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村镇银行的SWOT分析及其可持续战略发展研究

2017-05-31 19:33龙世清
现代交际 2017年8期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龙世清

摘要:本文以贵州省村镇银行为研究对象,运用战略管理的理论和SWOT分析法,重点对贵州省村镇银行的内部优势与外部机遇进行分析,深入研究村镇银行目前的发展态势以及未来几年可能面临的环境,在此基础上研究村镇银行实施“最优战略”(SO战略)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贵州省村镇银行 SWOT分析方法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8-0065-03

SWOT分析法即态势分析法,1982年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SWOT分析法通过评估企业内部的强势(或优势,Strengths)和弱势(或劣势,Weakness),以及企业所处外部环境的机遇(或机会,Opportunities)和挑战(或威胁,Threats),对企业生存经营发展的内外部条件进行综合概括。据统计,截至2015年年末,贵州省共有47家村镇银行正式开业,分布在贵州省的9个市州46个区县。村镇银行覆盖了全省5227%的区县。贵州省村镇银行共开设营业网点127个。村镇银行网点数量超过10个的市州有6个。

贵州作为欠开发的省份,在全国扶贫攻坚战场上居于重要位置,在“两加一推”战略主导下,必须发挥好金融在支持“三农”发展、精准扶贫开发、绿色金融方面的作用。村镇银行如果能在贵州实现可持续发展,将对贵州扶贫攻坚、历史跨越、全面小康產生不可或缺的金融支持作用,同时也为村镇银行在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发展积累丰富的经验。

一、基于SWOT的贵州省村镇银行

(一)贵州省村镇银行发展优势分析

1.村镇银行的独特性所拥有的“天然”优势

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之一的村镇银行,现行相关法规政策为其赋予了不同于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村镇银行性质导致公司产权明晰、出资人多元、准入门槛较低,有利于吸引各类型资本投入,也利于村镇银行通过增资扩股壮大自身实力。第二,主发起人必须是实力强大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这一设立要求,为贵州省村镇银行获得充足的注册资金提供了保障,同时村镇银行可快速学习借鉴主发起行的成熟经营模式,得到相关的业务指导,从而较快地步入经营管理正轨。第三,村镇银行是独立的一级企业法人,这为其带来了管理扁平化、组织结构精简、拥有更大自主经营权的优势。和农信社相比,村镇银行特别是在信贷审批、开发特色信贷产品方面具有管理链条短、审批高效、决策机制灵活等优势。

2.村镇银行发展态势良好

第一,作为定位在小型、社区型的银行,贵州省各家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是比较丰厚的,注册资本规模在1500万元至11亿元之间,而注册资本超过1亿元的有4家,这为村镇银行后续步入快速发展轨道提供了资金支撑。第二,目前贵州省村镇银行发展态势良好,村镇银行机构数量稳步增长,2015年年末全省村镇银行开业47家,设立网点127个。村镇银行资产规模、存贷款业务增长速度均较快,全省村镇银行各项贷款12936亿元,较年初增加3831亿元,增长4208%。第三,村镇银行资产质量总体良好,2015年贵州省村镇银行的总体不良贷款比率为118%,资本充足率平均水平达到1978%,拥有比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

3.借助主发起行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力量

作为主发起人的银行,把其先进经营理念和农村金融工作经验直接传授给新开设的村镇银行,有助于各家村镇银行避免在“探索期”可能付出不必要的成本。2015年年末,贵州省开业的47家村镇银行中,省外主发起人为29家,省内主发起人为18家;主要省外主发起人如浙江温州鹿城农村商业银行、包商银行等都在村镇银行经营方面积累了较长时间的经验。

主发起行对初设立村镇银行能够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和保障。设立初期的村镇银行基本都是由发起行为其无偿提供配套的业务办公系统等,降低了村镇银行的开业成本。发起行给予村镇银行显性的技术支持包括员工培训、产品设计、市场营销、风险管理、科技网络等;隐性的技术支持包括在银行管理、市场营销、客户维护、文化建设方面的经验传授。

