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霞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7-0048-02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人格,进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是一个良性发展的互动过程。
一、学校各项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1.校园环境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呈现上升趋势,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营造优雅、文明、愉快的校园环境,让校园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活动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师生们会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受到校园环境的熏陶、感染和塑造,使豐丰富多彩的校园环境中健康成长学生心理品质的提高,收到多方面的成效。
2.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树立良好的校风。优良的校风具有积极的作用,对生活在其中的师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表现为学校全体成员的凝聚力、约束力、激励力和同化力,使学校成员间能够在知识和信息充分交流,在思想、情绪、意向、态度等方面相互影响和促进,彼此进行有效的、积极的心理交流,从而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水平的提高,创造有利的条件。
3.在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中尝试多种心理教育模式。例如教练式的心理训练,即教师像运动员的教练,学生按照教练的要求去做,绝对服从和严格训练。互助式,即在群体式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相互的安慰、理解和尊重,进行彼此的督促、提醒、启发和鼓励。自助式,就是让被辅导的学生积极参与心理教育活动游戏,主动投入,使他们以积极的心态进入角色。心理训练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自我分析、自我判断、自我思考、自我选择等。这样,游戏化、家庭式、朋辈式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各种心理问题,创设出了更有营养的心理环境。
二、学校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
1.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其内容是多层次、多功能的,其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教师完全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变换多种教学方法,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积极的思想情感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将心理健康教育有目的地渗透在学科教学之中。
2.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有:教师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并以此去影响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奠定学生心理安全的基础,构建和谐气氛与良好关系的课堂环境,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并把它适时、适度地融入教学,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优良心理、品质。
三、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1.班主任最适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了解学生,接触学生机会最多,应积极配合学校的心理辅导工作,是最直接的心理教育者。特别是一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在接受咨询的过程中以及咨询完成后,都需要班主任对他进行观察,并积极配合心理咨询机构对其施加积极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同时班主任也需要和学生的家长、任课老师进行经常性的沟通,并在班集体中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恢复的环境,共同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和进行心理行为矫治。
2.班主任要积极开展班级心理教育工作,真诚地关心学生,善于了解、尊重、赏识和激励学生,可以在班级中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例如,新生的入学教育就可和适应性心理教育结合起来,中高年级的考前动员就可和考试焦虑矫正结合起来青春期教育、同伴交往教育也可和性心理教育相结合。建立班主任手册,里面记着许许多多的谈话记录,当学生产生心理困惑,或在学习上产生困难时,班主任无一例外地就会在第一时间与学生沟通,并与家长配合,把孩子的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3.班主任应积极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首先,班主任本身具有良好的心态,高尚的人格,就会对学生形成良好氛围起关键作用。其次,确立一个合乎学生实际的班集体建设目标是团结学生的旗帜。再次,要发扬民主,鼓励学生自己讨论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班级制度。最后要开展一系列的班集体活动,努力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指导他们学会交友、自我调控、对付压力,让他们在班集体中体会平等、合作、尊重,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丰富自己的心理体验。
从多年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和他人经验的启示中,我思考着心理教育的实践经验,感受到了心理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独特魅力。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善于实践,心理健康教育就一定能创新模式,拓展空间,为学校教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为学生个性发展和心灵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7年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