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羌活止痛汤配合针刺治疗偏头痛风寒湿邪痹阻脑络型80例临床观察

2017-05-31 18:03赵海方何昌生
中国医药科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偏头痛头痛发作

赵海方 何昌生

[摘要]目的观察自拟羌活止痛汤配合针刺治疗偏头痛风寒湿邪痹阻脑络型的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分为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对照组应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10mg,每晚睡前服1次;治疗组应用自拟羌活止痛汤配合针刺治疗。均连用两周,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共治愈64例,有效12例,无效4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5%,共治愈56例,有效10例,无效14例,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自拟羌活止痛汤配合针刺治疗偏头痛风寒湿邪痹阻脑络型疗效满意。

[关键词]自拟羌活止痛汤;针刺;风寒湿邪痹阻脑络型偏头痛;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27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7)03-70-04

偏头痛是一组呈反复发作性的头痛疾病,多为一侧或双侧颞部搏动性头痛,发作前可伴视觉、感觉先兆,发作时多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是临床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疼痛程度、头痛持续时间可能有所加重,对患者日常的工作、生活都造成较大影响。近年来,本研究采用针刺穴位配合自拟羌活止痛汤治疗偏头痛风寒湿邪痹阻脑络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诜取2015年9月1日~2016年9月1日我院门诊内科收治的患者160例,本研究纳入标准:(1)有一年以上偏头痛史;(2)年龄18~65岁;(3)符合先兆性偏头痛或无先兆性偏头痛的临床表现;(4)诊断标准近3个月,每月发作次数≥2次;(5)符合偏头疼诊断标准,在密云区医院等医院明确诊断为偏头痛;(6)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符合下述任何一条的患者:(1)年龄超出18~65岁范围内,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妇女;(2)除无先兆性偏头痛、先兆性偏头痛两型以外的偏头痛患者;(3)正在接受其他类似临床研究治疗者;(4)1个月内服用或正在服用止痛药者;(5)与本观察有关的其他的需排除的因素,如:a排除全身性疾病引发的头痛,如急性感染性疾病、血液病、内分泌代谢病等;b排除无关疾病近期的头痛,如青光眼、鼻窦炎等;c排除颅内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头痛,如颅内感染、脑瘤、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本研究退出标准:纳入后发现不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将予以剔除,治疗过程出现严重过敏反应或其他严重不良反应者,以及因其他原因不能继续进行本观察者。

经伦理委员会通过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80例,对照组80例。按照视觉模式疼痛强度分级评分法(VAS)对所有患者进行头痛程度分级:(1)I级为轻度疼痛,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共76例;(2)Ⅱ级为中度疼痛,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共60例;(3)Ⅲ级為重度疼痛,需要卧床休息,共24例。两组入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及治疗前头痛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诊断标准

1.2.1偏头痛诊断标准按照2004年国际头痛协会(IHS)制定的标准,并排除其他原因所引起的头痛。

1.2.2中医诊断标准及辩证分型标准参照王永炎主编《中医内科学》(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头痛风寒证和风湿证,拟定为“风寒湿邪痹阻脑络型”:头痛部位:多为一侧,或左侧或右侧,或在巅顶,或太阳穴两侧;头痛性质多为胀痛、隐痛以及刺痛等,每次发作数分钟,或者可持续更长时间,呈反复发作性等特点,风寒证表现或其痛如破,痛连项背,恶风畏寒,口不渴,苔薄白,脉多浮紧。风湿证表现可伴随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肢体困重,体倦乏力,舌淡红,苔白或厚腻,脉滑濡等。

