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南
自今年春节期间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热播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谈讨“诗意”。作为一名教师,笔者认为,教师要有一颗“诗心”,向着诗意的方向做最好的自己,将自身的修为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和言行。
教育是诗性的世界,是一种春风化雨般的滋养、濡染和熏陶,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和道德的洗礼。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提出,教育的最高理想是造就理想人格,体现诗性要求,要豁达大度、温文尔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能认识美本身。
怀有“诗心”的教师应该是人格健全、精神世界丰富的人。他们在教育教学中会遵循人最真实最自然的生命本义,以自己的知识和赤诚,用个人生命理智的丰富感受,让学生形成纯洁、朴素、深湛而美丽的品质,去发现和开掘学生生命中的绚烂。
教育是生命的一种延续,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人格力量的潜移默化。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有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丰子恺先生曾写过一篇名为《为青年说弘一法师》的文章,以回忆他的老师李叔同。文中写道,有一晚,他到李先生房间里去,李先生用轻柔而严肃的声音,和气地对他说:“你的图画进步快,我在南京和杭州两处教课,没有见过像你这样进步快速的人……”这句话让丰子恺先生打定主意,将一生奉献给艺术。冯友兰先生曾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每每走过蔡元培先生身旁,他即使不说一句话,也有如沐春风之感。”
宗白华说:“有诗心的人走到自然中,看见一枝花,觉得花能解语;遇着一只鸟,觉得鸟亦知情;听见泉水,以为是情调;见到一丛小草、一片蝴蝶,觉得能彼此了解,悄声地诉说他们的梦和向望。”教师在塑造学生灵魂的过程中也会净化自己的灵魂,会让自己的生命闪现诗性的灵光。教师要心静如水,谛听和体会教育的天籁之声,感受柔婉和秀丽,感受粗犷和豪迈;要有超然的态度,超越功利,让自己的情感不为外物所牵累、不为名利所迷失。只有带着洒脱、潇洒、宽容、大度等具有诗意特征的情感面对教育工作,教师的内心才会充满诗意。
“诗心”所照的人生是和谐向上、充满智慧的人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给孩子产生富有诗意的灵感的兴趣,唤醒他心灵中充满诗意的创造生命之泉这件事,是如此重要,就如同教会他读和解题一样……”学生正处于诗的季节,需要诗与之同行,需要诗启迪心智,需要诗去点燃他们胸中涌动着的青春情愫。如我所熟悉的一位语文教师,他针对班上一位经常马虎应付作业的学生,以诗循循善诱,在学生的作业本上写道:“未成江涛涓涓水,一去狂飚淡淡风。千古功名足下始,细微底下见英雄。”这位学生深受感动,把这首诗写在自己的日记本首页,从此学习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诗教,不只是局限在课堂上,也不局限于语文学科中。我曾见一位数学教师,他在讲授“函数何时有极大值”的问题时,巧妙地运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诗句开拓学生思路,效果极佳。
教师日常工作任务繁重,情感有时会因忙碌的工作而被压抑,这时就需要学会欣赏,欣赏自己的执着、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学生、自己的同事、自己的朋友,还要懂得品味自己的不幸,或者同情他人的遭遇……在欣赏中,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不断完善自身的品格,让自己的人生充满生机。只有能够欣赏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的内心深处才会有诗意的情怀,才会有创造的信念。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注重内在的积累、知识、经验、气度,積极主动地学习和吸取各种精神养料,努力实现三个超越:超越课堂界限,把教育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超越学科界限,对所学专业融会贯通并具备跨学科能力;超越自我界限,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位学生的个性成长。注重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创建富有生命的、具有审美意义的“诗性”课堂,推进素质教育。
有“诗心”的教师会用职业尊严和知识趣味唤醒学生求知的快乐,用启发引导和真诚期待拓展学生生活的视野,用赞赏鼓励和信任宽容促进学生理想的追求,让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出诗一样的节奏、诗一样的境界、诗一样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