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莉丽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0-0197-0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新课改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每一篇课文在学习目标中都有一条,那就是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朗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项基本功,是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训练的重要途径。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强化朗读能力的基础训练,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一、回归阅读的本体
阅读是件幸福的事,在浮华之外,能捧得一本好书,在宁静的时光中深深浅浅地读,唇齿留香,实在美妙。在我的眼里,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均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值得学生慢慢咀嚼,细细品味。从一年级开始,我便和孩子们一起用各种方式去读书,从《春雨的色彩》到《数星星的孩子》,从《掌声》到《乡下人家》,一次次在饱满的文字中流连往返。
阅读需要宁静,摒弃喧嚣,拒绝功利。随着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工具的陆续出现,语文课堂开始变得热闹起来,我们在声音、画面、影像的牵引下,渐渐迷失了方向。听过很多老师的课,往往都是在教学一段文字或一篇课文时,先给学生欣赏大量的美图,观看精彩的视频,让学生在这些更迭的画面中去阅读?可是,在这样的视觉冲击下,学生还有空间还原出最初的阅读情感吗?比起我们小时候,读西游读水浒,读得有滋有味,有喜有忧,多有意思啊。于是,我固执地追求语文课堂尤其是学生阅读过程中的那份宁静。在教学《枫桥夜泊》时,我和学生们先回忆《静夜思》《回乡偶书》,聊聊自己曾与家人分隔两地的故事,唱唱《明月千里寄相思》。有了初步的情感积累后再来读《枫桥夜泊》,没有支离破碎的讲解,只是安安静静地读,用喜欢的方式读,读月落读乌啼,读江枫读渔火,读寺庙读钟声,读到学生按捺不住心里的体会,便一起把读出来的画面画下来。画一艘船,画一江水,一个孤独的人,看着一幅幅寂寥的面面,心里有隐隐的忧伤。画不能够表达出心中所感时,再一起说一说,彼此读到了什么,是江水映月给人带来的思乡情绪,还是钟声送寒勾起了你与诗人的情感共鸣。就这样一边读一边想象,一边读一边思考,茫茫夜色中漫天的霜华,秋风中瑟瑟抖动的明月,浪迹天涯的孤獨,背井离乡的愁眠。学生的感情渐渐饱满,这时再去读读诗人的生平,读读那个朝代的故事,让学生有完整的情感体验,品味文字的幸福感便油然而生。
二、享受阅读的快乐
我和学生都认为快乐是相互的分享,阅读也是一样。在一篇文章中读到文字背后的呻吟,在一本书中读出幸福的心跳,这份喜悦需分享才能长久鲜活下去。课本中有许多故事,许多美景,许多哲理,《悯农》《乌鸦喝水》《田忌赛马》《地震中的父与子》《两小儿辩日》,生动有趣,寓意深刻,读起来可有意思了。在《乌鸦喝水》的阅读过程中,学生们读着读着便感兴趣了,也想像小乌鸦一样去找水喝,于是我们的课堂上出现了好多扇着翅膀的小“乌鸦”,大家在表演中交流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的确是件快乐的事;再读着读着又读出疑问了,“乌鸦要想喝到瓶子里的水,还有其他方法吗?用树叶舀、用吸管吸、把瓶子推斜、砸碎了抓紧时间吸几口”。多么可贵的童真童趣啊,于是我们的课堂上又多了好多小“编剧”,迫不及待地要把自己导演的剧本展示给大家。阅读让大家充满智慧,通过阅读,学生们获得的个性化情感体验不断升华。
课本中有好多经典诗文,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我和学生读了一遍又一遍,却怎么也读不够。永恒的乡愁,从古至今,总是能引人共鸣。诗人身在征途,心在故园,为国的壮志和理想,思乡的孤独和寂寞,像大提琴的歌声,浅浅的哀伤,深深的寂寥。就像王崧舟老师曾说过的:“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爱祖国,爱故园,字字化作长相思。”而读《满江红》,又是另一种风格:“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全词风格粗犷,气势磅礴。岳飞精忠报国,豪情满怀,英雄风采后人瞻仰。这些经典诗文,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感情,值得反复阅读,但不仅仅是停留在阅读上。结合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满江红》走上了舞台,学生鸣鼓挥旗,诵读经典,“壮怀激烈”,用精彩的表演诠释着自己理解,感染着身边的人,很有成就感。其实,阅读不仅仅是读,也不是一种形式地去读,它是一种超越,每一次阅读都是对前一次阅读的超越,这份超越不光是指读的熟练度,还包括理解、积累、体验,能读一读,画一画,写一写,演一演,是多么快乐的事啊:
三、拓宽阅读的层次
阅读的目的是什么?这是很多语文老师在思考的问题。我的理解是,阅读,是为了记忆,为了欣赏,为了积累良好的语感,更是为了提高一个人的文化素养。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少人变得浮躁,沉溺于快餐文化中。一个人不阅读,也可以听话、说话,但是那种“学习”难以超越自己的生活范围,只有阅读才能把人带人广阔的社会和自然的空间,变得生动有趣,气质非凡。在语文教学中,除了陪伴学生在课本中宁静地读,还要带领学生在课本外有声有色地读。读寓言童话,读散文诗歌,读国学经典,读古今名著,在广泛地阅读中获得多方位的情感体验。《语文课程标准》在不同学龄段提出了不同的阅读目标,第一学龄段(小学一二年级):阅读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美和生命。第二学龄段(小学三四年级):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第三学龄段(小学五六年级):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简单说,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的放矢地引导他们读不同层面的书籍。
语文教学中有很多留白,课外阅读就是最好的填缝剂。于是我和学生一起读《安徒生童话》,读《草房子》,读《鲁滨逊漂流记》,读《爱的教育》,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论语》,由浅人深地阅读,并长久保持着阅读的良好习惯,不难发现,课外阅读量丰富的孩子知识丰富、思维活跃。一起读《安徒生童话》时,学生们每天都有兴奋的话题,《海的女儿》《踩着面包走的女孩》《小锡兵》,许多故事都让人记忆深刻。一起读《爱的教育》时,书中暖暖的亲子之情、师生之情、朋友之情、爱国之情,使每一个用心品读的学生为之动容。还有什么是比阅读更有意义的事呢?
今后,我将会在语文课堂实践中积极探索,优化自己的朗读教学,让有效的朗读真正走近学生,让学生真正感到语言文字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