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创业教育的“四维”分析

2017-05-31 08:22刘海红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17期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创业教育

【摘要】移动互联网时代下,互联网思维日益影响着人们的观念与行为。其平等民主的参与观、跨界共享的整体观、创新突破的时空观以及直接反应的情境观等特点正是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内在精神需求。本文基于高校创业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依托互联网思维,在师资队伍建设、资源整合、教学改革、实践平台打造等方面探索推动高校创业教育成效的提升路径,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有着积极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 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7-0247-02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信息风暴正在变革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颠覆了人们的思维惯习,开始注重个体间的关系,对人类的认知和与世界交流的方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这种挑战打破了传统社会的固有平衡。我们将移动互联网时代下,这种高科技和文化创意融合实践而产生的新思维方式称为互联网思维。而伴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的提出,高校创业教育被提上日程。在这一时期,创业教育的发展深受互联网思维的影响。

将互联网思维与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相结合进行研究,既是创业教育工作贴近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必由之路,也是学界构建创业教育在理念探索上的必然之举。如今,大学生群体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互联网技术十分普遍,由内而外的教育需求要求我们重点审视互联网思维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这不仅是基于互联网思维研究创业教育,更是在大学生群体中整合互联网思维,使其内化服务于大学生群体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下的创业行为。因此,移动互联网时代下,互联网思维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反思与探索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现状

(一)创业教育理念混乱

当前部分高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缺失,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又会出现标准“一刀切”。受评价体系的影响,很多高校的在创业理念的教育上模糊不清。学生甚至是教师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较大误区,认为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技能,将“就业”作为创业教育失败的衡量标准。

(二)创业教育资源紧缺

目前,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虽然国家比较注重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高校也在逐步加大对创业师资的投入力度,但是大多数教师非专业出身,且主要是从事理论教学。当前的创业教师在创业实践操作能力上表现不够,不能满足创业教育的要求。另外,当前高校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完善,导致很多教师迫于考评机制的要求,逐渐丧失从事创业教育教学的动力。同时,学校各部门之间的创业教育资源没有形成跨界共享的局面,从而使得教育资源在相对紧缺中又存在内耗的情况。

(三)创业课程流于形式

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持续性的过程。学界更有部分学者认为,创业教育是终身教育。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已经较为完善,与国外相对成熟的创业教学体系相比,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教学仍处于摸索过程中。我国大部分高校在其课程设置中,创业教育课程边缘化。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部分高校将创业教育作为学校的“面子工程”,表面光鲜,内在经不起推敲。总体表现为理论教学不深入,实践操练流于形式。从而,使得创业教育处于尴尬位置。

(四)创业教育群体面向较窄

高校创业教育的实践显示,当前创业教育的受众面较为狭窄,绝大多数高校创业教育的接受者往往偏向立志于创业的学生,而其他学生在始终处于“局外人”的尴尬境地。在调研中,笔者发现部分高校学生创业案例往往局限于个别学生身上。当前很多高校成立了创业学院,试图以专业教育为突破口,扩大教育普及面。但是由于专业间的壁垒、学院间的区隔以及创业学院的定位等问题使得创业学院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圜于创业学院内部,教育群体面向狭窄。

二、互联网思维与高校创业教育的“思维”分析

(一)平等民主的参与观

相对于传统思维来说,互联网思维更强调用户体验,注重用户的需求,并且对于每一位客户都是平等开放的,每位客户都能够平等民主地参与到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中来,公平地分享网络资源。从笔者的日常观察来看,当前大学生群体从互联网交往中衍生出的一種重要惯习便是追求平等开放的交往形态。这种趋势不仅是群体特征,且他们也乐于通过这种交往形态接受教育。而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新兴教育形式,则更加需要通过平等开放的教育形式吸纳大学群体融入其中,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抵达实际创业的情境中。因此,互联网思维中的平等参与的参与观也需贯穿于创业教育中,也就是说在互联网思维下的创业教育,更要注重大学生的需求和感受,提供开放的大学生创业平台,并且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实施符合学生需求的教育,这样才能实现最有效的教育成果。

(二)跨界共享的整体观

互联网是一个公共的平台,共享意识是互联网发展的一大动力。与传统企业不同的是,一般传统企业比较专注于自身的生产,不注重于同行业的其他企业沟通联系,在经营周围所能借鉴和参考的范围也较小,但互联网企业更懂得与其它企业互相联系共享资源,懂得与用户分享,以此获取更大的市场,也能促进自身产品的改进,赢得用户的青睐;若不懂得跨界共享也就将导致自己的经营范围缩小,也就无法得到用户的广泛支持,无法获取用户的意见,不利于产品的可持续性发展。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利用互联网也很大程度上是与他人相互联系,与他人分享信息,或希望得到他人的资源。当前针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亦是如此,通过平台相互沟通联系,跨界共享资源与经验,帮助学生更好的融入创业实践的大环境之中,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新突破的时空观

互联网企业与传统企业之间还存在时空概念上的差别,互联网科技的飞速前进,技术的不断改革研发,也就促使了互联网企业以及互联网产品的生命周期越发变短。在互联网的影响下,一些创新速度快、勇于突破、市场较大的企业可以瞬间壮大实力,而一些缺乏创新活力的企业面临随时可能被淘汰的危险。因此,对于企业来讲,创新突破精神必不可少,是否具有创新突破精神已经成为决定成败的重要因素。对企业如此,对个人亦如此。在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更需要教育者把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贯穿于创业教育的始终,鼓励大学生勇于突破常规,实现新的人生道路。

