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

2017-05-30 08:46司玉娟潘欣欣王瑶张丽丽
高教学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教学团队独立学院实践能力

司玉娟 潘欣欣 王瑶 张丽丽

摘 要:目前独立院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专业设置、师资力量、实践教学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导致此类高校难以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现代信息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电子信息系在近十年的办学中不断探索电子信息类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和途径,取得了一定成效。文章着重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能力和教学团队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力求培养出有创新意识、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关键词: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践能力;教学团队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1-0066-03

Abstract: At present, independent colleges have problems in talents cultivation, specialty setting, faculty strength, practice teaching and so on, which lead to their difficulty in realizing the goal of talents cultivation. According to the demands of modern information society for professionals, Department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of Zhuhai College in Jilin University has explored methods and ways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and practical talents specialized i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and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in the recent ten years. This paper focuses on reform and explora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teaching content, practice ability, teaching team and other aspects, and strives to cultivate applied talents with a sense of innovation,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strong adaptability.

Key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 applied; talent cultivation; course system; practice ability; teaching faculty

独立学院作为一类按照新机制、新模式建立的本科院校,在我国还处于规范发展和质量品牌创建的初期阶段,填补了公立高校培养力不足,承担了全国高校近三分之一的人才培养重任,无论是学生人数和学校规模在我国高等教育中都占有一席之地, 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教育大众化做出了贡献[1,2]。

然而,目前全国300余所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1.培養定位不准确,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培养目标与普通本科院校的角色混同,仍沿用了精英教育的教育方式和评价方式来组织教学和管理;二是区域定位上与面向全国招生的普通高校的角色混同。2.专业设置同质化。一些独立学院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过多依赖其母体大学的“现成品”,课程设置往往未经严密论证,开设课程大多与母体大学相关院系的课程雷同,无法体现民办特色[3]。3.专任教师数量不足,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师资队伍整体质量不高等[4],难以为人才培养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师资保障。

当前独立学院确立了“质量是办学生命线, 社会需求是办学目标”的办学理念, 人才的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对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将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贯穿整个教育过程的始终,需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搭建人才成长平台[5]。

电子信息类专业是一个跨学科、宽口径、实用性强、内容庞杂、发展迅速的专业,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电子信息系通过对电子信息产业升级转型、电子信息行业需求及其在“珠三角”区域发展状况的调研,根据独立学院办学模式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展开了对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本文将结合多年建设经验和成果,就新建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路提出如下几点供探讨。

一、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培养模式,促进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不断改革与创新

(一)构建了多维立体、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1. 四个模块

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建立上,从掌握“基本知识能力、先进技术能力、综合运用能力、服务社会能力”的角度,建立了完整的课程体系。从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角度,找到彼此的结合点,基本知识能力、先进技术能力两类课程主要解决知识问题;综合运用、服务社会类课程主要解决素质问题,两大类课程共同促进能力提升。

(1)基本知识能力

主要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引领与开拓学生的思维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目的,使学生的“知识面较宽,基础较扎实”;在课程结构上形成“基础+专业”的体系架构,对于电子信息类各专业形成课程群,交叉融合、互相促进。

(2)先进技术能力

主要培养学生为适应当前和今后学习、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各种先进技术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在学生掌握和使用现代先进的新方法、新工具、新技術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应用和实践技能。

(3)综合运用能力

主要培养学生实践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的人文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将课内教学和课外教育相结合,把学生读书活动、课程设计、实验设计与社会实践、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学科竞赛活动、学生素质拓展等教育环节纳入专业培养方案。

(4)服务社会能力

主要以服务社会和学生为目的,在服务他人中成就自己,努力提高学生面向基层、服务基层的意识和本领。包括:就业指导、专业方向(部分)、专业提高课(部分)、毕业实习、生产劳动、军训、入学、毕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实践(含教师技能训练)等。

2. 三个结合

在教学中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基础、专业、实训和实习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教学内容与科研、工程和企业项目有机结合。

3. 两个兼顾

在该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兼顾:(1)同一门课程之间内容、方法和技术的綜合,如把一门课程内容整合成综合实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本技术和方法;(2)相关课程之间内容、技术和方法的科学综合,由多门课程相关内容整合成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本技术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CAD技术课程设计,结合了模拟电子技术、Pspice仿真技术和Protel制版技术等。

4. 一个平台

建立以课程设计、学科竞赛与电子设计协会、校外实习、产学研合作相结合的多层面、综合性创新平台,以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为纽带,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科学思维的培养。

(二)完善了项目驱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和潜能

1. 理论、实训教学一体化

通过电子系统综合设计-赛课结合、课程设计等环节,把教师的“讲”和学生的“练”、理论和实训教学融为一体,在专业及实验教师构成的导师组指导下,开展实用的电子产品的方案设计、方案实施和方案验证。

2. 团队合作、自主研发

给出多种设计制作题目供同学们选择,要求学生以创新的思维理念,团队合作的方式,自主设计和制作电路,实现各种特定的功能。同时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形成书面结题报告并进行答辩、作品展示。采取在组内、组间、导师组综合评分的方式,解决了学生的团队意识、沟通能力欠缺的问题。

3. 项目化教学贯穿始终

项目化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仅是指教学计划中所列课程的教学,而是贯穿学生在校的整个教学过程中。从入学的金工实习到3至7学期各类课程设计、电子系统综合设计(赛课结合)、各种科技竞赛、大学生电子设计协会、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及产、学、研科技项目,项目化教学贯穿始。

