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瑾明
摘 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高校纲要课教学改革提供良好机遇的同时,也在意识形态建设、大学生正确历史观的培养等方面带来了严峻挑战,提出了新的课题。我们要把握时代特征,从创新教学方法、营造互联网教育氛围、完善网络教育机制等方面入手,不断提升纲要课教学改革成效,努力开创纲要课教学工作新局面。
关键词:互联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0-0064-03
Abstract: The advent of the Internet era provides a good opportunity for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outline class,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brings severe challenges to the ideology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correct view of history, etc. and put forward new topics. We should gras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starting with 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creation of the Internet education atmosphere, and improvement of the network education mechanism,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reform, to create a new situation for teaching outline of history.
Keywords: Internet Era;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reform in education
隨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带来了诸多机遇,促进了其在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上的深度变革。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下简称纲要)作为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应如何把握机遇,变革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化解互联网对纲要课教学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成为当前纲要课程面临和解决的新课题。
一、互联网为纲要课教学提供的机遇
目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日益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产生重要影响,深刻影响和改变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也促进了各个行业的深刻变革和创新发展。在高校教育领域,互联网以其便利性、时效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创造了探索高校教育新模式的有利契机,同时也为高校纲要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机遇。
(一)拓宽了纲要课教学渠道
以往纲要课教学最主要的特征在于师生交流的不平等性,以及教育主体的平面性和单一性。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因师生对于教学信息把握情况的不对等,教师往往掌握着交流的主动权,学生在师生交流环节中处于被动地位,导致其交流的主动性不强。在教育主体方面,传统教学以教师为教学主体,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要模式,教学形式较为单调,再加上纲要课教材时间性的限制,使得其教学效果差强人意。而互联网的出现则有效拓宽了纲要课教学的新渠道,提供了新的教育方法和模式。互联网能够将分散的教育数据和信息集中在一起,呈现在教育主体和客体面前,教师需要走出课本、走出教室,主动融入到网络环境中,利用网络课堂、微信、微博等新渠道与学生进行在线交流,和学生共享教学信息,实现师生平等互动沟通,不断拓宽教学空间和教育覆盖面。互联网不但可以实现教学信息多跑路、教育对象少跑腿,而且使纲要课教学走向多元化和立体化,教学形态由传统的静态教学和课堂教学,走向全方位和全过程的动态教学,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效果。
(二)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纲要课教学效果的提升,不仅需要教师创新教学理念,也需要学生改革学习方法。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主要以理论课堂、图书馆、资料室为载体,利用教材和相关教学参考资料进行学习,获取知识渠道较为狭窄,学习方式较为单一,容易使学生感到学习单调乏味。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网络成为在校大学生重要的生活伴侣,日益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观念产生较大影响。互联网不但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而且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理念。学生可以有更多的途径来获取知识,而慕课、微课等新型网络教学形式的兴起,打破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伴随着微信等新媒体的普及,学生可以在线与教师进行交流,不但可以实现教师的因材施教,使纲要课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而且可以达到学生的因材施学,使学生对于纲要课的学习更加具有精准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满足感和获得感。
(三)顺应了纲要课教学改革潮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开设迄今已近十年,在这期间,许多纲要课教师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围绕着提升纲要课教学效果这一核心课题,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和改革,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互联网背景下,纲要课教学改革需要教师在前人改革的基础上创新教育思维,变革教学方式,顺应改革潮流,使教学过程“从以教育者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从教学生学向教学生自己学转变”[1],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而要实现这一目标,要求纲要课教师一方面需要掌握一定的互联网技术,能够熟练的运用相关技术制作慕课、微课等新型网络课堂,切实推动教学方法的变革;另一方面,则要求教师转变职能和角色,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并且能够成为学生正确人生道路的引路人,通过帮助学生答疑解惑,了解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问题,使纲要课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更加具有亲和力。对于学生而言,互联网成为其重要的生活和学习伴侣,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进行社交,如果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能够借助互联网平台,则有利于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提高学生学习乐趣,促进纲要课“教与学”的有机结合,真正实现其教学改革的期许。
二、互联网为纲要课教学带来的挑战
互联网犹如一把双刃剑,通过其便利性、开放性等特征,使纲要课教学改革迎来良好机遇的同时,也在意识形态建设、大学生科学历史观的培养等方面对纲要课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互联网动摇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
高校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因此,意识形态建设在高校大学生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伴随着互联网兴起,互联网内容的庞杂性、无边界性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一定程度的挑战。
