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洁
【摘要】思维导图用图解的形式和网状的结构,加上关键词和关键图像,储存、组织和优化信息。在语篇教学中,借助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自主理解文本,开发思维和想象,使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个性化的高效学习方式。
【关键词】思维导图 英语语篇教学
思维导图(mind map) 是David Hyerle博士在1998年开发的一种帮助学习的语言工具。 思维导图用图解的形式和网状的结构,加上关键词和关键图像,储存、组织和优化信息。图中每个关键词和关键图像都承担着特定的记忆功能,鼓励新的思维。学习者借助思维导图能形成合理有序的知识网络结构,有益于系统、分层地组织信息,能将学习内容转换成长期记忆,达到不易忘、易提取的效果。简言之,它简单却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
近些年,一线教师对语篇教学的研究更加深入,既有阅读前的知识铺垫和语言准备,也有阅读时的策略指导,更有丰富多彩的读后活动,不少老师按照此思路都能较顺利地完成语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也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然而语篇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通过阅读语篇获取信息并进行语言技能的训练,更强调的是学生通过整体理解和学习,能用所学的语言在一定语境中交流思想和传达信息。如今,语篇教学陷入统一的甚至模式化的教学方式,久而久之,学生必然会失去持久的阅读兴趣,并简单地以完成老师的练习为阅读的最终目的。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培养学习者通过自己对语篇的阅读和理解,从中获取信息,找寻适合自己的阅读和思维方法,让语篇学习更加有意义。思维导图便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挖掘和发展个体的独特性,更好地做到个性化学习。
一、思维导图:导出了结构,让学习看得见
布鲁纳曾说:“教学生任何科目,绝不是在学生心灵中灌输一些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和组织知识。”我们知道小学英语的语篇通常是围绕一个话题展开,课文中有人、物、活動以及词、句、段等诸多内容,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就接触各种语篇,对它们的结构也比较了解,但即便如此,面对一个新的语篇,教师还是会带着学生一起学习,生怕出现知识上的漏洞。在老师的层层设计和一个个问题中,语篇教学看似进展得顺利,然而,几年下来,我们的学生面对一篇篇语篇,失去了自主阅读和学习的机会,等着回答老师的问题,甚至失去了本该属于自己的组织知识的权利。
其实,老师不必急于参与其中,大可尝试放手让学生通过阅读, 绘制出他们心中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以简洁明了的图示呈现知识,学生借助思维导图这一支架,可以更有效地读懂语篇,更容易渗入文本,也能更完整地把握语篇内容,把零散的知识整体化、系统化。绘制前,每位学习者的知识经验不同,对语篇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但需要各自发现语篇的内容结构,并将它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加以整合甚至重新构建框架。这样的框架构建,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透明,也让教师更加了解每位学习者学习的不同角度和对语篇本身的理解程度。教师需要提醒学生在分析、整合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应用思维导图,要能够体现语篇思路的逻辑顺序和关键要点。如在执教译林版《牛津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1 The kings new clothes (Story time),学生的任务不是忙着回答老师的课堂提问,也不是阅读文本之后就不了了之,而是通过自主阅读,绘制出精彩纷呈的思维导图(见图1)。显然,图本身没有标准答案,但一篇文本却被诠释出完全不一样的版本,并且因每个孩子的理解而变得意义十足,绘制的过程不仅还原了学生真实的学习经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还能帮助学生了解语篇全局,构建内容框架,理清思路,把握细节与重难点,让学习内容一目了然。
二、思维导图:导出了思维,让思维有发展
学生在理解文本、绘制思维导图时,一定会思考:我要绘制什么?我该如何绘制?我怎么绘制才能更好地体现对语篇的理解?
笔者在教授译林版《牛津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 2 Healthy diet(Story time)时, 教材中并没有对Yang Ling与Mike的饮食习惯给出是否健康的定义,单纯地找文中的依据来证明是否健康饮食不太合理。两位孩子饮食健康与否需要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并分析。于是我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Whose diet is more healthy, Mikes or Yang Lings? 要求学生绘制具有分析过程的思维导图并试图说明。 最终,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用不同的思维导图将结果呈现出来,合理地分析并阐述了两人的饮食健康情况(见图2)。 这个完整的过程是思维形成的一个必备条件。
这样的一个思维导图,成功地完成了知识的迁移与技能的运用,提高了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发散性和创造性,使得阅读理解超越了文本本身。同时,在全班的分享中,学生们创造出不同的思维导图,通过伙伴间的相互学习,相互比较,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思考过程,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就其中的某些思维导图作为有效的资源合理运用,向学生呈现不同的理解与思考,这本身就是语篇教学中最值得关注的方面。教师要试着从单纯的文本解读深入到更加细致的思维培养,因为语言的学习离不开思维,并需借助思维来发展。
三、 思维导图:导出了策略,让学力有提升
思维导图除了记录学习者的个性学习过程外,还可以帮助学习者梳理所学知识,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网络,特别是在语篇教学的结尾,教师通常请学生复述文本内容,这个时候不少同学因为信息的多而杂,会抓不到重点,因此,思维导图就显得很有必要(见图3)。
思维导图将语篇的开头、过程、结尾,串联成一幅知识网络图,因为有了清晰的思维链条,学生的复述层次清晰,既能突破重点,降低难度,易于记忆,又训练了口语表达能力。长此以往,能让学生摆脱过多的依赖,适应新的学习方法,使用有效策略,享受学习过程,真正提升学习能力。
此外,思维导图也能较好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发挥,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则可以把它当作辅助自己学习的梯子,借助梯子,逐步向前跟进。教师通过观察每位学生的思维导图,也能够清楚认识他们的认知结构,了解其理解与掌握情况,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和教学方案。
尼采曾说过:“ 每个人都有一个独特的自我。” 一个独特的自我可以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创意,而创造出一幅自己的“思维导图”则更能体现这独特的自我。在语篇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不仅能将所学知识更好地融会贯通,发展兴趣,更重要的是使得课堂落脚点真正从教转变到学和用。这样的转变促进知识的意义构建和有意义的学习,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教,更有利于学生的学,并有助于学习品质的培养与形成。
思维导图一旦绘制出来,就成为有限的了,但我们的思维却无限。所以,我们不用去刻意寻找最完美的思维导图,因为只有最符合个体思维特征的思维导图。它不仅要有深度、宽度、效度,更应该有温度。鼓励学生大胆绘制,相信学生的思考和创新,引导学生多角度、多维度地看待问题,研究问题,不断有新发现,新收获。
【参考文献】
吉桂凤. 思维导图与小学英语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