1.3方法

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10mg(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H10960003,10mg/粒),每晚睡前服1粒。治疗组予自拟羌活止痛汤:羌活10g,蔓荆子10g,藁本10g,川芎10g,细辛3g,白芷10g,甘草6g,茯苓15g,半夏10g,白术10g,天麻10g。针刺:额中穴,在印堂和神庭的中点。采用1.5寸针,刺向印堂。进针3/4寸,提插20s,患者平卧留针20min。加减法:以头巅顶连及目痛,则为厥阴头痛,可用藁本。如头之两侧连及耳痛,则为少阳头痛,可用柴胡、黄芩。若以前额及眉棱骨痛为主,则为阳明头痛,加葛根。兼风寒者加麻黄;若头后部痛连及颈项部,则属太阳头痛,可重用羌活、蔓荆子和川芎。兼肝阳上亢者加钩藤;兼痰浊上扰者重加半夏、天麻用量。兼瘀阻脑络者合通窍活血汤;对于头痛剧烈者,加全蝎、僵蚕;疼痛时间较长者,加白附子。

1.4观察指标

(1)观察指标: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头痛发作次数、发作强度、发作持续时间以及发作时伴随症状。(2)安全性指标:观察患者服药后新出现的症状和体征(如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等)。血、尿、便常规检查,肝肾功能均与治疗前各检查1次,治疗后复查1次。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l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驴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6疗效评定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疗效标准。有效:头痛度减少1级。头痛持续时间缩短1/3以上,临床症状评分减少为30%~50%;显效:头痛强度减少2级以上,头痛持续时间缩短2/3以上,及伴有症状基本消失,及伴有症状消失,临床症状评分减少60%~89%。临床痊愈:头痛及伴有症状消失,临床症状评分减少≥90%。无效:未达到有效指标。有效率=(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7不良反应

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有2例出现轻度的头晕、乏力、口干等症状,对照组有2例出现轻度的头晕、乏力、困倦、嗜睡等症状,不影响患者生活工作,故疗程中均未停药。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比较

治疗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2,P<0.05)。见表2。

2.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0,P<0.05)。见表3。

2.3两组患者头痛发作次数及头痛持续时间比较

两组治疗前头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两周后及随访两周后头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偏头痛是一类具有周期性发作、家族发病倾向的疾病,表现为发作性偏侧搏动性头痛,伴恶心、呕吐及羞明等症状,经一段间歇期后可再次发病,在安静情况下、黑暗环境内或睡眠后头痛多可缓解。在头痛发生前或发作时可伴有神经和精神功能障碍表现。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方式的改变,日常生活中,汗出当风,或气候潮湿、涉水淋雨、久居湿地等,风寒湿邪乘虚而入,从而引起的偏头痛患者逐渐增多。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血管、三叉神经等学说有关,并且与一氧化氮、5羟色胺、镁离子、血管内皮素等有关。目前主要存在四种学说,即血管学说,即认为偏头痛是原发性血管性疾病,由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引起;偏头痛神经学说认为是原发性神经功能的紊乱性疾病,其先兆由皮质扩展性抑制引起:偏头痛三叉神经血管学说认为是由于内源性痛觉调节系统的功能缺陷和三叉神经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加之过多的内外刺激引起;视网膜一丘脑一皮质机制,还认为偏头痛是一种与感觉模式失调有关的疾病。药物治疗:发作期常选用非甾体类抗炎药、阿片类药物、麦角制剂及曲普坦类药物等以快速缓解症状;预防性治疗有B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钙离子拮抗剂(氟桂利嗪)等;缓解期最常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氟桂利嗪胶囊为钙拮抗剂,能够扩张脑血管,抑制血管收缩,保护大脑组织,保护血管内皮组织细胞,可增加红细胞的变形能力。目前,偏头痛发作期治疗与预防的常用药物,多因服药周期长、停药后易复发、疗效欠佳,2006年中国偏头痛诊断与防治专家共识组建议使用中药制剂。近年来很多学者临床研究发现中医中药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显著。近现代医家多从刚阳上亢、血瘀等论治,而从风寒湿论治者甚少,故笔者从此进行研究。

