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红
[摘 要]閱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文本的词句、文本的空白处以及文本的冲突处引领学生进行思辨,发展学生的思维,从而使阅读教学更加有效。
[关键词]语文教学;言语思辨;阅读对话;发展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3-0067-01
阅读教学的过程不仅是学生建构思想的过程,更是学生学习语言运用的过程。对于选编入语文教材的课文来说,每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从文本语言入手,引领学生进行言语思辨,让学生真正读出语言的味道,发展思维,从而达到有效提升阅读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在文本的词句间思辨,开掘思维深度
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词句隐含着一定的深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文本中的关键词句入手,让学生进行思辨,使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品味更进一层,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六册《槐乡五月》一课的时候,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里了。”为了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言语的温度,体会到作者表达的妙处,在教学的时候,教师主要从“清香,醇香,浓香”这几个词语入手,让学生进行言语思辨,并说说这几个词语的具体区别是什么。在思辨中,学生总结出:“这几个词语同样都是描写槐花香,但是香的浓度不同,一个比一个浓烈。作者这样描写就好像让读者真正感受到了槐花香向周围扩散开来那种浓郁的效果。”这样教学,使得学生对词语的把握更加透彻。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主要抓住文中描写槐花的关键词语让学生进行思辨,使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如层层剥茧一样逐渐明朗,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文本的空白处思辨,拓展思维广度
在语文教材中,有些内容作者在描写的时候,往往会留有空白或者故设悬念。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在这些空白处进行思辨。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把静止的语言文字读活,把课本读厚,还可以让学生读出“言外之意,言外之情”,进而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十册《二泉映月》一课的时候,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为了增强学生对阿炳的认识,让学生真正读出文本的言外之意、言外之声、言外之情,在教学的时候,教师主要从文本的空白处入手,让学生进行言语思辨。教师从文中的“又是一个中秋夜”中的“又”字入手,让学生思考:“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以前有许多个这样的夜晚。那么,在以前的中秋夜里,阿炳又是如何度过的?”有学生想到了别人家都是热热闹闹的,阿炳只能独自过中秋夜……这样,在思辨中,学生对于阿炳的遭遇感受更深刻,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主要从文本的空白处入手,引领学生展开言语思辨。这样教学,在思辨中,不仅促进了学生对文中人物的认识,还使学生思维的密度得到了有效拓展。
三、在文本的冲突处思辨,提升思维密度
在一些叙事性文章中,作者常常爱采取通过故事情节中的冲突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文本故事情节中的冲突作为教学的突破口,让学生在文本的冲突处进行思辨。这样一来,在亦思亦辩中,学生的思维密度自然得到了有效提升。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船长》一课的时候,为了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船长临危不乱,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教师就紧紧围绕着文本中的矛盾冲突让学生进行思辨。教师是这样引导的:“同学们,轮船一点点地往下沉,一般情况下,船上的人肯定会非常害怕,会恐惧不安,他们有的会尖叫,有的在不停地发抖,有的挤来挤去……可是事实并不是如此,与这种气氛截然相反的是,我们看到了轮船在一点点下沉,可是船上的救援行动却显得‘井然有序,这是怎么回事呢?”针对学生的发言,教师没有评价,而是让学生继续进行思辨:“在这种情形下,船长为什么还能够镇定自若地进行指挥,难道他不怕吗?请大家想象一下,船长这时会想些什么?当轮船上的人们得救以后,他们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就这样,在思辨中,学生对船长的认识更进了一层。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主要从文本的冲突处入手,也就是轮船在沉没的时候,船长镇定自若地指挥、船上施救工作井然有序与慌乱而忙得不可开交的情形进行对比,让学生进行思辨。在思辨中,船长忠于职守,临危不惧,沉着指挥以及舍己救人等高贵品质也一一凸显出来,有效提升了学生思维的密度,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总之,对话是阅读课堂必须的一种教学形式。因此,在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从言语思辨入手,让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发展学生的思维,从而使阅读教学质量真正得到提升。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