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探讨近现代意义上单独招生考试的源起与发展的基础上,发现江西省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存在限制性与公平性、科学性与自主性、竞争度与公信度、成本与效率、优质生源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急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考试的宏观指导;设立监督机构,确保招生过程的公平公正;完善考试内容与方法,选拔优秀人才;拓宽生源渠道,突出高职特色;节约考试成本,加大宣传力度。
关键词 江西省;高职院校;单独招生;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33-0037-04
一、近现代意义上单独招生考试的发展历程
单独招生作为高校的一种机能,是历史和外部因素影响下的产物,一直伴随着中国高校的成长与发展而存在。
(一)晚清时期单独招生考试的特色
鸦片战争之后,国家内忧外患、民不聊生,一部分有识之士主张办“洋务”,兴“西学”,试图拯救与维护腐朽没落的清王朝统治。在洋务派“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之下,近现代意义上的高职院校诞生了。这时的高职院校称为新式学堂。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共创办30余所新式学堂,大致上可分为三类:一是外国语方言学堂,以京师同文馆(1862年)为代表,培养外交翻译人才;二是技术实业学堂,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有上海江南制造局机器学堂(1865年)、福建船政學堂(1866年)等;三是军事武备学堂,如天津水师学堂、天津武备学堂、广东黄埔鱼雷学堂、广东水陆师学堂等。由于各学堂的招生规模较小,办学迥然不同,时局又急需人才,由此,各新式学堂为扩大人才选拔范围,打破门第出身,采取单独招生的办法。但此时的单独招生须经过严格的入学考试,被录取的学生还需进行严格甄别,优胜劣汰[1]。
(二)民国时期单独招生考试的发展演变
民国初年,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体系刚刚形成,各高校的层次、性质和规模存在很大差异,无法使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招考;而且当时中等学校的毕业生数量不足,高校只有通过多种途径才能招收到足够的学生;此外,当时国内军阀割据,社会动荡不定,高校数量不多,由学校单独招考也简便易行。在此情形之下,当时的高校享有较大的招生自主权,教育部仅制定有关的招生原则以进行协调。这种单独招考方式,在当时的社会可以更好地满足各高校培养人才的实际需要,既是清末引进西方教育制度与模式的自然延续,也是这一特定时期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单独招考在带给各高校较大的自主活动空间的同时,也给高校的学科结构与地理布局带来了负面影响。一是导致文理科比例失调。文科因所需办学经费少,且更容易进入仕途,招生规模一直居高不下。由此导致文理科学生比例严重失衡,文科人才过剩,而实科人才缺乏。二是造成严重的地域不均衡现象。单独招考因以同一标准招收不同地区的学生,这一举措使得经济文化发达省份的升学率远高于经济文化落后的省份,从而使得发达省份与落后省份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加剧了落后省份入学机会的不公平。针对单独招考所带来的诸多隐患以及根据这一时期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从20世纪30年代初,南京国民政府开始进行高校计划与统一招生考试的尝试[2]。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因战事严峻、交通困难及政府人力财力的紧张,高校统一招考被迫中止。1946年,教育部公布了4种专科以上学校的招生方式:联合招生、单独招生、委托招生和成绩审查。
(三)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90年代单独招生考试的探索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初,鉴于当时的国情以及受到当时社会条件的制约,国家在考虑到高等教育的连续性与平稳性的情况下,制定了对公立大学采取“维持现状、立即开学、逐步改革”的方针。除少数学校实行联合招生外,大部分高校还是沿用之前的招生办法,自行决定招生计划、招生条件和录取办法。1950年,为了解决当时教育工作的混乱状态和新生报到率低等问题,加强了高校招生考试的联合性和统一性。而从1957年开始,为了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积极性,照顾考生志愿,又从全国统一招生过渡到学校单独招生或联合招生。从1958年到1976年“文革”结束这段时间是招生考试制度倒退发展的十多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高等学校取消考试,采取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招生考试制度,这项制度持续到1977年全国统一高考恢复。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市高教局推动了高校自主招生制度改革,以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多样化选拔新生。但当时的试点学校多为上海市属高校,影响范围较小,招生范围也基本限于上海地区[3]。以整体而言,那时的教育体制改革缺乏实质性的进展。
(四)21世纪单独招生考试的新尝试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提高高校办学和招生自主权的呼声变得越来越强烈,教育部也陆续出台各类文件,从多方面规定并保障高校的办学自主权,高校自主招生改革试点由此在全国更好地推行开来。具体到高职院校,自高校大扩招以来,随着生源竞争的愈发激烈,高校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与发展危机,高职院校更是首当其冲。2012年,部分高职院校的录取线一降再降,仍出现数次投档无一人报考的尴尬局面[4]。高职院校生源数量的相对减少、高职院校对生源质量的特殊要求以及传统高考取才模式的弊端都要求改革传统的全国统一高考升学模式,在这一背景之下,高职教育单独招生政策应运而生。
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演化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诸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各个时期高职院校单独招生既有它的积极作用和历史适应性,也有它的历史局限性,而这些都对我们当前的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有一定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
二、江西省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的现状与问题
