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构建绿色优美的特色城乡体系探讨

2017-05-31 13:03唐启发
中国绿色画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黔东南州构建

唐启发

摘要:本文在分析黔东南州发展的有利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发展生态城市、打造特色城镇、建设美丽乡村等途径,构建黔东南绿色优美的特色城乡体系。

关键词:黔东南州 构建 特色城乡体系

1 黔东南州的发展的有利条件

1.1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重要生态区位优势。黔东南州位于珠江、长江两江流域上游,分布有都柳江、清水江、舞阳河两江一河。全州林地面积3305万亩,占3.03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72.6%,森林蓄积量1.1亿m?,占全省森林蓄积量的三分之一。森林覆盖率62.7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2个百分点。据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专家评估,全州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达1011.58亿元/年。境内空气质量良好,单位空气负氧离子含量1800-2400之间,是大西南的“天然氧吧”和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中的生态绿洲,是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安全重要屏障。

1.2 璀璨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和坚实的群众基础。黔东南州少数民族众多,世居有苗族、侗族等3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364万人,占全州人口的80.6%,是全国30个自治州中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州之一。黔东南被誉为“森林之州”、“歌舞之州”、“神奇之州”、“百节之乡”和“原生态民族文化博物馆”,是一个用服饰书写历史的地方,一个用心灵歌唱的地方,一个用山水舞蹈的地方。

1.3 国家政策支持。国发2号文件赋予黔东南强大的政策支持:明确支持在黔东南等民族自治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生态补偿示范区等,国家发改委将黔东南列为“全国生态补偿示范区”,支持黔东南率先探索民族自治地区行政体制改革,文化部将黔东南列为“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将雷山、剑河两县列入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国家林业局从1985年起,对口帮扶黔东南,在生态保护、生态建设领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

1.4 生态文明建设已见成效并形成普遍共识。生态创建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启动实施了《黔东南州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全面开展了生态县(市)建设,完成了榕江、黎平、从江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雷山、剑河被国家发改委列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凯里争创“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取得积极进展。通过一系列生态创建和环境整治活动,生态文明理念在全州上下形成普遍共识。

2、如何构建黔东南绿色优美的特色城乡体系

2 .1发展生态城市

2.1.1 提高城区绿化率。加快城市绿色生态系统建设,增加城区公共绿地,建立完善环城林带,扩大城市绿色空间,体现人文与自然的和谐,使建成区绿化率达到40%,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主要措施是加快建设朗西森林公园、罗汉山森林公园、清水江水上公园、巴拉河休闲旅游公园等18个公园。

2.1.2 增强城市承载力。加快做大做强凯里中心城市,着力提高城市建设规模,提升城市品味,优化中心城区空间布局,强化中心城区外延扩展,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把凯里市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旅游接待能力和苗侗文化特色鲜明的生态型现代化城市。

2.1.3 加快凯麻一体化。坚持“凯里带动、麻江提升、同城发展、协调推进”的原则,按照凯里——麻江大城市发展要求,着眼长远考虑,推进凯里——麻江同城化建设的城市功能布局,规划建设城市新的行政中心区、商业中心区、文体中心区、教育中心区、产业中心区、物流中心区、休闲中心区、居住中心区等功能布局,使凯里——麻江新区成为黔中经济区最宜居、宜游、宜业的重要增长极。

2.1.4 住宅小区生态化。推广使用节能环保、可循环利用的绿色建材、构配件和装饰材料,淘汰高能耗、有污染的建材;制定出台加强室内装饰装修管理规定,强化对住宅室内环境质量专项治理,着力打造环保建筑体系。建设水循环利用、垃圾分类处理、立体绿化、安全防卫和智能化信息服务管理系统的生态住宅小区;适应性改造旧住宅小区,使之逐步达到生态住宅小区标准。加强社区服务中心、健身、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社区绿化、美化、净化、静化工作。组织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化、体育、科普等活动,普及生态文化。