4.具有较强的人缘地缘优势

村镇银行主要由省内城市农村商业银行、农信社以及商业银行发起并设立在本地积累的庞大客户资源,为村镇银行在经营初期拥有稳定客户资源提供有力支撑。此外,参与村镇银行组建的股东,特别是非金融机构企业、自然人,多数为本地企业和个人,具备丰富的人脉资源。而村镇银行的员工中,本土员工占有很大的比例,有利于开展关系型贷款业务。

此外,村镇银行正向的社会影响及公众形象也是其重要的内部优势之一。从贵州省第一家村镇银行开业,到2015年年末全省共有47家村镇银行127个网点,经过7年时间的发展,公众对村镇银行知晓度逐步提高,其有别于一般商业银行所具有鲜明的“村镇”二字标志,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服务“三农”的社会责任,积累了一定的商誉。

(二) 贵州省村镇银行发展机遇分析

1.拥有良好的政策发展环境

国家扶贫攻坚政策给予欠开发欠发达地区更多倾斜和扶持。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战略,对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目标作了重大决策部署,对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扶贫投入力度、加大金融扶贫力度等明确了具体要求,如:支持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贫困户提供免抵押、免担保扶贫小额信贷,由财政按基础利率贴息;优先支持在贫困地区设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机构等。2016年3月,人民银行决定设立扶贫再贷款,专项用于支持贫困地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扩大涉农信贷投放。扶贫再贷款的支持范围是连片特困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及未纳入上述范围的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发放对象是上述贫困地区的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等4类地方法人金融机构。

贵州作为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大扶贫”战略,出台并实施了“33668”扶贫攻坚行动计划,也为包括村镇银行在内的农村金融机构出台了金融支持政策。贵州省人民银行系统推进支农再贷款货币政策工具的灵活运用,引导涉农贷款利率下降,积极支持扶贫开发和“三农”发展。

2贵州省经济金融发展态势良好

贵州省经济呈持续快速增长趋势。

2008年以来,贵州省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地区生产总值保持着每年以两位数的增长趋势。2015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1万亿元,为1050256亿元,比上年增长107%;比“十二五”规划目标(8400亿元)超额完成210256亿元。“十二五”时期,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加118008亿元,年均增长125%。贵州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由2010年的113%提高到2015年的155%。同时,贵州省金融业发展十分迅速。金融业快速发展为贵州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3.贵州省农村金融市场需求巨大

当前,贵州城镇化发展进入提速阶段,农村经济步入产业化发展阶段,各种积极因素促成了县域及农村强烈的金融需求,而当前省内县域和农村金融机构仍然存在数量不足、类型单一、服务不能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的问题,这为村镇银行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成长空间。据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的调查显示,省内农村信贷市场的贷款需求远大于供给,且农户的大额借贷需求缺口较大;样本农户的资金用途多样化,不再是简单地为解决日常生活困难,更多是用于生产经营和创业发展。

4.贵州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1)农户或农村居民的金融意识和金融知识水平有所提升。近年来,在人民银行的积极推动下,各金融机构采取“金融夜校”等多种方式开展金融知识进乡村活动,农户的金融意識和金融知识水平有较大提升。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的调研显示,我省农户对银行机构有着较高的信任度,绝大多数农户选择将闲置资金存到银行;大部分农户融资意识较强,912%的样本农户表示如果缺钱会选择合适渠道借款。

(2)农村支付环境得到较大改善。近年来,人民银行大力推进“银行卡助农服务村村通”工程和农村手机支付试点工程,积极拓展助农取款服务点金融综合服务功能,依托银行加快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不断延伸农民工银行卡受理范围,基本打通了农村支付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我省金融IC卡应用推广位居全国前列,在县域也建立了较好的受理环境,在“十三五”时间,我省将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并与大数据战略、“互联网+普惠金融”等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县域和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现金供应等金融服务保障水平。

(3)农村互联网信息网络建设水平提升。2015年年底,贵州省基本实现全省行政村宽带“村村通”。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开始“触网”,运用互联网、手机互联网来获取信息、生活娱乐。一些新型互联网公司也纷纷进军农村金融市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迅速。这为村镇银行降低运营成本、拓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业务模式、参与建设农村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等提供了良好机遇。

