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木华
【摘要】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文化建设目的就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及教育品质。本文从教学实践入手,探讨了在核心素养的教学体系下,如何进行学校文化建设,以期为推动核心素养的学校文化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核心素养;文化建设;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0-0251-01
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学校的文化课程应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关键点,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长远发展。在注重核心素养发展的今天,学校加强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办学质量、提升教育品质,其教育意义明显。在核心素养时代,如何推进以学生素质发展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建设,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重点考虑的课题。
一、发挥重点项目的孵化器功能,推进学校文化建设
在我校看来,建设一个重点项目,能够带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新理念、新经验与新实践的发展与进步。因此,我校更愿意将重点项目作为学校发展的孵化器,通过项目孵化出学校发展的增长点。在学校文化建设上,我校也希望借助项目的推进,给学校文化增添新内容与新元素。借助这两个项目,我校希望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自主判断意识的培养。
理性与开放是批判性思维的两个核心概念,理性的开放与开放的理性是密不可分的。人做任何事情,既要合乎目的,也要合乎客觀规律,这就是理性。但理性容易陷入教条主义的框范,也容易沦为功利主义的工具。因此,保持理性的开放性就格外重要。这也是学校教育改革中应该关注的一对关系,非理性无以成事,无开放则不能长久。对于当代青少年来说,有了理性的眼光与科学的求实精神,才能脚踏实地;保持开放的眼光与心态,敢于接受新事物新理念,才能保持旺盛的活力与创造精神。在具体的教学中,借助阅读经典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既尊重经典的原创价值和本来意义,又积极探索其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的积极意义,这样的熏陶,培养的就是理性与开放性融为一体的优秀品质。
重点项目不仅改善了学校课程建设,也给学校的办学理念增添了新的内容。在理性与开放性的层面上,学校对“发展”的内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更具体的界定。
二、利用社团的助推器作用,让学生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深度参与者
学校文化建设,如果不能融入课程与教学,不能落实到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之中,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当学校文化转化成为学校生活的一种氛围、一种环境,学校文化才能渗透到每一个学生的精神世界之中。在这个意义上,学生不仅要深度参与学校的文化建设,更应该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人公。
高度重视学生社团的建设与发展,将学校的办学理念融合在社团的组建与活动之中,推动学校文化发展。我校是一所年轻的初级中学,成立于1998年,当时学校的社团活动多以课外学习小组的形式出现。21世纪以来,社团活动更如雨后春笋,有的“其兴也勃”,有的消失也快,有的社团甚至停留在创意阶段便“胎死腹中”,但这个新陈代谢、兴亡消长的过程本身,对学生来说就是锻炼与成长。经过长期积累,我校沉淀下来的具备了清晰内涵与健全机制且具有了相对稳定传承的社团近30个。一届一届的学生,承前启后,推陈出新,在社团活动中积淀了大量的案例、经验、理念和实践,为学校文化增添了很多新元素。比如异军突起的“模联社”,“模联社”即“模拟联合国”社团,由学生扮演各联合国成员国,仿照联合国议事规则,模拟学习动议、复议、报告、投票等事务。学生不仅要研究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了解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而且要撰写各类文件、发表即兴演讲和演说,就和平与安全、恐怖主义、环境、贫穷与发展、石油危机、公共卫生等话题进行思考、沟通、决策。
新时代“人”的发展,是个崭新的课题。社会变革与知识转型需要教师更新思维,新一代青少年的变化特别需要教师关注。当代青少年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和价值理念正悄然发生变化。现在常有教师抱怨学生的厌学情绪重,喜欢追逐时尚事物,喜欢即时化的信息消费与生活方式,这其实只是看到了问题的一方面。如果学校的课程与教学能够满足青少年的好奇心与想象力,那么,我们看到的将是另一番面貌。在社团活动中,我们发现了当代青少年的美好的品质与积极上进的精神。在“模联”活动中,他们所表现出的负责、担当、爱国、深明大义,都让我们感动。这也让学校和教师深感责任重大,如果学校和教师不能提供更好的课程与教学,他们巨大的潜力与美好的品质,就可能被埋没与销蚀,这无论是对学生、对学校还是对于国家,都是损失。
三、在公益活动中提升学校文化的境界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地球越来越像个地球村,当代社会越来越需要沟通与合作。参与社会生活,参与社会实践,成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重要途径。“公民公益社会实践”,是被学校、社区与教育领导高度认可的公益项目。这个活动将学科教学(比如语文学科的社会调查与写作、政治学科的社会认知、历史学科的相关教学)、社会实践与公益活动结合起来,取得了社会效益与教育效益双赢的良好结果。有些公益活动,因为组织的粗糙与管理的浮躁,反而亵渎了公益活动的积极意义。为此,我校联合社区,让学生走进养老院,以员工的身份为老人服务。学生不是来送温暖的,也不是来临时做一件好事的,这一点非常重要。有些角色的错位,带来的是理念的错位甚至错误。作为公民,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只有蹲下身子,实实在在的参与养老服务,为老人端茶递水,为行动不便的老人翻个身子,才能真切的体验生命的内涵,体验养老的意义,体验什么是老年社会,理解政府在养老工作上的举措,理解目前中国进入老龄社会所面临的各种挑战。这样的公益活动才是道德的,才是发自学生内心的,才具有教育价值和意义。
当然,学生的社会公益活动,总体上还是属于“学习”的范畴。因此,如何渗透学科教学,也是值得探索的。但即使从学科教学角度看,让学生真正参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直面人生的真相,对其价值建构与能力发展也是有益的。在活动中,曾有学生因为一个失去进食能力依靠“鼻饲”维持生命活动的镜头而深深感动,这样的场景为他的写作注入了真切的情感与力量。
成长,意味着学生终归要开始他的社会生活与独立人生,学校与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未来的发展与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学生的发展奠基,这正是发展教育的落脚之处。
四、结语
总之,教育工作者应明确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将学生的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学习教育中获取,突出强调个人修养,注重自主发展与合作参与相结合,为学生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柳夕浪.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J].教育科学研究.2014(03).
[2]施久铭.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J].人民教育.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