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技巧在运算律教学中的应用

2017-05-31 09:08杨勇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7年5期

杨勇

[摘 要]有效的追问能引发学生审视自己的思维过程,启发他们主动质疑,帮助他们实现思维能力的突破。在运算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启发式、质疑式、拓展式等追问方式,引发学生思考,彰显追问的智慧和活力。

[关键词]小学數学;追问;运算律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4-0055-01

“追问”是学生回答基本的问题以后,教师进行的“二度提问”,是对上一个问题的延伸和拓展。追问的目的是通过穷追不舍的方式,帮助学生彻底理解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使其思维得以升华,能力得到发展。这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技巧,是师生课堂对话的重要方式。

一、运用启发式追问,追出“思路”

数学探究要的不仅是结果,更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学习新知时,由于知识基础和能力的限制,学生容易出现思维障碍,此时教师应关注学生思维出现暂时性“短路”的原因,进行启发式的追问,使学生的思路清晰化、明朗化。

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先出示例题:学校四年级有6个班,五年级有4个班,每个班要领跳绳24根,一共要领多少根跳绳?学生列式:⑴24×6+24×4;⑵24×(6+4)。通过计算,学生发现这两道算式的结果是一样的。

师(追问):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连接?

生(齐):等号。

师(追问):用字母可以怎样表示?

生(齐):(a+b)×c= a×c+b×c。

生1:(a-b)×c=a×c-b×c成立吗?

师(追问):你觉得刚才的问题怎样改就可以进行减法运算?

生1:四年级比五年级多领了多少根跳绳?可以列式为24×6-24×4=48(根)。

生2:先求四年级比五年级多了几个班,再求多的根数,可以列式为(6-4)×24=48(根)。

生3:将生1和生2的算式换成字母,就是(a-b)×c=a×c-b×c。

教师在学生思维遇到阻碍时,运用启发式追问,打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水到渠成。

二、运用质疑式追问,追出“真伪”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生活经验、学习经验和惯性思维的影响,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往往容易出现偏差。教师要分析错因,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促使学生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严密性。

在教学乘法分配律后,教师给出题目:120÷8+120÷2。学生得出不同的结果。生1:120÷8+120÷2=120÷(8+2)=12;生2:120÷8+120÷2=15+60=78。

师(追问生1):为什么你这么算?

生1:因为120×8+120×2=120×(8+2),所以120÷8+120÷2=120÷(8+2)。不知道为什么计算结果和生2的不一样。

师:生1很爱思考。大家觉得什么情况下除法也可以用这样的简便计算?

生3:除数相同的时候可以用,被除数相同时不可以用。

师:为什么乘法可以,除法不行呢?

生3:因为乘法有交换律,除法没有分配律。

学生的想法出现偏差时,教师没有直接指出,而是通过追问让学生发现错误、辨析错误,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本质的理解,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反思中得到提升。

三、运用拓展式追问,追出“深度”

学习是学生主动完成建构的过程,但学生对新知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浅层次的重组和改造上,缺乏深度。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深层次的追问,引领学生探索,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乘法结合律后,教师给出题目:14×35。

生1:可以把14分成2×7,35分成5×7,14×35就等于2×7×5×7,等于10×49,得到490。

师(追问):大家觉得这样算可以吗?

生2:可以。我用竖式计算进行验证,发现结果和生1的一样。

师(追问):把两个数相乘,拆成四个数相乘,过程烦琐了一些,有没有比这个方法更简洁的呢?

生3:把14拆成2×7,再算2×35得70,最后算70×7等于490。

生4:把14拆成10+4,再算10×35得350,然后算4×35得140,最后算350+140等于490。

教师紧紧抓住学生的生成,通过拓展式追问,启发学生再思考,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总之,追问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学生思维的导火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问导思,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发散性、深刻性,真正做到抛“砖”引“玉”,优化课堂教学。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