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学家最近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利用可降解的微型流感疫苗创可贴给药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也就是说在未来,不用打针,只要一个创可贴就能完成流感疫苗的接种。
相较于传统的针刺注射流感疫苗,将流感疫苗涂抹于一个具有100个微型针头的创可贴上,再将创可贴压在手臂上,持续按压几分钟,随后移除创可贴,就可以完成疫苗接种,微针头及疫苗都能够完全溶解在皮肤里。这种方式极大程度地减轻了接种疫苗的痛苦。
研究人员说,这些针头真的很小,肉眼几乎看不到它们。在试验中受试者注射部位只会有瘙痒的感觉。
在试验中,研究者还对创可贴给药途径的有效性进行分析。他们发现,新型给药方式和传统的给药方式同样能够引发流感免疫应答。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一项研究成果揭示了慢性炎症的发生过程。
慢性炎症反应参与几乎所有人类重大疾病的发生过程,因此了解炎症反应的发生过程,有可能为疾病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一种多蛋白复合物—NLRP3炎症小体,其活化能够促进白介素-1b和白介素-18等促炎因子的成熟和分泌,从而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过程。近年来,已有研究报道NLRP3炎症小体参与2型糖尿病、痛风、帕金森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生过程,探究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机制,能找出潜在的治疗手段。NLRP3炎症小体能够感知机体内外多种危险信号,比如高血糖、高血脂、尿酸结晶、胆固醇结晶等。过去的研究表明,危险信号可以诱导细胞内钾离子的流失和线粒体损伤,但是细胞内钾离子变化和线粒体损伤如何诱发后续炎症小体组装的分子机制尚未被揭示。
此次研究工作发现,CLICs蛋白家族在线粒体损伤产生的活性氧的诱导下能够迁移到细胞膜上,介导细胞内氯离子的外流,从而进一步促进NLRP3炎症小体的组装;而抑制CLICs家族蛋白的表达或者活性,就能够显著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这项研究不仅发现CLICs介导的氯离子外流是NLRP3炎症小体组装上游的一个关键事件,还提示通过靶向抑制CLICs,可以缓解与NLRP3相关的炎症性疾病。
法国最近的一项神经科学研究显示,在特定睡眠阶段可能形成新的记忆。
过去已有对人类能否在睡眠期间学习这个问题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一部分研究结果是肯定的,而另一部分则无法证明睡眠期间可以形成新的记忆。
这项研究的研究人员认为,之所以产生这种不一致的情况,是因为不同睡眠阶段的脑活动类型是不一样的。其中关键就是快速眼动睡眠期,这一过程中脑电波频率变快、振幅变低,是大脑非常活跃的阶段。为了验证这个假设,研究团队对睡眠中被试者的脑活动进行监测,向他们播放不同的声音片段。等被试者醒来后,测试他们识别睡眠期间听到声音的能力。最终,在快速眼动睡眠期间听到声音片段的被试者在测试中表现良好;而在深度非快速眼动睡眠期间听到声音片段的,则没有这样的效果。
通过分析被试者夜间对声音的反应,研究者认为已能够证实快速眼动睡眠期间的学习效果,但在非快速眼动睡眠期间,尤其是深度非快速眼动睡眠期间学习受到抑制。
这项研究结果不仅表明人们可以在睡眠期间学习,而且还有助于了解记忆过程在不同睡眠阶段的变化。
美国科学家通过研究得出结论,肥胖并不是膝关节炎最大的“罪魁祸首”,也许活动减少才是。
最新数据表明,将近20%的45岁以上美国人患有膝骨关节炎,而且年纪越大,越容易患病。研究人员怀疑肥胖可能是患病的原因,因为目前有三分之一的美国成年人都肥胖。
包括古生物学家在内的研究团队进行了这项新研究。为了确定肥胖是否与患膝关节炎有关,研究人员共研究了将近2600个骨骼,他们将骨骼分成3类:第一类是1905年到1940之间的骨骼,有1600个;第二类是1976年到2015年的骨骼,有819个;第三类是6000年前到300年前的骨骼,有176个。为了确定炎症是否发生,科学家们检查了半月板的状况,发现自从20世纪40年代,膝关节炎发生比率就增加了一半。研究者从两个现代组和古代组的对比中发现,除去年龄和肥胖因素,现代人的患病率仍然较高,具体原因并不清楚。研究人员认为,这也许和活动减少有关,因为我们现在基本上都在坐着,骨骼肌和软骨变得更加脆弱,这加快了关节损伤。
膝关节炎是引起行动不便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对于它的研究工作十分重要,如果能够确切得知其病因,对于预防这种疾病、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意义重大。
美国研究人员最近发现,辛苦工作一周后周末睡个懒觉,这个习惯可能会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研究人员调查了984名成年人,详细了解他们在工作日和周末的作息时间。综合调查结果后研究人员发现,调查对象的“社交时差”每多1小时,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就增加11%。所谓“社交时差”,是指假期社交活动和睡懒觉等行为导致的睡眠模式失常和生物钟紊乱。比如,工作日23时就寝、早7时起床,而周末变成24时入睡、早8时起床,就形成了1小时社交时差。
研究人员认为,这项研究提供了慢性病特别是心血管疾病的新预防性策略,即不仅要有充足的睡眠,还必须是规律的睡眠,最好一周的每一天都在同一时间就寝、同一时间起床。
美国疾控中心的数据显示,美国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人会在其一生中的某个时间患上带状疱疹,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风险还会增加。
韩国研究人员最近发现,感染带状疱疹病毒可能会增加个体患中风和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韩国国家健康保险服务医学检查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2003-2013年间,研究人员共对519 880名患者进行跟踪调查,在研究期间有约2.3万人患上了带状疱疹。随后,研究人员将他们与相同数量的未患带状疱疹者进行匹配做对照研究。结果发现,带状疱疹患者更倾向于女性个体,而且常见的中风和心脏病发作相关的危险因子(如老龄、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胆固醇水平)在带状疱疹患者中都更常见。
研究者指出,带状疱疹或能增加个体41%的心血管疾病事件混合风险(包括心脏病发作和中风),其中增加中风风险35%、心脏病发作风险59%。研究者还发现,在患带状疱疹的第一年里,个体患中风和心脏病发作的风险最高,随着时间的推移风险会逐渐降低;而在未患带状疱疹的对照组中,这些风险都是均匀分布的。
将来,研究人员还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来阐明带状疱疹患者中风和心脏病发作风险增加的分子机制,以期将研究成果尽早用于这些疾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