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三化” 促实效

2017-05-31 11:34张雅钦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15期
关键词:活动化三化品德

张雅钦

【摘要】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是《品德与生活》的基本特征。教学活动中应做到贴近儿童生活,学习内容生活化,走进儿童生活学习过程活动化,拓展儿童生活学习时空开放化,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品德 生活化 活动化 开放化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5-0173-02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显指出:生活性、活动性和开放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特征。可见,让生活走入课堂,再从课堂走向生活,在教学活动中做到学习内容生活化、学习过程活动化、学习时空开放化,是提高《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有效策略。

一、贴近儿童生活——学习内容生活化

品德寓于儿童生活的各方面,没有能与生活分开的“纯道德的生活”。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始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点。笔者认为要提高《品德与生活》的教学有效性,首先学习内容应生活化。教师应注重儿童生活对儿童品德形成的巨大的作用,活动内容的选择必须贴切儿童的现实生活,把教材中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拉近两者的距离,形成合力,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

贴近儿童生活是《品德与生活》教材明显的特点,整套教材都是以儿童的生活为根本,以儿童个人、家庭、学校、社区生活为教材主线来编写。教材从单元主题至活动主题,到每一个话题,都是再现与提升了儿童的真实生活,非常有利于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擅长从学生现实生活出发灵活地使用教材,做到既尊重课标,又用活教材。

如笔者在教学《夏天,我们要注意什么》一课时,为了教材内容与儿童现实生活相结合,课前把学生带到医院,探视因在夏天不注意安全、饮食卫生而生病的患者,并对患者、陪护人、医生进行采访。上课时让学生交流在医院里、生活上、课文中的所见所闻所想,加深对不注意家居安全、活动安全、饮食卫生等带来的危害的认识。接着利用白板体再现学生在暑假不注意安全卫生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索,得出正确的做法。这种生活化的教学使学生产生了认知的火花,发生了情感的共鸣,从而内化了学生的行为意识,相信学生定能过上健康、安全、快乐的暑假。

二、走进儿童生活——学习过程活动化

儿童生性好动、本性爱玩,喜欢活动是儿童的天性。活动是儿童认识的源泉,是儿童成长的根本,是教和学的催化剂。《品德与生活》教学目标基本上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多样活动来实现的。教师应全力建立相宜活动的环境和前提,以儿童亲历的形式多样的活动为活动情景,寓教于活动之中。同时,注重外在活动与思维活动的联系,重视认知与情感、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学生个体与群体活动的调和。经过多年的探索,笔者认为,适应低年级学生年龄身心特点的活动形式主要有体验、游戏、表演活动等。

1.体验型活动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获得各方面的成长的。”教学中教师要按照课本内容,为了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得到真切的体验,尽心构建贴切学生现实生活和学生喜爱的活动情境,并对那些通过分享得到的间接经历进行领悟内化。如笔者在教学《平安回家》这课时,课始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利用白班再现因不遵守交规被车压断右腿 ,用拐杖行走的视频,观看后让学生绑起右脚体验用拐杖行走的感受。学生体验失腿的困难和痛苦,懂得成因,认识遵守交规的重要性。

2.游戏型活动

游戏型活动能为学生提供快乐轻松的学习氛围,诱发学习兴趣。在游戏中主动地学习,创造性地表现,积极地体验。如笔者在教学《春天来了》这课时,为了让学生真实体验春天的美妙,在教学活动中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亲身经历“找春天”的游戏活动。在游戏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感官观察、感受、发现春天的特征,体验感悟到春天的美妙和乐趣。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本特点和学生现实选用活动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活动时空。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做、玩中思,形成良好品德。

3.表演型活动

表演型活动寓教于玩,它可以变换学生投入感情,使学习者身临其境,自主地寻找知识。这种活动对学生极具吸引力,学生不但喜欢看,并且乐于表演。如笔者在教学《我和动物交朋友》这课时,为了唤起学生对动物的爱护之情,在活动中让学生表演被捕兽夹夹住后脚的小白兔疼痛的情景及因此而失去后脚的痛苦生活。学生在看完表演热泪盈眶,保护动物之情悠然而生,深化了教学目标。

三、拓展兒童生活——学习时空开放化

教师虽努力在教学上为学生构建生活化、活动化德育环境,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品德和习惯的完整建构,但教学活动的完成并不等同于品德已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和优良的品质的形成是一个持续的进程,要有循序渐进的实践进程。只有让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用教学活动中获取的知识、情感、价值观和品德去实践、体验和感悟,学生才能真正形成优良的品德和良好的习惯。因此,《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不能框限于课堂中和教材里,而必须创设开放的教学活动方式,扩展学生学习活动时空,让学生在广袤的时空中体验生活、感悟品德,享受人生,促进学生成为一名具有优良品德的好学生。

1.与学校活动相结合

学生在《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和形成的品德,如果不充分利用学校的活动进行实践和巩固,往往会造成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知行不统一。为了更好地促使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教师要积极捕捉学校有益于学生实践的机会,把道德实践与学校德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如学生学完《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这一课后,结合学校的“爱眼日”活动,在班上开展“爱眼护眼我能行”主题队会活动,让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表演展示爱眼护眼的意义及方法,使得品德课的知识和成效得到扩展和升华。

2.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里度过,为了延伸课堂教学功效,最为限度地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习惯尤其重要。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应有人正确引导,才能进行有效的道德实践。而教师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及精力,因此应取得家长的配合,做好家校联系,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如学生学完《我自己会整理》这节课后,笔者让学生回到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并要求家长指导孩子做好力所能及的家务,及时进行鼓励和评价。学生在做家务的过程中不仅体验了快乐,而且逐步养成了爱做家务的良好习惯。

3.与社区实践相结合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课堂应从教室拓展到家庭、社区和儿童的其余生活空间。”所以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了解、参与和体验社会的能力,教师教学后,应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参加社区实践,体验和感受社区生活,进一步养成良好的品德。当学生学完《红领巾胸前飘》这节课后,班级成立爱心小组,建立爱心联系卡,与残疾、空巢老人建立帮扶关系,利用放学时间带领学生去关心空巢老人与残疾人,了解他们的生活并帮助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通过对残疾人、空巢老人的了解,增进对他们的尊重,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成为有爱心之人。

《品德与生活》的学习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体验、领悟、实践的过程,是形成良好品德的过程,就让我们通过学习内容生活化、学习过程活动化、学习时空开放化的有效途径,让孩子们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参考文献:

[1]鲁洁.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向生活世界的回归[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04).

[2]谭琳.从人教版小学品德教材对比看我国德育课程改革[J].考试周刊,2008(40).

[3]胡荞丽.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4]《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猜你喜欢
活动化三化品德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好学者贤
小学数学课外作业活动化的设计
实施矿井“三化”建设持续提升煤矿机电安全管理水平
“三化”党员评议工作 打造合格党员队伍
班级文化建设要注重“三化”
构建活动化的低年级语文课堂
高中数学课堂中的“活动化”教学浅探
新常态下兵团三化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
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