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覃春燕++成素云
摘 要:古往今来,亭宇是一种园林性建筑。出现在园林中专供人游览和观赏,因其丰富多样的造型风格和独特的意境美深受人们的青睐。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亭宇在造型、材质、色彩和意境等方面也发生了变化。现代的亭宇设计需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下文着重分析了现代园林景观中亭宇设计的发展。
关键词:亭宇 园林景观 造型设计 意境美 环境 色彩应用
1、亭宇设计理念的发展
中国道家的“天人合一”及儒家的“以和为贵”等理念强调整体的和谐美。传统亭宇通过造型、材料、色彩等方面恰当的设计以实现与周围环境的统一。
在现代社会,出现了现代、古典、后现代、解构等设计风格以及“功能主义”、“地区主义”等新的理念。“功能主义”强调功能的重要性,以简洁的方式来解决最实际的问题。林徽因先生在上个世纪早期就认为中国建筑之美在于它对于结构的忠实表现,“建筑上的美,是不能脱离合理的、有机能的、有作用的结构而独立存在。能呈现平稳、舒适、自然的外象;能誠实的袒露内部有机的结构,各部的功能及全部的组织,不掩不矫揉造作;能自然的发挥其所用材料的本质的特性;只设施雕饰于必需的结构部分,以求更和悦的轮廓,更谐调的色彩;不勉强结构多余的装饰物来增加华丽;不滥用曲线或色彩来求媚于庸俗;这些便是‘建筑美所包含的各种条件”。同时,地区主义强调建筑对当地的文化传统、自然特色、经济基础、气候条件、社会结构、地形地貌及建造工艺之间的联系与尊重。对于现代的亭宇,它应该不是简单地对传统的恢复,而是对传统的提炼和与现代技术的完美结合以体现历史感和时代感。
2、亭宇设计各要素的发展
2.1 亭宇造型设计的发展
受中国传统文化及园林、建筑设计影响,中国传统亭造型一般依据平面和屋顶进行分类.其平面可分为:正多边形、不等边多边形、曲线型、综合型(如:半多边形、组合亭)、半亭等;屋顶也分为:攒尖顶、歇山顶、盔顶、十字顶、重檐顶等。西方传统亭宇的造型常采用石质穹顶或金属透花以及石柱来塑造。在现代设计中,亭宇造型丰富,不拘一格。亭身以钢架为支撑,亭顶利用新材料塑造出薄曲面、造型轻盈。亭子利用传统的木材料,形成了整体呼应的木地板、木柱和条形镂空的木顶,其与周围的自然草地、树和湖水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还有各种造型亭宇将传统亭宇的亭顶、亭柱、基座的塑造手法打破,重新塑造出多样的造型。
人们渴望通过亭宇的造型和合适的体量,在传统与现代、功能与文化之间找到平衡点。现代的科学技术为亭宇结构的实现提供了更多可能,当代的建筑设计也为亭宇的造型提供了很好的灵感源泉。因此,造型应依托技术、勇于学习和创新,联系多学科,并通过和周围环境的融合以及对特定场所的文化提炼来实现。
2.2 亭宇的建造材料及耐久性
亭宇的发展一定程度要依赖材料的进步。亭宇的材料已从传统的木、石、砖、竹、草等增加到钢筋混凝土、金属、玻璃、塑料以及其他各种新型材料。通过调研,传统材料的亭较容易被接受,由于其历史悠久,各种手法都比较成熟,无论是质地和色彩都比较自然,较容易与环境融合。大量的新型材料也为亭子的体量、造型等提供了更多创新的可能。当然“亭”对于中国人来说还是艺术、情感的交融之处。做好耐久性设计会促进亭宇的历史性、文化性,也是人们探寻精神世界的需要。而有很多的亭出现了不耐久的问题,如:木材腐蚀、构架脱落、漏水或色彩异化等,使得亭宇过早地失去可用性、历史性。因此,应结合亭宇的性质、环境、气候和人流使用量等,来选择合适的结构、材料和建造工艺,以提高其耐久性,重塑亭宇的历史感。
2.3 亭宇所处的环境的研究
我国自古就有“相地合宜,构园得体”的理念,亭子的布局多遵从借景、引景、成景等手法,以形成“从亭中看”与“被看”的景观。亭的具体位置习惯于依托园林景观中的点、线、面等元素进行布置。其中的“点”包括:重要景观点、高处、景观空白点、转折点等;“线”包括:山路、园路、河湖岸边、园墙、桥等;“面”包括:草坪、广场、水面等。