江西省于2010年开始试行单招试点工作,到2015年已有53所高职院校参与其间,这其中包括6所民办本科院校。改革后的高职院校招生考试制度更加符合高职教育的现实要求,然而其存在的问题仍不同程度影响着高职教育的发展。
(一)单招限制性与公平性的矛盾
江西省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通常在每年的三月份进行。所有参加单独招生考试试点的高职院校在同一天举行考试,这就意味着参加考试的学生只能报考一所学校的一个专业,而且被单独招生考试录取的考生不能够再参加当年的统一高考。此模式极大地限制了考生的报考范围,考生可选择的机会极小,甚至不如普通高考多。自江西省2013 年开始实施普通高考分类考试以来,普通本科的投档录取由语文、数学、外语、综合科目的总成绩决定,而高职高专的投档录取由语文、数学、外语、技术科目的总成绩或仅按语文、数学、外语三科的总成绩进行录取。这也就意味着参加高考就有可能考取本科院校,即便不能考取本科院校,也依然有机会进入高职院校。这些政策规定使得很多学生选择放弃参加单独招生考试,这样便使得考试公平成了一个口号,人为使高职院校“低人一等”。
(二)单招科学性与自主性的矛盾
江西省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统一采取“文化考试+综合技能测试”的考核方式,各学校自主命题、自行组织考试、自行评价与录取[5]。“文化考试”以书面试卷的形式进行考核,通常为语文和数学两个科目。大部分试点高职院校的综合技能测试也主要以书面试卷的形式进行考核,一是为了节省成本,二是程序操作简单。从整个招考过程来看,大部分学校更着重于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测试,而最终录取则是按考试成绩从高到低依次录取。面试环节仅限于一些特殊专业。这就使得各高职院校选拔人才的方案与手段雷同,个性化选拔手段难以显现,特色难以形成,这也有违于当初进行单独招生考试试点以选拔出符合高职院校的具有鲜明的专业志向和职业发展潜力的人才的初衷,让个性化又回归到原有的标准化招生模式。
(三)单招竞争度与公信度的矛盾
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各院校间的竞争趋势也日趋激烈,竞争压力不断增加。各高职院校为了出奇制胜,纷纷采用各种对外宣传手段进行宣传,以有效提升其知名度和影响力。这些宣传方式不仅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还造成了各院校招生的恶性循环。江西省的高职院校不约而同在招生宣传中与高中班主任达成协议,班主任做通一个学生的工作,招生教师便支付给班主任一定佣金,这在无形中增加了招生的成本。同时,拥有单独招生权却又先天具有行业弱势的院校,受生源压力的影响,往往在单独招生的信息发布、网上报名、考证发放、考试命题、考试组织、成绩统计、划线、录取、公布、寄发录取通知等多个环节都存在各种不足,选拔过程中一味地放宽条件,命题过于“灵活”、简单,给考生形成随意性较大、不如高考“正规”的印象,客观上降低了高职单独招生的公信度和应有的严肃性,也导致高职院校单独招生的质量受到社会的质疑。
(四)单招成本与效率的矛盾
江西省高职单独招生考试实行网上报名,网报不需报考费,很多学生选择报名,却放弃考试。根据对江西省10所高职院校的调查发现,网报人数比实际参考人数多出20%左右。网报人数与实际参考人数的差距给考务工作带来困难,并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五)优质生源需求与供给的矛盾
长期以来人们对高职院校的偏见,使得很多考生、家长和教师对高职单独招生存在一定误解,对相关政策不认可,或认为单独招生是为考不上大学的差生准备的绿色通道,考生报考不积极。尤其是优秀考生对提前报考高职院校兴趣不大,积极性不高,参加单独招生考试的大部分是成绩偏低的考生,有的甚至连高职院校的省控分数线也难以达到。这种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另外,经调查发现,通过单独招生考试选拔出的动手能力强,具备一定专业潜质的考生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职生源质量的低下,对单独招生造成负面的社会认识。
三、江西省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的对策与建议
我国高职院校的招生与发展受到阻碍与我国长期以来“重学轻術”的思想以及当前职业教育仍停留在较低层次的现状不无关系。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改革高职院校的招考方式,扭转传统的人才观以及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扶持力度。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考试的宏观指导
为保证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工作的有序有效进行,政府应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保障高职院校在招生过程中的自主权,同时也用法律手段来维护高职院校单独招生的规范性与严肃性,对各类徇私舞弊与违规行为予以严厉的惩罚,坚决杜绝各种不正之风。教育行政部门和考试管理机构则应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到高职院校、企业等各相关部门进行调研,广泛征集各方意见,并结合高职教育的特色及高职院校单独招生的特殊情况,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指导性纲要和高效透明的管理运行机制,从理论层面和操作层面给予高职院校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使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工作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二)设立监督机构,确保招生过程的公平公正
好的政策监督机制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防止单独招生过程中的违规操作现象,有必要建立一个监督机构,对进行单独招生试点的高职院校以及政策执行者的权力进行监督与约束,以保证单独招生环境的公平公正性和政策目标的顺利实现。比如: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及政策制定主体应进一步强化高职院校单独招生的监督机制,建立监督信息通道,对各试点高职院校单独招生的政策进行监督、指导和制约,并加强对命题、报名、考试和录取工作的监督和指导,以增强社会对高职院校单独招生的认可,同时帮助试点高职院校加强自我管理,规范自身行为[6]。各试点高职院校要加强对自身的监督和制约,制定详尽的录取选拔方案、建立严格的录取选拔机制,认真做好与考试相关的各个环节的工作[7];并将录取选拔方案和选拔机制向社会公开,以便接受社会的广泛监督,确保招生过程的严肃性、公平性、公正性和透明性。
(三)完善考试内容与方法,选拔优秀人才
