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桂萍
摘 要: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教育,既是传统道德教育的提升,也是道德教育具体化的结果。文章通过生态文明的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自我内化的教育状况调查,分析目前大学生生态文明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创新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育人实践路径,推进社会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0-0169-02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ehavior education, is the traditional moral education to enhance the moral education, and is the result of the specific education.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social education, school education and self internalization, this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with curren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for the purpose of innovating the approach to college students' behavior cultivation and pushing forwar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nurturance education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决策,“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1]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上的新要求。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未来主体,更要从生态文明行为养成上成为社会发展的践行者。为此,课题组在全校范围内,针对不同学科的学生做了1200份的抽样调查,从中提取有效数据,分析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过程中,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个人行为等问题进行分析,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观念、行为养成等进行有效指导,把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落实好。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服务社会功能缺失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建设的主体,不仅要具备生态文明行为的保护意识,还要肩负对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责任与重担。然而作为高等教育的教育主体,目前无论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在生态文明养成教育内容、行为习惯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等都存在盲区。作者对在校大学生做抽样调查,在1121份有效问卷调查中,关于“生态文明学校教育状况”有42.9%的调查对象“学生在课堂教育过程中没有上过有关环境保护的课程教育”,有45.9%和23.2%的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偶尔或者没有提过关于环境保护的理论知识”,二者占比接近70%;“您是否關心生态环境保护”有66.6%的人都比较关心生存环境的发展。这些调查数据显示部分高校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设置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理念、教育目标存在严重缺失,出现教育主体的生态文明教育需求与教育客体教育理念的矛盾性,因此,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中,必然带来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协调发展,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必须要跟进社会发展步伐的需要,尤其高校的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体系、行为培养目标等要全方位渗透到学校育人的全过程。
(二)社会环境对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养成教育积极影响匮乏
大学生是社会成员结构组成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大学生的生态科学观念,促进生态教育思维,优化生态教育结果是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前提,教学过程要把生态文明教育常态化,纳入高校教育内容系统中,从而促进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科学理念。大学生受社会环境影响严重,对环境污染的实质问题缺乏认识,对社会经济、文化素养、生产关系之间的联系不能作出深层的分析及认识,只能出从表面现象中关注自然环境的破坏等问题。如“您目前最关注的生态问题”空气污染27.41%,水资源破坏22.84%,土地沙化20.4%,有近71%的人们关心生存环境的破坏;“生态环境被破坏,会用法律武器保护”,有18.55%、37.56%的人“完全不会”或者“不太会运用法律制度约束社会不良的破坏行为”,说明当下生态文明的社会教育影响力还非常匮乏,人们不能从内因查找解决问题的实质,一方面源于社会主体自身的文化修养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来源于社会体制机制的约束和道德、法律的保护的力量较薄弱。因此,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还要从社会大环境教育方面入手,让学生从思想、行为、手段、方法等全面系统的掌握保护青山绿水,不仅离不开学校理论教育,更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推动。
(三)大学生主体生态文明养成教育价值取向错位
