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瀚东
摘要:随着社区形式的改變,社区间的邻里关系也从“熟悉”变得“疏远”,北京伴随着“疏解”政策的实施,许多社区关系都发生了改变,我们希望在这一轮的社区营建中,社区营建的设计及实施阶段可以绕开传统的营建方法。因此,本文以北京四环市场(润德立批发市场地块)为例对社区营建的方式进行一些探索。
关键词:市场更新改造;社区营建
1.选题起源
从“城南旧事”和“钟鼓楼”这类老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的“社区”邻里关系几乎与居民职业、文化高低等无关,大多呈现亲密无间、互帮互助的局面,在菊儿胡同设计时,吴良镛院士带领的设计团队也曾对菊儿胡同一期改建做了一系列的调研,其中能辨认出绝大多数邻居面孔的居民占到了46%,能辨认出部分的占到了29%,一般的居民都有2-3户非常熟悉的邻居;而在2013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随机抽样的4509人进行的一项有关社区关系的调查。数据显示,40.6%的人不熟悉自己的邻居,其中12.7%的人“根本不认识”自己的邻居。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这些年来从传统四合院到大跃进时期的简易楼再到近现代的多、高层公寓小区,随着社区形式的变动邻里关系也产生了莫大的变化。日本建筑师山崎亮在《社区设计》一书中曾提到“:现代人患忧郁症的人越来越多,据说百万人以上,一年有三万人自杀同时也有三万人孤零零死去,越来越多的高龄退休人士不知道如何参与地区活动,年轻人除了自家与职场、学校以外只通过网络交朋友或者沟通。”
前期调研及问题:我们此次研究的润德立批发市场位于什刹海地区的德胜门内大街西侧地块(图1),润德立批发市场原名为四环市场,四环市场地处四环胡同而得名,曾经活跃了大半个世纪,于2014年年底已经拆除。四环市场地处老城区临近护国寺小吃街,周边有恭王府和梅兰芳等许多名人故居等景点,而且周边大多是49年左右的老建筑,人口密度也相对较高,通过实地踏勘与查阅资料我们发现了该社区现存的许多问题:人口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在工作日下午4点左右和周末在街角会看到周边商贩和居民的儿童在街角嬉戏玩耍,然而周边并无合适的开敞空间;夜晚中老年人习惯到临近的其他社区公园锻炼遛弯;四环市场因菜场运输及周边居民停车面积不足造成路面拥堵;四环市场拆迁后,取而代之的是周边的便民菜站,虽然菜价浮动不大,但是周边居民普遍反映平日里缺少了一处闲逛的公共场所;周边有大量文保单位深藏在胡同里,对于游客来说不易寻找,而且胡同里极易迷路;菜市场搬迁致使大量外地务工人员被迫迁出。
2.策略
设计初期我们首先从空间的使用者入手,将空间的使用者分为:游客、租户或原住民(老龄化人群、学龄儿童、中年人群)商贩等。对于商贩来说,四环市场的拆除使商贩逐渐搬出或转变为以“打游击”的方式继续经营,这样一来,反而加重了道路的拥堵,而且货物在街道两侧随意的堆放严重影响了周边胡同的品质。而且商贩的子女大多在周边上学,因此我们希望该地块能够提供供给商贩经商所需的贩卖空间、仓储空间、物流空间、以及商贩子女可以参与融入的玩耍、学习空间等。
3.设计方法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将四环市场设计成为一个地表一层地下两层的“社区综合体”,将表层空间敞开、改造成社区公园,公园不仅为拥挤的胡同空间增加一处活动场地,而且我们将公园本身设计为一处文保地图,其肌理主要源自周边(半径300米)文保单位地图的等比缩放,再根据Depthmap确定其竖向交通核的位置。其空间主要为来往的游客充当胡同游导游的作用,每个地块标有文保单位的相对位置;其次表层空间还可以作为儿童游玩、蔬果种植体验园区。地下一层空间主要作为商业空间、创客空间以及老幼日托所等社区必备空间。之所以将这些空间设置在一起主要希望尽可能的使人的步行范围重叠,以促进邻里问的交往,增大邻里间的交往机会。而且路网尺度基本参照周边胡同的路网尺度,这样能够保证商业空间的适用性及与周边胡同尺度的连续性。
4.营建方法
虽然我们这次设计仅仅是一次书面上的探索,但是我们仍旧希望社区营建的设计的实施阶段要绕开传统的营建方法来进行,我们希望在设计师形成设计初稿的基础上,通过使居民直接参与到设计中去来确定具体的业态,及其所需空间的比例,即通过日本建筑师山崎亮的活动策划的模式来确定实体空间的规模及设计,比如他曾在《社区设计》中提到的日本有马士公园和泉佐野丘陵绿地的设计过程,他及团队在设计中探讨了通过以使用者参与活动的方式来促使使用者参与到设计中去,透过使用者打造公园的概念,倡导边建边用的概念,即采用建筑师的专业设计为先导,通过社团活动组织使用者,使使用者参与到社团活动中,间接参与到公园的设计与维护中去这样一来使避免了最终设计的公园是设计师一人的构思的弊端,同样也避免了设计建成之后公园部分功能或区域闲置或作为他用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