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晓冰
组织课堂教学,最主要的是心理组织和活动组织,前者是人的组织,后者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心理组织的中心内容和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结合自己的英语课堂教学经验,我把英语教学心理组织的内容从操作角度分为三部分:英语课上师生的情感互动、英语课上学生的安全感、英语课上的激励启发。下面就从这三方面谈一谈具体的操作。
一、英语课上师生的情感互动
无论是何种教育都要求寓情感教育于其中,因此我认为教师应从两方面为师生的情感互动打好基础:(1)仪表、行的良好示范,尤其是要表现出对教学的信心和责任感。在课堂教学中情绪饱满,富有激情,从而和学生建立良好的情感交流。例如我在讲I can…句型时,在询问学生的兴趣爱好时,我表现出高度的热情,想要了解他们,因此学生的反应非常积极主动。(2)体谅学生、信任学生,尤其是体谅学困生的情感。这类学生家庭对他们不抱希望,社会对之嫌弃,如果教师不能宽容体谅他们,给他们更多的关注与爱,那他们的正常情感有什么出路呢?如果我们教师能通过课堂教学的各种活动帮他们建立起学习的信心,宽容地对待他们的错误,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学生一定会重新找到学习的动力。(3)有效而科学的课堂教学用语。使用得当的课堂用语会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起到不可忽视引导和启发作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对教学环节的连接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英语课上学生的安全感
安全感指保证学生上英语课时不胆怯,不感到拘束和压力。因为教学个过程不单是认识过程,也是心理变化过程;并且认识的效果取决于心理的变化。其次认识活动以积极的智力活动为前提,积极的智力活动来自创造性的思维;要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富有安全感的心理环境。
1. 分析学生的心理动态,掌握认识活动的发展
人的心理活动是动态的。课堂上学生的心理状况也在不断变化。我们要善于透过学生的言行表情,分析他们的心理动态,引导他们情感向有利于认识活动的方向发展,所以教学中要求上课之初先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上来。一节课中,教师应避免多数学生的心理波动,以免学生注意力分散。此外,对于学生的要求,从课时目的到教学活动,都要富有弹性,预先设立一个高度或目标,使大家“跳一跳”,都可能“摸得着”。与此同时,教师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学生完成语言目标的质量,言行一致;一方面还要耐心和蔼,尤其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变化,以求排出学生的心理障碍。
2. 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活动
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自觉地成为课堂的一员,一边检查学生完成情况,一边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指导。虽然课堂活动要靠教师组织,但教师不能高高在上。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才能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鼓励那些不善于表现且胆小的学生。教学中我经常站在学生中和他们一起讨论问题,他们也渴望了解我的想法,所以重在参与。同时,学生也要人人参与教学活动,有些学生总怕自己做不好,担心别人笑话自己,在英语课上不敢大声地回答问题或者练习口语,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因为,人生有许多活动,站在边上当观众时,感到危险可怕,可你一旦参与其中,心里反倒安全了。
3. 结合学生的气质和特点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古已有之的一大教育原则,意思是依照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对那些思维灵活,活泼好动,但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容易变换的学生,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及活动中要严格要求,着重培养他们刻苦认真精神,养成做事踏实、有始有终的习惯;多给其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建立好的学习及行为习惯。而对于那些考虑问题比较细微,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有些呆板,生气不足的学生,我们要有足够的热情和耐心,在把学习和活动的任务交给他们时,要讲清具体要求,要鼓励他们主动探索,引导他们机敏、灵活地完成任务;注意培养其灵敏的反应力和果断的作风及合作能力。孔子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抓住有利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知识讲授,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英语课上的激励启发
激励和启发是互为因果的心理状态,没有激励难于产生启发,没有启发难于落实激励。隐于课堂教学中进行激励和启发的技巧和形式很多,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激”:激发兴趣,打开启发之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在从事感兴趣的活动时,总是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愉快的情绪体验;相反,在从事不感兴趣的活动时,总伴随着一种消极的、厌烦的情绪体验。因此,我们要抓住学生的“有感而發”以激发他们的兴趣。比如在讲到谈论职业这个单元时。我在课堂上以调查表的方式,让学生填写了他们理想的职业。然后帮他们用英语表达出来,小组间进行讨论评比,看看谁的理想最实际,谁的理想最伟大等。当时课堂氛围特别好,超出了我的预想。这是因为学生们对这个话题感兴趣。
其次,在外语学习中挫折常有,尤其是测验,考试之后,不少学生会因为成绩不好而动力下降。所以要经常地培养学生抗挫折的能力,分析具体受挫折的原因,如记不住,不敢开口,基本语法概念不清楚以及测试失误等,分别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引导学生走出失败的阴影,正确评价及认识自我。另外,人在解决一些新的问题时,采用一些已掌握的,熟悉的方法有时就会出现困难。我发现在平时授课过程中,或在一些小事上,题型稍一灵活,很多学生就不会了,完全是因为他们没能打破自我的思维定势,即“一条道跑到黑”,而不是上下左右、四面八方想开去。
第三,寻疑点,寻异点,寻争点。疑点一般不是语言本身的疑难,而是制造一个悬念或设置一个疑问以诱导学生进行思维或进行思考。实际教学中我常以提问,猜测引起学生的疑问。异点则是语言本身的差异。比如英语的习惯用法,常用的固定搭配等,我们可以通过对比等方式解决。争点指学生理解时可能产生的争论点。
第四,我们在教学中要因内容的不同来改变“练”的形式。不要单纯采用问答或笔头作业形式,而应将画,唱,演,论等形式穿插使用。当学生不适应新内容时,可大胆后退,退到学生能适应的起点,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对新内容的掌握,同时也使练习面向大多数学生。也可以多设计一些运用外语的情境(如情景剧表演等),让学生参与和组织活动;也指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意见或反馈改变教学活动,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班级里我觉得应避免“齐步走”式的合作,而引进竞争机制,进行球类比赛似的竞争。比如可以采用男女分组,按成绩混合分组等。每天进行竞赛式的对比,定期累计,公布成绩,给予适当的奖励。
生活没有把我们禁锢在思维枷锁中。我们只要善于发现,勤于用心,就不难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份辛劳一份收获,教学中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