互联网首先兴起于西方国家,他们在互联网技术、思维、文化等方面拥有较大的话语权。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进行,西方国家凭借互联网在全世界宣传和输出自己的价值观。英国著名学者安德鲁·查德威克在《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中指出:“互联网是西方价值观出口到全世界的终端工具。”西方国家利用其在互联网的优势话语权,大肆宣传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不可避免的对我国的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造成冲击。当前,大学生已经成为网民中的主力军,每位网民都可以在网络世界中发布信息或者收集信息。由于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增强了网络监管难度,使得网络世界中内容纷繁复杂、良莠不齐,再加上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屡禁不止,西方国家利用这一特点宣传和散布一些诋毁、抹黑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言论观点,通过精心包装输出自己的价值观。而且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环境污染、阶层固化、就业难等事关大学生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尚未得到完全解决,这些不利因素叠加在一起,很容易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和意识形态产生怀疑甚至对立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成效。西方国家借助互联网输出价值观,不但影响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而且从根本上涣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这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和国家安全都带来了严重威胁,同时也对新形势下纲要课教师通过日常教学来进行意识形态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互联网渲染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唯心史观,它强调历史发展是没有主体和毫无规律的过程,任何历史结果的发生都带有偶然性,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主体地位。近几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想开始借助互联网泛滥开来,一些网络大V或者媒体通过丑化革命英雄、否认革命历史、美化反面人物、污蔑党的领袖等手段来渲染历史虚无主义,例如加多宝饮料有限公司污蔑邱少云事件、《炎黄春秋》杂志社前执行主编洪振快质疑狼牙山五壮士事件等,这些渲染手法和典型事件的共同特征是通过攻击诋毁抹黑革命英雄,来达到歪曲历史真相,进而实现否认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险恶目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滥,不仅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扰乱了人们对于历史真相的了解,严重误导了大学生的历史观和价值观,而且从根本上削弱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动摇了社会主义中国的立国之本和强国之基,企图使中国重蹈苏联亡党亡国的覆辙。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提高其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化解其带来的不利影响,成为新形势下纲要课教学承担的政治责任和面临的重要课题。
三、互联网时代提升纲要课教学效果的建议
面对互联网给纲要课教学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当趋利避害,积极把握时代机遇,创新工作方法,解决困难问题,努力开创纲要课教学工作新局面。
(一)创新教学工作方法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纲要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其教学宗旨在于培养学生和服务学生,提高学生对学习成效的满足感和获得感。因此,在教学工作中,纲要课教师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教学理念,积极学习和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推进纲要课教学改革。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既要依托教材,又要走出教材,可以就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焦点问题与教材中的相似事件予以结合,使教学内容能够贴近生活,同时教师在讲解教材内容时开展互动式、体验式教学来增进师生课堂交流,引发师生共鸣,提升教学效果。例如: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和讲述发生在长征途中的红军感人事迹,或者利用互联网三维动画技术,绘制红军长征三维动画地图,让学生在网上重走长征路,这样不仅使学生身临其境,深入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苦过程,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领会长征精神的重要内涵。教师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启发学生,我们应如何继承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通过应用互联网技术创新教学方法,既丰富了教学内容,避免了与中学历史内容的简单重复,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真正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有所成、学有所获。
(二)营造网络育人环境
利用互联网优势推进纲要课教学改革,不仅在于教师个人的创新和探索,更在于高校能够营造思维活跃、严谨认真、锐意创新、深化改革的良好氛围。一方面,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部门可以将纲要课作为改革试点,尝试建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慕课平台。慕课具有灵活、开放、互动等特征,通过在网络视频教学中结合历史图片、影像资料等内容,灵活穿插师生在线交流、互动答疑,使学生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能够随时随地在线学习课程内容,分享优秀课程资源,实现教学移动化、灵活化,促进了纲要课线上教学和线下课堂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纲要课教师要善于利用微信、微博、网络直播等新媒体,打造课程教育的新阵地,例如开设历史网络论坛,鼓励学生就中国近现代相关历史问题大胆提出个人想法,通过讨论帮助学生厘清事实,提高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建立微博、微信、QQ公众号,定期发布具有正能量的文章和视频;或者开设网络直播,遇到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教师可到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现场讲解相关历史事件,或者直播当地政府群众开展的重要纪念活動。通过利用新媒体弘扬红色文化,不但有益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其网络素养,实现了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而且有利于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巩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新阵地,提升了纲要课的时代感和影响力。
(三)构建网络教育机制
高校“互联网+纲要课教学改革”,不但需要纲要课教师大胆创新、先行先试,更要求高校相关部门能够将探索经验归纳总结,逐步完善顶层制度设计,使高校网络教育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为新时期纲要课教学改革提供制度保障。1.建立网络队伍管理机制:打破课程和部门界限,使高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教师、辅导员和心理辅导师形成合力,共同营造一支思想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良好的网络宣传队伍。加强队伍人员业务培训,强化实践锻炼,建立健全奖惩机制,优化队伍考核方法,充分发挥他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面的骨干作用,不断提升高校网络教育水平。2.建立教育成果反馈机制:高校开展“互联网+教学改革”的成功标准是让广大学生共享教学改革成果,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拥有更多的满足感和获得感。因此,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要认真听取和重视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定期进行问卷调查,及时了解学生对于教学改革的思想动态和焦点问题,对数据进行搜集整理,梳理学生群体中具有代表性的意见,提出解决办法,不断充实和完善教学改革成果,真正实现教学改革为了学生、改革过程依靠学生、改革成果由学生共享的美好愿望。3.建立网络安全保障机制:建立校园网络防火墙,实时监控校园网络舆情,引导学生文明上网,保障校园网络和学生个人信息安全,及时屏蔽和过滤不良信息,塑造文明的校园网络环境。
总之,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要把握时代特征,积极探索纲要课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使纲要课教学工作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全面提升纲要课程教学成果和影响力,为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佳,黄建华.在新媒体环境下探索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新路径[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2]彭洁.网络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的新课题[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0(2).
[3]范映渊.直面历史虚无主义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课堂叙事[J].思想理论教育,2016(7).
[4]陆挺,杨文燮.高校網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分析及机制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7).
[5]陈华栋.互联网思维模式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8).
[6]张颖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网络课程建设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