龄2~3岁, 男、女各1例, 临床表现为寒战、紫绀、心动过速。由于中药成分复杂, 很多大分子物质可能进入静脉, 未被提取干净的半抗原物质可与血浆蛋白结合为致敏原, 导致变态反应增多。针对以上本院组织专家对热毒宁的安全性进行讨论审议, 并作出如下规定:①热毒宁注射液3岁以下患儿禁止使用(因其说明书中无3岁以下婴幼儿用法用量), 医院在信息系统中设置相应警示和限制程序, 药师将严格把关, 不符合规定处方一律拒绝发药。②临床医师应严格把握适应证和疗程, 按中医理论辨证用药, 避免超适应证及超疗程用药。③用药过程中应缓慢滴注, 30~40滴/min, 开始30 min内要观察用药反应, 加强用药监护, 并不得与其他药物混合滴注。
3.2 监测数据显示, 患儿引发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类别主要是抗菌药物、维生素K1注射液、薄芝糖肽注射液和抗肿瘤药物等, 因此临床上应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率, 卫计委(原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用用指导原则指出“经由肾脏排泄的β-内酰胺类药物需减量使用”“新生儿应按日龄调整给药方案”等[13]。临床护士应注意加强用药后监护, 做好急救措施。其中β-内酰胺类发生过敏性休克主要是药品中不纯物质及其代谢产物是一种半抗原物质, 在血液中与组织蛋白结合形成全抗原, 可诱使机体产生抗体等。当再次接触同一抗原时, 在数秒钟内导致速发型过敏反应。维生素K1今年共发生5例ADR, 其中4例为严重的ADR, 建议维生素K1稀释后立即使用, 输液过程要采取避光措施, 输液速度为前10 min只输入1 mg的量, 观察无明显不良反应时速度可提高≤1 mg/min即可, 以期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3.3 在197例患儿中发生严重ADR的药物为胸腺肽注射剂、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和注射用门冬酰胺酶。三者引起不良反应的共同原因在于均可作为异种蛋白进入机体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引起Ⅰ型变态反应, 也可能与制剂生产中含有的血管活性物质或热源有关, 严重程度与患者有过敏史、多次用药和剂量增加呈相关。以上ADR临床表现基本在输液1 h内发生, 应密切观察患儿一般情况和生命体征, 必要时减慢或暂停输注。
3.4 在197例ADR中有2例由头孢哌酮钠舒巴坦引起的, 1例由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引起,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新的严重ADR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 表现为多形性红斑、表皮脱落性皮炎、皮下黏膜出血等。针对头孢哌酮钠舒巴坦出现的新的严重的ADR, 本院药事管理与治疗委员会讨论后给予以下建议:①医护人员用药前仔细询问患儿的过敏史。②对12 h内使用含乙醇成分的药物或食物者, 宜暂缓使用该产品。③严格按说明书的用法用量给药, 儿童患者不得一次性超剂量、高浓度应用, 出生头1周的新生儿应每12小时给药1次,新生儿的脏器功能发育不健全, 对药物的敏感性高, 药物代谢速度慢, 肾脏排泄功能差, 药物易通过血-脑脊液屏障,易发生不良反应[14]。④在疗程较长时应定期检查患儿是否存在各系统和器官的功能损害, 包括肾脏、肝脏和血液系统。这一点对新生儿、尤其早产儿特别重要。氨溴索注射液新的严重的ADR临床表现为皮疹、头痛、腿痛。用药提示可能是由于盐酸氨溴索注射液与葡萄糖溶液中微量的甲醛发生反应后形成N-A873CL, 也可能是与静脉滴注速度过快有关, 因此在临床上应注意以下两方面:①要严格按照氨溴索注射液说明书规定的用法用量给药, 不得超剂量使用, 停止使用5%葡萄糖溶液作为溶媒, 药师要严格审核处方。②护士在加药过程中, 严禁与5%葡萄糖溶液混合配伍, 加强用药监护。目前临床使用中存在的无指征用药、联合用药、预防用药、用药疗程过长等不合理使用问题是导致ADR发生较高的主要因素[15]。
综上所述, 抗菌药物目前还是ADR监测重点, 严重的ADR给患儿健康带来很大痛苦, 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临床药师应经常加强相关人员和新医师的培训, 一旦发现要立即停药并对症治疗, 严防ADR漏报现象, 医护人员应提高安全用药意识, 加强儿童ADR监测, 及时发现、及时通报、及时治疗, 确保患儿用药的安全有效, 把ADR的风险降低到最低。
[1] 林志航.我院46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中国药房, 2010, 21(30):2869-2870.
[2] 杨菊.我院近两年253例药物不良反应(ADR)分析.北方药学, 2015(4):146-148.
[3] 王良芬, 郭晗, 张健, 等.药品不良反应193例报告分析.中国社区医师, 2016(4):12-13.
[4] 贺新中, 王卫红.23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相关因素分析.北方药学, 2015(2):163-164.
[5] 罗昭.38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5(7):976-978.
[6] 胡骅, 刘珍妮, 谢海棠, 等.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及其发生原因分析.中国当代医药, 2016, 23(14):108-111.
[7] 方辉, 张振财, 刘梅生.某院2015年药品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现代医药卫生, 2017, 33(2):307-309.
[8] 郑昆, 王金玉, 李艳玲, 等.2013~2014年我院中药注射剂引发的不良反应调查分析.中国医药科学, 2015, 5(17):64-67.
[9] 张长钢.我院近年112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西北药学杂志, 2016(2):212-215.
[10] 李学庆, 仇晓威, 沈婕, 等.2013—2015年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现代药物与临床, 2016, 31(6): 909-913.
[11] 张云玲, 贺思勋, 洪健, 等.某胸科医院26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安徽医药, 2016, 20(6):1217-1219.
[12] 陈幸谊, 石坚如, 吴剑宏, 等.35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医药导报, 2012, 31(3):390-391.
[13] 尹海峰, 杨健.24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医药导报, 2014, 33(12):1653-1655.
[14] 管玫, 陈玲, 陈俞先, 等.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文献分析.中国药房, 2008, 19(32):2539-2541.
[15] 王丽华.我院37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中国药房, 2010, 21(46):439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09.065
2017-03-14]
250022 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郭辉);日照东港区医药公司(宋余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