(四)直接反应的情境观

互联网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行业之间的界限,能够快速融合各行业各地区,这也就带来了常态竞争。这种竞争可以直接反應到个体间相互反应中。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的同时,也要将注重培养大学生树立常态竞争观念作为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可以通过打造或模拟一个良好的竞争平台,把创业竞争引入到实践情境当中,促进学生在良性竞争中实现共同进步,进而提高创业大学生的持续竞争力。

三、移动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创业教育的“四维”探索

(一)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打造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参与观

借鉴互联网思维的平等民主的参与观,科学重构创业教育对于学生需求的满足有着重要意义。首先在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的满足上,高校应该牢固树立开放的心态,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面向企业行业,面向学生进行广泛搜集了解信息,深入调研各方需求。同时,在人才培养的服务面向、能力规格上,要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准确定位“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能力规格。

其次,在互联网思维下,坚持平等原则,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视角优化创业教育。例如针对目前创业教育师资匮乏的现象,我们需要整合学校现有的创业教师资源。根据学生需求,从教师、课程等方面着力提升创业教育的魅力。在学校教师资源得到充分整合下,可以适当吸纳外部教师资源。因为从调研中笔者了解到单从内部着手整合教师资源无法充分满足学生需求,必须结合外部教师资源。试图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校内外教师资源选用体系,建立一批具有多层次的教育队伍,选取一批具有先进的创业理念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端知名人士和企业家担当任课教师,并利用网络平台实现线上线下的双重教学。在学生中开展慕课学习,并定期交流学习心得,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选择的自主性。

(二)以资源协同为契机,践行创业教育多方联动的整体观

移动互联网时代让资源的出处不再拘泥于某处。因而在建设和发展高校创业教育时应当注重各类资源共享。从高校的自身属性来看,专业技能培训的实践需求越来越被重视。其所属的各二级学院都掌握着大量的实训基地。因而,高校需要整合学校现有的实训基地,整合学校内部资源,形成互动联合的生态模式,为学生提供创新训练、实践的平台,孵化创新项目,提高创业能力锻炼的水平。同时,高校可以与兄弟院校共享优质创业教育师资和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当前,高校普遍存在创业教育师资和实践平台大量短缺的问题,因此可以通过邀请经验丰富的创业者担任高校创业教育导师,实现教育理念的互通有无;通过与其他高校共享创业实践平台,提高创业实践的质量;通过与不同地区创业人士的交流学习,促进学生了解适合不同地区的创业项目,提高创业成功率。

(三)以课程设置为突破口,紧跟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时空观

灵活的组织结构是互联网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灵活的组织结构下,创业教育教学不再仅限于简单的“教与学”模式,而是针对不同层级、不同专业、不同性格的学生展开针对性的“个性化”课程设置。例如根据学习年限(两年或三年)或学习环境的不同对创业教育进行针对性的改革,以适应学生的学习、实习等需求。如:(1)适应季。一般为学生入学阶段,他们面对陌生的环境以及迥异的学习方式,在适应上出现了较多问题。此时针对创业教育开展普及教育,通过讲座、创业案例等让学生了解创业知识。(2)目标季。一般为二、三年级时期,在这个阶段创业教育需要积极转向,以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强化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等。(3)毕业季。一般为临近毕业期,在这个阶段,需要进行跟踪指导,尤其要对创业项目进行孵化,给予配套政策支持。以此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以实践平台为着力点,全力强化创业教育受众实训的情境观

目前国内高校应提高对创业实践活动的重视。在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高校要积极搭建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实现创业的全方位模拟实践,保障实践基地具有实战效果,而不是浮于表面形式。在为其提供平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竞争,实施奖惩制度,鼓励学生积极创新,敢于创业,勇于竞争。此外,高校可以根据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情况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制定完善的创业实践规划。通过这样的方式,潜意识中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提升他们的竞争力。另外,对于高校而言,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多元合作途径来加强实践课程建设是互联网思维情境观在创业教育中运用的有效途径。

结语

基于互联网思维中“参与观”、“整体观”、“时空观”、“情境观”的“思维”特点构建高校创业教育理念。四个维度既互相独立,又存在逻辑相关性,对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有较多启示。其一,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建设一支符合学校发展定位,多层次、多元化师资队伍并存,满足“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既有知识理论基础,又有企业实践经验的应用型教学团队。其二,基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在资源整合上,高校要树立跨界共享的理念,深入企业行业进行调研,以学生发展为本,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多样化的需求。其三,在教学改革上,突出个性化服务,从通识教育到个性化教学,为学生制定一对一的教学服务机制,孵化创业项目,提升“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其四,在实践平台打造上,要以创业教育实战训练为导向,结合社会实际,以能力培养为重点,通过多样化的校企合作方式来强化实践课程的建设,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进一步推动高校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相怀,张兰廷.互联网思维重构中国政治文化[J].哈尔滨工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14(04).

[2]陈亚伟.政府组织互联网思维的建构途径——以深圳市宝安区为例[J].东南传播,2015(03).

作者简介:

刘海红(1968-),女,浙江普陀人,宁波大红鹰学院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

猜你喜欢
互联网思维创业教育
浅析移动互联语境下中小成本电影去中心化的创作趋向
论述互联网思维在电子商务中的作用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构建高校研究生创业实践平台的有效途径分析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互联网思维与传统企业再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