头痛首见于《素问·风论篇》有“脑风”“首风”之名,属于中医学“头痛”、“头风”等范畴。《普济方·头痛附论》记载:“若人气血俱虚,风邪伤于阳经,人于脑中,则令人头痛也。又有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者名厥头痛。”多因起居不慎,坐卧当风,或气候潮湿、涉水淋雨、久居湿地,感受外邪,风湿之邪上犯于头,清阳之气受阻,气血不畅,阻遏脑络而发为头痛。中外邪以风邪为主一风为阳邪,“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巅高之上,唯风可到”。且“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常挟寒、湿邪上袭。寒为阴邪易于伤阳,清阳受阻,寒凝血滞,络脉绌急而痛;挟湿,湿为阴邪,具有伤阳,易阻气机、重浊、黏滞、趋下等特性。湿性粘滞,湿蒙清阳,头为“清阳之府”,清阳不布,气血不畅而疼痛。在病程上时间长,且缠绵难愈。正如唐代《外台秘要》中所说:脾虚生湿,痰湿上蒙所致之头痛。故风寒湿邪,痹阻脑絡是头痛的基本病因病机,临床最为常见。正如《医碥·头痛》所说:“六淫外邪,惟风寒湿三者最能郁遏阳气。”

辨证论治:偏头痛的治疗“须分内外虚实”,外感所致多实,治疗当以祛邪活络为主,分别采用祛风散寒、化湿通络等法,外感以风为主,故强调祛风药的使用。《经》曰:风能胜湿。如物之湿,风吹则干。羌、独、防、藁、芎、蔓皆风药也,湿气在表,六者辛温升散,又皆解表之药,使湿从汗出,则诸邪散矣。选方喜用自拟羌活止痛汤。方中君药羌活,性辛温味苦,辛散祛风,味苦燥湿,性温能散寒,故可祛风除湿、通利关节。且羌活善祛身体上部风湿,散一身上部之风湿,通利关节而能止痹痛。臣药藁本,入太阳经,上行巅项,善于祛风胜湿止头痛。佐以川芎性温上行头目,活血又行气,祛风止痛,头痛不离川芎是也;蔓荆子能够祛风止痛。天麻,润而不燥,主人肝经,长于平肝息风,凡肝风内动、头目眩晕之症,不论虚实,均为要药。细辛,根细而味极辛,故名之日细辛。元素曰:“细辛气温,味大辛,气浓于昧,阳也,升也,入足厥阴、少阴血分,为手少阴引经之药。香味俱细,故人少阴,与独活相类。以独活为使,治少阴头痛如神。亦止诸阳头痛,诸风通用之”。白芷,性味:性温,味辛,气芳香,微苦。功能主治:祛风湿,活血排脓,生肌止痛。李杲曰:“白芷疗风通用,其气芳香,能通九窍,表汗不可缺也”。刘完素曰:“治正阳明头痛,热厥头痛,加而用之”。茯苓、半夏取二陈之意在化痰健脾升清。白术,苦、甘,温。归脾、胃经。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之功。使以甘草以缓诸药辛散之性,并调和诸药。纵观全方以辛苦温散之品组方,共奏祛风散寒、通络化湿之效,配合针刺额中穴,为经验穴,能宁神醒脑开窍,祛风止痛,善治头痛。使客于头部之风寒湿随缓取微汗通阳而解。

综上所述,自拟羌活止痛汤配合针刺治疗风寒湿邪痹阻脑络型偏头痛疗效较为显著,能够降低头痛持续时间,减少发作次数,缓解头痛程度等,尤其在临床中,简便易廉,患者更容易接受,很适合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猜你喜欢
偏头痛头痛发作
警惕隐藏在自言自语后的癫痫
太胖太瘦都易患偏头痛
注意!头痛可能预示着甲状腺问题
偏头痛吃紫菜干
会变身的烦恼
神回复
卒中后痫性发作63例临床分析
动漫美文
阅读理解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