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方全
我国的传统节日众多,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这些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对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行为习惯等,产生积极的影响,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引导中小学生学习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对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传统节日教育受到了弱化,成为了一块明显的“短板”。
首先,消费主义将传统节日教育物质化。传统节日文化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载体才能得以显现和传承,如春节的汤圆、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等。然而,随着现代社会商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消费主义的大行其道,人们从对节日内涵和文化意义的向往转变为对物质消费和符号价值的追求,传统节日逐渐成为了消费节日和象征符号:寓意新生之初的春节变成了“红包节”,缅怀历史传统的清明节变成了“旅游节”,彰显爱国情感的端午节变成了“粽子节”,象征团圆美满的中秋节變成了“月饼节”。因此,学生难以从物质化、消费化的传统节日中体会到节日的文化意味,无法接受节日的文化熏陶。
其次,西方节日将传统节日边缘化。社会的不断开放带来了多元的文化。近年来,媒体对西方节日的大肆报道和商家为了盈利的商业炒作,使得西方文化中的愚人节、万圣节、情人节、圣诞节等节日在我国备受关注,逐渐受到中小学生的欢迎和追捧;与此相反,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关注逐渐下降。传统节日的文化意蕴在西方节日娱乐化的冲击下逐渐淡化和远逝,难以对学生发挥教育作用。
最后,教师对传统接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认识不清,使传统节日教育流于器物的表面和娱乐的形式,大多数学生对于传统节日的历史起源与文化底蕴一知半解,从而导致了学生对传统节日认同感的降低,削弱了传统节日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正如民俗学家刘魁立先生所说:“文化内涵是节日的灵魂、节日的本质所在。”教师对传统节日的读不懂、吃不透,必然会导致观念和行为上的偏差,会将传统节日教育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削减传统节日的教育功能。
面对中小学传统节日教育的弱化,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传统节日教育在弘扬传统文化、塑造理想信念、规范道德行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让传统节日教育回归中小学教育中,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对中小学生发挥积极的教育作用。一方面,在国家将传统节日规定为法定假日的利好基础上,让传统节日教育进课程,挖掘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开发传统节日教育校本课程,构建系列化的传统节日教育内容,设置相应的课程学习目标,提出适当的学习要求,引导中小学生了解各传统节日的由来和相关的习俗。如在端午节来临之际,让学生了解粽子的由来,感受屈原的爱国精神,引导学生在缅怀先贤的同时,形成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爱国精神和道德品质。另一方面,要将传统节日教育仪式化和活动化。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着独特的仪式活动,如清明扫墓、端午节划龙舟、中秋赏月等。如同国庆阅兵仪式,这些节日仪式活动潜在的教育功能非常强大,其教育影响力是一般的说教式教育难以企及的。因此,中小学校在传统节日期间,可因地制宜地举行形式多样的传统节日教育仪式活动和实践活动,如清明节组织学生祭扫红军墓、参观烈士陵园,重阳节组织学生到敬老院看望、慰问孤寡老人等,从而避免传统节日教育沦为抽象、空洞的说教和简单的知识传授。通过传统节日仪式活动,不仅为学生接受传统节日教育创造平台和机会,也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传统节日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从而彰显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育人价值,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
传统节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强大的教育功能,要用好传统节日这块原料,补上传统节日教育的这块“短板”,彰显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传承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 罗 峰
见习编辑 黄博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