2.2 打造特色城镇

2.2.1 提高城镇辐射带动能力。坚持“规划引领、特色发展、产业支撑、民生优先”的原则,按照“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宜业宜居”的要求,加快推进特色城镇建设,增强城镇连接城鄉、集聚产业、承载人口、辐射带动能力,努力培育县域经济发展的平台、城市和农村连接的纽带、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载体,成为推动城镇化的引擎,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社会管理的示范点,促进小城镇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2.2.2 建设一批城镇建筑精品。着力打造城镇的核心街区、重要建筑群、重点建筑物,建成一批小城镇建筑精品。保护好古建筑、老街巷、特色民居等人文景观,挖掘和弘扬当地民居建筑风格,体现原生态民族文化和当地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特别是在以苗侗民族为主的城镇,坚持体现苗侗文化特色,广泛运用具有苗侗文化元素的牛头翘角、燕身凤尾、宝顶尖塔、重檐青瓦、窗花门眉、吊柱干栏等形制、符号及色彩,赋予全州城镇鲜明的原生态民族文化个性。突出“山地生态”特色,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布局建筑群体,最大限度地集约化利用山地的可建设用地、现状绿化及自然景观潜力。

2.2.3 加快城镇重大项目建设。紧紧围绕加快城镇扩容、提高城镇承载能力、完善城镇功能、突出城镇特色,解决民生、环保、增加城镇就业等方面,加快编制、申报、建设一批小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社会保障、民生工程等项目。

2.2.4 发展城镇特色优势产业。坚持综合考虑特色城镇的自然资源禀赋、交通区位条件、产业发展基础等因素,立足优势条件,确立各具特色优势的产业发展思路,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延长产业链,构建绿色城镇经济体系,为城镇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2.3 建设美丽乡村

以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按照“自然环境生态美、村容寨貌特色美、产业发展生活美、乡风文明和谐美”的目标要求,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着力改善农村生态人居体系、环境体系、经济体系和文化体系,形成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农村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努力建设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2.3.1 实现“自然环境生态美”。 注重村寨周边绿化美化。对村寨周边的荒芜低效经济林、疏林地、荒山荒地、火烧和病虫害迹地、开垦地、裸露山体等进行改造。通过造林绿化,逐步形成多林种、多树种、多色彩、多层次林相映衬的村寨风景林。森林覆盖率达到65%以上;庭院、主干道、河岸等绿化美化实现全覆盖,村寨绿化率达50%以上。

2.3.2 实现“村容寨貌特色美”。 有效管控新建房屋,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古村落、古民宅,引导和规范拆建、新建、改建、扩建房屋等行为。大力实施改路、改厕、改圈、改水、改电、改灶等“五改”工程。继续开展整脏治乱,整治村容寨貌,对示范村寨的建筑物要定结构、定风格、定外观颜色,使村寨房屋风貌统一、色调一致、整体协调,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韵”。新村配套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便民服务中心、农民培训中心、文体健身、集贸商贸、商业网点等公共服务设施。

2.3.3 实现“产业发展生活美”。 立足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大力发展精品水果(蓝莓)、中药材、茶叶、香猪、蔬菜、现代烟草等特色产业,力争使每个村寨都有1—2个主导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打造“农家乐”、观光农业、原生态旅游等乡村旅游产品,增加农村服务业收入。

2.3.4 实现“乡风文明和谐美”。 实施“八有”工程,进一步加强村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使每个村寨有文化广场、有体育运动场所和健身器材、有医疗卫生室、有幼儿园、科普图书室、有村“两委”活动阵地、有信息平台和村务公开栏、有停车场。实施文明新风培育工程,开展“文明村寨”、“星级文明户”、“和谐村寨”、“信用村寨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

猜你喜欢
黔东南州构建
捕鱼节上捉鱼忙
补妆
黔东南州减免税额首破10亿大关
动车组检修基地与动车检修分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黔东南:2016年计划搬迁1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