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言语密码,叩情感之门

2017-05-31 09:26沈小军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实践情感语言

沈小军

摘 要: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只有通过“语言”这一路径才能得以实现。语言是“言”与“意”的统一体,即文本的语言总是采用一定的形式来表达其特定的思想内容的。所以,以语言学习为核心的语文课程,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潜文入境,理解语言所要表达的“意”;更要关注语言表达的形式,揣摩品味“意”是如何通过“言”表达出来的,引导学生积累语言范式,形成运用组块的意识,促进学生运用迁移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语言;言意共生;实践; 情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5B-0062-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成为具有良好语文素养的“语文人”,是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而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也只有通过“语言”这一路径才能得以实现。语言是“言”与“意”的统一体,即文本的语言总是采用一定的形式来表达其特定的思想内容的。所以,以语言学习为核心的语文课程,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潜文入境,缘文悟道、悉心体会,理解语言所要表达的“意”;更要关注语言表达的形式,揣摩品味“意”是如何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引导学生积累语言范式,形成运用组块的意识,促进学生运用迁移能力的提升。

然而,语文课堂上,一心一“意”、目中无“言”、得“意”忘“言”的现象屡见不鲜。显然,这些都是不符合学生语言学习规律的,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是极为不利的。如何在课堂上做到“言意兼得”?这需要教者拥有一双慧眼,能够透过字里行间,捕捉语文味道浓厚而特别的语言现象,选择人文内涵和语言价值因素兼备的内容,寻觅“言意兼得”的最佳开挖点。

一、关注规律性语言,实现言意互转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选自萧红的作品《呼兰河传》一书,在表达形式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例如,“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这样的句型,看似单一、重复,却透着儿童的朴实与稚嫩,流淌着对家乡园子的脉脉深情,更包含着深厚的沧桑与悲凉。面对这样的文本,教师有必要引领学生寻得文本形式的秘妙,深入领会形式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进而感受作者内心的情感与追求,在“言”与“意”的转换中获得言语能力的发展。

教学中,教师可先以“你觉得哪些语言读起来很特别”为话题,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将阅读的目标明确指向文本的形式。文中多处“愿意……就……”“想……就……”等反复的写作手法,学生很快就能敏锐地捕捉到。那么如何透过语言文字的表达形式体会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呢?也就是,由“言”到“意”。新课标指出,在阅读教学中应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读”既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能积累和发展语言,进而体会情感。因此,在寻得言语秘密后,教者通过反复的朗读训练,引导学生读出“特殊句式”的韵味。学生在触摸语言的过程中,自然会透过富有情趣的朗读,体验到自由的情感。

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加深学生对“意”的理解。如出示修改后的句子:“倭瓜、黄瓜、玉米随意生长,蝴蝶任意飞舞。祖父栽花、拔草、铲地、浇菜,我也跟在后面干。”先让学生读,再引导比较原句与修改后文字,进一步明白反复就是为了强调那份自由,突出萧红对祖父园子里的快乐生活的怀念。这时候,学生对“意”的解读是基于“言”的研究后,自主产生的更加饱满的情感体验。

二、进行方向性引领,逐步品言探意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文本中一个个活泼生动的词语、精妙的句子,就是一座座连接学生与文本的橋梁,实现着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如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珍珠鸟》一课,“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是课文第三自然段中的一句话,其中一个“探”字便是此文的一个“秘妙处”。我这样展开教学:同学们,透过这句话,你看到了一只什么样的小家伙?哪个字或哪个词向你传递了这种信息?“探”字可以换成其他什么动词?能换吗?我顺势引导学生推敲、比划、体会“探”字用法的精妙与传神。如此这般,文字的张力之美与灵动之魅在品味中就自然而然地得以释放,学生在心中也就不知不觉地形成了自己写文章也要认真斟字酌词、力求精准的自我要求。

再如,最后一个自然段:“看着这可爱的小家伙,我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一声呼唤: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只有一句话,但用词精当,意蕴深远。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教师需要由文本向外延伸出两条“阅读线”,一条指向“意”,让学生明白“信赖能创造出美好境界”这一深刻道理;一条指向“言”,带领学生在文本中进行几个来回,将文字背后的秘妙揣摩透。

教学中可如此设计:同学们,读精美的文章,如同品一杯茗茶!即便是寻常的文字,也等待有心人的阅读!读过这段文字之后,我们也需要停一停匆忙的脚步,细细品一品大作家在遣词造句方面的独到与精妙。请大家用自己的方式潜心会文,看看自己有没有新发现,能不能产生有价值的追问?给了学生一个方向性的指引,他们便会心领神会地把目光聚焦于文字,将思维触角伸向语言背后: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告诉我们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而是说,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作者为什么会“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一声呼唤”,而不是“不由自主地感叹”或是“不由自主地想”?在有价值的追问下,在智慧的碰撞、开放的交流中,学生对反问句这种语言形式、语言策略在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等方面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对作者写作的主旨有了更准确的领会,以及作者如何准确、生动地表达出这种“意”有了更理性的认识。

三、寻找典范性语言,达到言意共生

《珍珠鸟》一课文质兼美,其中更有多处具有典范性的语言现象,值得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慢慢揣摩,认真解读。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两处:

其一,是作者描写雏鸟外形特点的相关内容。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在得“意”之后关注“言”的:真了不起!作家冯骥才只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了一只活灵活现、惹人喜爱的小珍珠鸟。大家想知道大作家的写作秘籍吗?一句话便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对文本内容形式的关注,随后便进入热议阶段,很快大家便有所发现——作者抓住小珍珠鸟的典型特征、按照先部分后整体的顺序进行了描写,这样的写法很值得自己在以后的习作中运用。

其二,是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作者浓墨重彩地记叙了小珍珠鸟逐步信赖“我”的过程。教学中处理不好,很容易陷入串读串讲的怪圈,让文本解读变得支离破碎。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对本段内容既有整体感知,更有重点关注,我这样进行教学:好长的一段文字呀!老师相信同学们的学习能力,想请大家先自由默读,看看自己能不能帮助自己理出这一自然段的层次结构,找到学习的突破口!学生默读、思考、圈画之后,进行全班交流。交流中,教师利用多媒体,红色显示文中三个表示时间先后顺序、体现小珍珠鸟变化过程的关键词——起先、渐渐地、后来,这样学生学习本段内容的“牛鼻子”被抓住了;接着,从小珍珠鸟的活动情况和“我”的反应两方面入手,双线并进,在朗读中品“言”探“意”,感受小家伙的“淘”,作者心中暖暖的“爱”,“人鸟相依”的“趣”。最后,让学生熟读成诵,促进作者构建的框架模式在学生大脑中定型。

总之,语言的“言”与“意”应该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两根支柱。在实际教学中,它们不应是此消彼长的,而是相互交融、相互支撑、彼此相长的。也只有实现了“言意兼得”,获得了“言意共生”,语文课堂才能灵动,才显张力,才有内涵,才能滋养学生的语文智慧,涵养学生的语文情怀,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创造出师生共享、共乐、共进的美好境界!

参考文献:

[1]赵鸿娟.小学语文教学新尝试[J].魅力中国, 2010,(10).

[2]吴林升.加强语文实践,提高语文素养——基于小学语文教学“多朗读、多动手”的视角[J].福建论坛,2009,(8).

猜你喜欢
实践情感语言
情感
台上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我有我语言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