亭在现代社会中所处的环境更为复杂。因为除了各种自然要素外,亭要和大量现代建筑、硬化地面、工业产品等现代元素进行融合,甚至在室内也可恰当地用到亭。因此,设计应考虑人们在各种环境下的出行目的、心理、周围的建筑等,从而找出亭在这些环境下需要承担的主要作用,或功能、或纪念或景观等。最后,我们需要以“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基础,结合环境中的主要矛盾,使其更好地满足所处之地人们的需要。
2.4 亭宇的细节研究
中国传统亭宇的细部典雅、精细,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其主要包括对亭的屋顶、架构、外檐、围栏、台基等进行的细部设计。由于材料的特点,中国传统亭的细部多针对石、木、砖等进行设计。它们虽然细小,但却是当地文化、艺术、风俗等的体现,努力传达着美的信息。如木雕、石雕或砖雕的制作手法就有平雕、浮雕、镂雕和透空雕等。雕刻的内容有文字、图形、人或动植物等。另外,精美的绘也促进传统艺术对亭宇细部的完美提升。
现代的亭宇设计减少了对细部的刻画,更加追求功能主义和整体景观效果。但若是能将细节设计与人们娱乐、学习等文化需求相结合,并通过对传统技法和现代科技的创新表达出来,亭就更能符合现代人的需求。这些细节设计应该是精炼的、相对朴实的。
2.5 亭宇的色彩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将颜色分等级,多运用黄颜色来代表权力。红色也是幸福和富贵的颜色,宫墙及皇宫中的红色代表着至高无上。在江南的园林中则多利用“黑”、“白”、“灰”,体现一种平淡质朴、清新的美。现代景观中的亭宇的色彩则不受约束,而是结合环境特点或以大胆的纯色来诉说某种感情;或以多样而又协调的色彩来诠释特定含义。
2.6 亭宇的意境美
亭宇是我国古代文人墨客的感怀之地,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中国古代的亭宇虽体量较小,但是却有玲珑剔透、端庄秀丽等特点。古人也常运用匾额、楹联、题咏、碑碣及铭记等来体现亭独有的意境美。北京的“陶然亭”借用了白居易“更待橘黄佳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来表达古人送客离别时的特殊感情。中国的古亭也善于以象征的手法来装饰亭,以体现某种精神,如:用“鱼”的图案来象征“裕”;或用其他的故事、山水、树木、花鸟等来表达某种情感。
舒尔茨的“场所精神”强调任何场所都有其自身的灵魂,主要是由环境的认同感、归属感、以及环境包含的意义所构成。亭宇与“场所精神”的结合要源于对生活世界的体验和理解,它会使人们更多地感觉到亭的意义与精神。“场所精神”也即“意境美”,如:兰亭的“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醉翁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 现代的亭宇应结合传统手法并通过创新来营造出独特的“意境美”。我们或可利用环境的独特之处、过往的故事或活动、未来的期盼等使“亭宇”富含感情与意义,满足人们对亭宇特有的精神寄托。
3、总结
亭宇的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理念和技术的进步共同促进着“亭宇”在造型、材料、细节等方面的创新。这不仅有对传统的视觉元素的继承,而且有对文化、心理、价值的积淀。亭宇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常用建筑,我们应用发展的眼光不断思考其与城市景观环境、人文环境、及人们的实际需求的关系以及与其他多学科的结合。
参考文献:
[1]季文媚.亭建筑的研究与发展架构[J].合肥,合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
[2]卢仁.园林析亭[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