(三)建立了颇具规模的实验教学中心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1. 构建多层次、较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

围绕珠三角地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相关企业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以院级电子信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平台,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整合实践教学环节及具体教学内容,科学规划基础实验系列、专业实验系列和创新实验系列等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比重,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内容的比例,构建“五个层次”的实践训练体系,目标是培养综合运用电子信息理论与技术、具有集成创新意识和工程化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实践体系的建设中将校内专业能力培养、拓展训练和校外学科竞赛、实习基地、科研和企业项目相结合,把课外创新活动和学科竞赛活动纳入专业培养方案,开发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项目和竞赛类课程,整合和丰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实践和创新环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 加大实验室建设投入,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电子信息系下设实验教学中心,包括基础和专业实验室共24间,总面积达4000平方米,实验设备价值一千多万元。2012年5月被学院立项为院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加以重点建设。每年投入经费用于设备增补、软件更新,同时还专款下拨各年级、各专业的课程设计、专业综合设计以及院内、外各类学科竞赛等所需的设备、开发平台、耗材等各项经费,确保实践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3. 增加移动教学平台的实验学时

现代教学改革在缩短总学时的同时,要求拓宽基础,增加基础课学时,使得工科专业课程学时比以前减少许多,而工科专业课程具有学时紧、实践性强、更新快等的特点[6],为弥补课堂学时少的现状,开发了电子技术、单片机等课程的便携式移动实验/开发平台,方便学生随时进行“学-做-学”的自主学习。

4. 实行灵活科学的资源管理

学生可通过预约,使用实验室及其软硬件资源进行自学、竞赛、科技开发等学科相关的活动。同时专门划拨出两个实验室作为学生学术活动基地,为学生电子设计协会、电子设计大赛及各类学术交流活动提供场所。通过对外开放、与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等,加强自身“造血”功能,多渠道筹措经费。

(四)实施了多层面的考核标准

设置训练式考核、平时考核和阶段考核等考核方式,具体包括课后作业、课程大作业、学习报告、论文写作及答辩、实践性作业,实际操作、项目制作等等,并制订了与之配套的教学过程化管理实施条例。

二、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团队——完善团队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机制,不断提高教师理论、实践和科研水平

通过聘请本部合作办学教师、企业高级技术人才、返聘退休专家和教学名师,培养系内骨干教师,调动系内青年教师储备等,整合系内的教师资源,逐步打造出“学科型”、“双师型”、“复合型”、“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以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一)建立优秀人才选拔、培养和引进机制

根据学校优秀中青年人才选拔培养相關制度、考核标准和实施办法,对在课程建设、教书育人、教学竞赛、教学改革、科学研究等方面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重点培养,鼓励教师申报学院百人工程骨干教师项目、参加青年教师教学大赛,选派教师到国内外高校进修、出国做访问学者等手段,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在职称评定、岗位聘任、教学梯队遴选方面,向教学团队成员倾斜,培育优秀团队成员成为学术带头人、教学骨干和科研骨干,重点引进有国内外适合本专业经历的学术骨干。

(二)建立青年教师提升计划,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强调教学科研有机结合

根据学院及系内教师培养相关制度及措施,通过青年教师导师计划、新晋教师试讲制度、教师培训进修制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等,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以教学团队为主,以科研团队和竞赛团队的建设为辅,教师通过参与竞赛指导、教改项目、科研项目、产学研结合、教师进修等途径,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和科研水平,培养青年教师成长为教学科研雙强的综合型骨干教师。

(三)深化教学研究、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完善教学手段

鼓励教师参与各级各类教学教改项目,资助并鼓励教学团队教师积极申报参与省、市、院级及系内教改项目,在教学方法改革,精品课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实验实践课程项目、学生竞赛管理、产学研基地管理建设等方面积极开展研究与实践。

自2007年以来,覆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和测控技术及仪器五个专业3000余名学生,毕业生就业率98%,深受社会欢迎。据统计,电子信息系学生参加国家级、省市级、校级各级电子设计大赛综合比例达到30%以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共获得包括“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全国二等奖二项)、“博创杯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设计大赛” (获特等奖二项)在内的国家级奖项44项,其中获得4项特等奖,5项一等奖,包括“广东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在内的省级奖项93项,其中包括25项一等奖。共有50余名学生被美国南加州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北京大学软件学院、吉林大学、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国内外各类大学录取为硕士研究生。

2010年6月,课题“独立学院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获广东省民办教育协会二等奖;2014年1月,“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获第七届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二等奖:2014年5月,“多样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与实践”被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小组批准成为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研究项目。

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远的过程,高等学校担负着为社会培育人才的责任,而独立学院更是承载着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更应与时俱进,永不止步。

参考文献

[1]王海涛,刘孔庆.多样化质量观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9(5):34-35.

[2]叶远帆.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实践教学探索[J].教育探索,2010(3):99-100.

[3]邱亚洪.独立学院办学模式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2(5):79-81.

[4]徐其怀.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3,43:26-27.

[5]古天龙,景新幸,等.本科院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中國高教研究,2012(1):107-110.

[6]李红远,曾婧,琚宏昌.独立学院工科专业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10):181-182.

猜你喜欢
教学团队独立学院实践能力
土建类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研究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校企双师团队建设研究
生物工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学科特色及其发展研究
以微课教学促进独立学院国际经济学应用性教学转型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