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形式与内容的改革应突出高职教育的专业特点,要满足高职院校对技能型人才选拔的需要,对考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职业性向、创新素质等文化基础知识以外的素质和能力进行重点考查。在考题设计上,既要能考察到学生的通用素质,又要考虑到各个专业对所需人才的特殊要求,不拘一格选拔出适合高职院校各专业学习的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应变能力突出、职业倾向明显,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考生[8]。在考试形式上,高职院校可以考虑与企业、行业合作,邀请企业、行业的人力资源工作人员或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共同参与面试[9]。以多样的方式,选拔出适性的人才。
(四)拓寬生源渠道,突出高职特色
当前江西省的单独招生政策是在江西省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政策要求下进行的,然而其生源结构、考试形式等的改革并没有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色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此,为使试点高职院校在选才标准上更加突出个性化和区域化,在招生方式上更具针对性和灵活性,教育行政部门应进一步放权,允许一批办学水平较高、办学比较成熟的试点高职院校适当拓宽生源渠道。生源不仅仅局限于高中毕业生或“三校生”,甚至一些企业的在职人员和符合条件的社会人员也可纳入招生范围,以保证高职院校尽可能多途径录取到符合自身培养目标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五)节约考试成本,加大宣传力度
为节约单独招生的成本,减轻高职院校的负担,并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增强社会对单独招生的认可度,要多进行正面的宣传引导,积极主动宣传各自的特色和优势,正确阐释单独招生政策,加强和改善升学指导,以使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工作顺利实施。可以采取现代化的宣传办法,例如,结合当下年轻人的特点,利用QQ、微博、微信等多种宣传方式进行宣传,这样更容易吸引考生的注意力。同时,同一省份的各试点高职院校可以组成招考联盟,按照招生专业分类建立统一的笔试试题库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的专业类试题库。
参 考 文 献
[1]赖星华.高职院校招生考试的历史变迁、特征及功能[J].当代职业教育,2014(7):4-7.
[2]张亚群.从单独招考到统一招考——民国时期高校招生考试变革的启示[J].中国教师,2005(24):24-26.
[3]樊本富.中国高校自主招生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9.
[4]郑若玲,朱贺玲.探微与创新: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模式解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3(1):63-67.
[5]罗明丽.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改革的理性思考[J].教育与考试,2016(4):45-50.
[6]佛朝晖.高职单独招生政策执行情况的调查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11):81-85.
[7]陈顺立.试析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单独招生问题[J].职业教育研究,2011(7):138-139.
[8]黄斌.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改革的深度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2):114-116.
[9]汪梓根.江西省高职院校单独招生现状及对策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3.
On the Problems in Exclusive Recruit Examination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Jiangxi Province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Luo MingLi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discussing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exclusive recruit examina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many contradictions in the exclusive recruit examination with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Jiangxi Province: contradictions with limits and fairness, scientificity and autonomy, competition and credibility, cost and efficiency, demand and supply of high quality student sources. And som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hat are to perfect the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to strengthen the test macro guidance, set up a supervision organization to ensure fair admissions process, perfect exam content and methods to select talents, enlarge student sources and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ave test cost and increase the propaganda.
Key words Jiangxi Provinc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exclusive recruit examination;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Author Luo MingLi, lecturer of Jiangxi College of Appli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chang 33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