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俭明
当前,世界各地、各华人社区开展的华文教学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这是极为可喜的事情。华文教学的蓬勃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加强全球华语研究。其中,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去认真对待与研究,那就是:作为在世界范围内开展的华文教学所教的华语应以什么为标准?
有人可能会不假思索地说:“这还用研究吗?当然以作为中国通用语的普通话为标准!”这话有道理,但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看,并不那么简单,因为以下事实不可忽视,那就是海外华语、港澳台国语跟我们境内的普通话存在着一定的实际差异。
众所周知,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语言,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海外华人长期跟所在国人民生活在一起,这就不能不受到所在国的语言、文化的影响;又由于以往因众所周知的原因,他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与中国境内同胞较少联系与接触,这样,他们所说的华语虽然跟中国普通话是一脉相承的,但不可避免地会跟普通话有所差异;同样道理,港澳台所说的国语跟普通话也有所差异。面对上述客观语言事实,我们就不能主观地硬性规定“世界各地开展的华文教学所教授的華语都必须严格以普通话为规范标准”;硬性规定了也实行不了。正由于这样,进入21世纪以来,不断有学者提出“大华语”这一概念:
以普通话为基础而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上可以有一定弹性、可以有一定宽容度的全球华人共同语。
按此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华文教学,一方面要提出以普通话为规范标准这样的要求,另一方面又不硬性要求境外华语非要不折不扣地完全按中国普通话的标准加以规范,可以有一个容忍度。
建立并确认“大华语”概念有很大好处。首先,有助于增强世界华人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华人社会。我们一方面还是强调汉语教学要以普通话为规范标准,同时承认作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在规范上可以有一定的弹性,承认境外华语的规范资格。因“大华语”概念的提出既坚持了我们的原则,又尊重了他人,这对建立全球范围和谐的华人社会无疑会起到无形的积极作用。其次,也将更有助于推进世界范围的汉语教学。在国际上广泛开展汉语教学,必然带来汉语教师不足的问题。从长远看,大量派出志愿者汉语教师这绝非上策。各国外语教学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汉语要走向世界重要的是要努力培养当地本土的汉语教师。只有当海外的基础汉语教学基本上都由当地汉语教师来教,汉语也才能真正逐步走向世界。当地汉语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当然一般难以达到普通话的规范标准,在发音上、用词上或语法上可能不完全合乎规范标准,但其教学效果一般会超过我们派出的汉语教师;而这些本土的汉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会不断提升普通话的水平,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使汉语教学不断推进与发展。
“大华语”的概念提出来了,也得到了学界一定程度的认同,但是,如何具体理解“弹性”,具体该如何掌握“宽容度”之“度”,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上具体该怎么操作,怎么落实,目前尚无研究。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全球华语研究必须落到“华文教学”这一实处,以有助于推进全球华文教学。上述问题无疑应作为首要研究课题列入“全球华语研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