(三)贵州省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挑战

1.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推进以来,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差收窄的趋势非常明显,中间业务占比很小的农村金融机构受影响十分明显,其中业务高度集中于存贷款的村镇银行更是首当其冲。大部分村镇银行还未形成稳定的盈利能力,挣扎于财务可持续的边缘线上,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其形成严峻挑战。

2.存款保险制度实施

存款保险制度让银行破产风险成为可能,从制度设计上有利于实现银行业的优胜劣汰。而对普通居民来说,人们则会更倾向于把钱存到大银行。村镇银行在银行业体系中体量最小、成立最晚,新制度下要取得公众的信任度难度就更大。而挤兑风险对于村镇银行来说其破坏力更加巨大。这将导致村镇银行更加依赖主发起行和大股东的增信保障,发展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受影响。

3.民营银行的竞争威胁

随着第一批民营银行的挂牌成立,银行业的“牌照”放开政策逐步落地,这对村镇银行影响很大。村镇银行之所以受到追捧,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牌照”资源的稀缺性。过去,银行的“执照”非常昂贵,故而银监会为村镇银行设定的“低门槛、宽准入、严监管”政策框架对民营资本吸引力很大。随着民营银行政策的放开以及融资租赁、金融消费等政策的放松,银行实施上述战略目标的政策资源大为增加,村镇银行的吸引力也必然随之下降。对已设立的村镇银行而言,今后实施增资扩股等资本金扩充政策的难度将大大增加。

4.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渗透与冲击

类似于电商对传统零售业的冲击,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冲击也愈渐明显,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冲击着传统银行的实体服务平台、支付结算方式;“余额宝”等新型理财产品冲击着传统银行的活期储蓄、投资理财产品;而如“蚂蚁金服”这类电商与金融的结合产物冲击着传统银行的个人消费信贷、客户获取方式、信用评价方式等。本质上来说,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的最大冲击在于可以通过互联网这个“社区”实现资金的中介作用,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积极应对这种挑战。但对目前规模尚小、盈利水平较低、平台建设能力弱的村镇银行来说,所面临的挑战比其他大银行要大得多。如何把挑战化为机遇,在农村互联网金融开辟出一片蓝海,是村镇银行下一步必须作出的战略考虑。

二、SO战略组合分析及可持续发展建议

贵州省村镇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应采取最优战略即SO战略。村镇银行应充分发挥和放大自身优势,积极抓住和借助外部机遇,同时化各种挑战为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县域和农村仍是金融业的新蓝海,贵州省村镇银行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坚守立足县域、服务“三农”的“草根”银行的战略定位,只要经营管理得法,就能够实现自身发展和承担社会责任的协调统一。为此,村镇银行应深耕目标市场,分阶段制定发展策略,主动下沉网点或建立服务站点,获取先行优势,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根据目标市场和潜在客户群体的需求拓展业务类型、加大自身宣传力度,加深公众的认识了解,提升企业形象和社会公信力;完善公司治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重点防控信贷风险,建立完善的符合村镇银行特点的风险控制体系;以本土化、专业化、市场化原则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员工素质能力。同时,政府和监管部门应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实行差异化和动态监管,为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之一,村镇银行的发展仍处于初生、起步和探索阶段,尚没有成熟的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在欠发达的贵州,目前村镇银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总体上村镇银行发展态势良好,正逐步成为支持全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力军。在本文研究的基础上,希望进一步对村镇银行的经营模式、盈利模式、运营管理及风险控制进行研究,为贵州省村镇银行的发展提供策略和建议。

参考文献:

[1]王曙光,王东宾.村镇银行的定位和挑战[J].中国金融,2015(23):37-38.

[2]植凤寅.村镇银行的模式创新[J].中国金融,2015(23):31-33.

[3]刘冀生.企业战略管理(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74-80.

[4]唐青生.农村金融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52-80.

[5]丁长发.农村金融三大流派理论述评[J].时代金融,2010(3):26-27.

[6]罗纳德·麦金农.经济自由化的顺序——向市场经济转型中的金融控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视角下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建筑节能新材料应用探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