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不是无情物,化作资源更育人

2017-05-31 22:09郭新清
关键词:思品教育资源德育

郭新清

【摘要】初中思想品德课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材资源,提高思品教学的德育功能。

【关键词】充分运用教材资源 发挥思品课的德育功能

【课题成果】本文为2016年度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立项课题《提升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德育功交往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MJYKT2016-148)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9-0057-01

教材是课程专家和教师共同开发和制定的重要课程资源,是师生教学时赖以依托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的对话话题,因此对教材资源的利用程度直接关系到课程目标的达成。但教材的功能与价值需要通过教师的合理开发以及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得以实现。因此有这种新教材观的指导下,初中思品教师应合理地使用教材资源,对教材的处理应着眼于关注学生的道德精神世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下面就“作为学习和教学内容的教材”的发现和开发谈谈自己的一些经历。

一、善于发现教材教育资源。

岁末年终,在与往届学生的QQ、微信往来中,我无意问了其中一位学生:“在我的课堂上,哪些东西让你受益了,值得继续发扬?哪些是无益的,需要努力改进的?”让我意外的是,这位学生并没有谈及我认为比较实用的教给他们的考试解题技巧之类的东西,而是说:“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师在课堂上引领我们发现那些我们自己难以发现的但又意义深远的东西。”这让我想到他们初三时,我教他们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一课的情形。初备这一课时,觉得平淡无奇,甚至有些枯燥无味。我想:干脆像往常一样,备些重点知识,这课内容较多,何况教学进度已经这么紧张了。正当我准备把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这则材料打入“冷宫”时,我突然想起另一则材料的命运。它是八年级上册《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一则小材料“管鲍之交”。之前一次偶然机会,我从一个新到我班的学生口中得知,初二时他们的老师根本没上过那一内容。当时,我想这则经典故事道出了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能让学生深入体会到对方内心世界,却被老师给“忽略不计”了,这种草菅“文”命般的处理方式,难道不是对教材中教育资源的浪费吗?

由此,我想到,为了赶进度“教教材”,教师可能不知道错过了多少教材中的美妙风景,错过了多少给学生以美好情感体验和教育的良好时机。在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只是集中精力处理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而对教材的其他内容却是简单对待甚至随意丢弃。功利的我们把教材处理成枯燥无味的知识载体,掠夺或是摒弃了其中所蕴藏的美好情感教育资源,難怪学生会对思品学习产生厌倦和畏惧之情。罗丹说过一句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跟这个道理一样,教材中不是缺少情感教育资源,而是教师缺少发现它们的敏感性。

汗颜之余,我开始忙碌起来,着手设计该课的教学。毫无疑问,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懂得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使之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同时更具现代气息和时代风貌,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是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但是,要怎样才能有交往达成这一目标呢?我想整个过程都应该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而我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去体会、去思考。于是我决定采用问题导学的方式进行教学,先让学生认真听一遍这首诗的录音,再精心设计这两个问题:(1)这首诗描绘了当时一幅怎样的历史画卷?(2)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作了拓展和延伸。学生伴随着音乐听了这首押韵灵活错综,沉郁顿挫的诗歌,能够很确切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怀。学生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更重要的是在不知不觉的氛围中感受到主人公身上那些高贵的品质、道德所带来的润物细无声般的感染力和冲击力,无形中增强了对蕴藏在文本背后情感因素的自觉发掘和感悟的意识与能力。这种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所必需的情感基础,同时,这种情感体验是一种宝贵的“移情体验”,产生心灵的触动和共鸣,用于一切外界言语的循循善诱和谆谆教诲。看着学生们讨论和分享收获时的快乐情形,我相信多年以后,当他们回忆起这段学习历程时,可能会忘记是在哪本书上学到了什么,但他们一定会清晰地记得,曾经有那么一个赋有伟大民族精神的人不经意地留在了他们的青春记忆里。

二、注重隐性教材资源的再次开发。

在教材的使用中,教师不仅要善于处理教材中通过语言、文字、图片等使人能直接感受到的显性情感因素,更要积极钻石思考,充分发挥想象,深入捕捉和挖掘蕴藏在文中深处的隐性情感因素。引导学生在参与生活与社会的过程中成长,是初中思品课的重要课程理念。当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有些教材总会显得有点滞后,我们应将新鲜的时代生活和时代精神及时地融入课堂,才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和营养。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三课《认清基本国情》的第一框《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教材中呈现的国情资料有:从2008年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从2001年到2011年累计对外提供各类援款……这些材料给学生的感性经验不足,学习难以变成学生的内在需求。这时我们就可以活用教材资源适当地对教材进行增补、拓展或整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从多方面收集建国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在国际舞台上所起的作用。并分门别类地进行总结,让学生多角度地了解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学生在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得到自我提高,自我教育。从中学生增强了爱国爱党的感悟,也增强了报效祖国的自觉性。这些隐性情感因素往往“貌不惊人”,但是,一旦被挖掘出来却能产生更为强烈的情感效应,甚至收到更好的情感教育效果。

教育资源无处不在,思品教师要善于合理利用这些教材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作用。主动积极地渗透德育的内容,引领学生深入教材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最终达到德育的目标,德育才不会变成空洞的说教,才能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效果。

参考文献:

[1]《校本课程的理念与实施》,刘旭东(首都师范大学出版),2003年1月.

[2]《德育应贴近生活世界》,缪兴秀著,2000年出版第12期.

猜你喜欢
思品教育资源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初中思品课情境创设策略初探
浅谈体验式教学在思品课堂中的运用
农村思品课教学现状分析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五老”是金钱买不到的优质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