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坚持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行为主体养成教育的各要素包括教育主体的价值观念、文化程度和主体行为习惯养成等因素,都是生态文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体现。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学生对生态文明养成的价值取向还需提升。如“在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你认为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有27.38%的人认为“加大对环境破坏的经济惩罚力度和法制建设”,而“加强宣传、教育形成人们生态文化行为自觉维护”占26.2%,大学生在思想文化根源上还没有意识到生态文明是一种文明形态,又是一个过程,人类文明的生成一时也没有脱离与自然生态所构成的关系,所以生态文明价值观念,体现在人类由自然转化为生成而就的人类成果的认识,尽而大学生缺乏对绿色化生态文明教育内涵的深刻理解。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培养目标
(一)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
生态文明观是人与自然界和社会的主观认识与科学评价的观点,是提高人们爱护自然、认识自然的社会意识形态。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生态道德意识,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把生态文化育人的思想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挖掘优秀的文化资源,创新生态文明教育载体,满足对大学生的生态教育需求,使大学生在理解掌握生态文明社会价值,自觉地善待自然,自主的保护环境。如利用地球日、世界水日、世界粮食日等,宣传环保、勤俭节约、绿色可持续生态意识等,这些都是崇尚生态文明社会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行为的意识培养需要。
(二)养成大学生绿色文明行为
大学生是社会高消费主要群体,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淡化及不文明行为仍然存在。因此,倡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道德观,勤俭节约、绿色低碳的消费观非常必要。组织大学生开展绿色生活行动,树立绿色出行、低碳环保的理念,影响带动社会群体养成休闲模式生活,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遵循适度消费,科学合理的环保生态观念,把个人自觉的消费观念内化为自愿的生态文明消费行为当中。
(三)提炼大学生生态文明精神
精神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特征,内蕴于人类对自然宇宙、对自身存在方式、对生命的结构特性的掌握,精神价值对人的活动方式具有指导性、规范性、有序性,“精神是人身上最高的质,最高的价值,最高的成就”。因此,在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教育过程中,要不断的凝练大学生态文明精神,内化教育主体生态文明行为,把中国传统的生态智慧与现代生态文明行为需要相统一,使大学生生态文明养成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的理论传播中,让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的感性教育中,自觉的内化生态文明自觉行为,使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价值目标,成为规范大学生的行为活动的指南,促进大学生精神生态体验与高度和谐的生态文明的价值观统一。
三、创新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路径
(一)把生态文明教育渗透于高校思想教育全过程
罗尔斯顿在分析“大自然所承载的价值”时说:“地球生态系统的主要价值在人类出现以前早已各就其位。大自然是一个客观的价值承载者,人类是在利用和花费自然所赋予的价值而已。”[3]故此,高校在大学教育过程中明确生态价值存在除自然本身的意义,还体现在对人的存在的经济作用,即人与自然、人与自然环境及自然价值的不可分离性,以及自然界的基于人类需要的价值体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要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自然价值与人类需要的密不可分的普遍性。引导大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生态环境的实际问题,在维护大自然的绿色生态发展中,培养生态文明绿色环保意识,从环保教育的知、情、意、行进行纵深培养,让大学生不仅学习生态环保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增强环境保护能力,提升綠色创新的环保意识,养成生态文明行为。
(二)文化自觉融入社团生态文明创新体系
大学的文化自觉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一种存在的信仰。大学社团平台正是基于一定专业基础知识、兴趣爱好、学术氛围而形成的学生自制的组织。学生社团作为活跃在校园里的一种学生群团性的学术组织形式,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大学生生态文明社团建立理念、培养目标、活动方向等都要体现生态环境的培养、氛围的营造,目标的设计生成等,逐步给定方向加以引导。让青年在兴趣爱好中养成生态文化自觉,把感性认识不断的内化个人环境信仰价值观念,培养大学生环境发展友好型,社会资源可持续的目标意识,把思想理论变为兴趣爱好,从而贯穿于大学生生态文明养成教育的自觉行为过程。
(三)倡导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机制体制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中央在十八大之后提出生态文明的顶层设计,既要发展经济、促进和谐,又要兼顾保障生态,维护法律。因此,大学生的生态文明养成教育不仅要从教育体制机制入手,还要结合生态文明教育的社会大环境的顶层建设入手,“树立红线管控思维,从资源、环境、生态上,树立共建共享、人人有责生态文明法律约束机制”。[3]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求温饱到求环保,国家对提倡绿色低碳生活的要求不只是经济问题,还是政治生活的大事。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理论、懂得理论,更要让学生树立法治观念,维护法律和道德的尊严,大学生要积极行动起来,从不随意丢弃垃圾,不随地吐痰做起,主动科学传播生态环保常识,树立环保理念,养成环境就是民生,蓝天就是幸福的自觉行为,让生态文明养成成为每个人的自觉习惯,完善生态文明教育的激励机制和体系导向。
总之,大学生生态文明养成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任务之一,也是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是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J].谈治国理政.
[2]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M].杨通进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4-5.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05-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