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研究综述

2017-05-30 08:29:28范传吉张玉琪王康盈
宁夏党校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供给侧综述改革

范传吉 张玉琪 王康盈

摘要:供给侧改革是破解当前经济供需失衡等发展障碍的关键之策,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通过对学术界关于供给侧改革已有成果的归纳、梳理和评述,提出继续深化供给侧改革研究意见建议,更好推进供给侧改革进一步良性深入。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综述

中图分类号:F01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921(2017)01-0081-04

收稿日期:2016-10-15

基金项目:西南科技大学基层治理团队项目(135xt003)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范传吉(1989-),男,河南新乡人,西南科技大学助教,法学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张玉琪(1992-),女,黑龙江富锦市人,西南科技大学助教,法学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王康盈,(1992-),女,安徽淮南人,西南科技大学助教,法学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

新常态以来,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探寻发展新路,经济学家、政府官员、企业家等深入思考,探究原因和策略,认为有效供给不足、结构失衡、供需矛盾凸显等是当前经济的症结所在,实施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因此,对供给侧改革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更好地指导供给侧改革,意义重大。

一、供给侧改革的正式提出及发展演变概述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供给侧改革正式提出。其后,在较短的时间内习近平、李克强等国家领导人在不同场合、会议中多次提到供给侧改革话题。高层领导人的高频提及,使供给侧在网络、媒体中迅速形成“供给侧热风”,供给侧改革也再次引起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虽然供给侧改革作为专有名词比较新颖,但与其相关的供给政策、理论和实践却早已有之、源远流长。早在古典经济学时期,斯密便认识到供给的重要性,指出生产力的提高在于劳动的分工,强调资本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出“看不见的手”等理论。其后,法国著名经济学家萨伊(1803)提出了 “萨伊定律”,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不会出现生产过剩,供给会创造它自己的需求。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经济社会的 “滞胀”使人们重新认识到供给的重要性,供给学派应运而生。他们认为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对生产的增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强调从供给端改革,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实践中以减税为核心的“里根经济学”和以国企改革为核心的“撒切尔主义”是供给理论的典型代表,取得了积极成果,供给理论及供给学派也因此得到进一步的肯定和发展。供给学派也因使用了供给这个词而成为最鲜明的供给侧经济学理论。[1]自2008年金融次贷危机以来,供给侧管理再度成为美国应对危机、稳定经济发展的管理战略,在供给侧实行“足以影响全局的‘区别对待的政策操作与结构性调整”作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整政策。[2]

改革开放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集体企业、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确定的全面改革等,都是我国的供给侧改革实践经验。

二、对供给侧改革概念、内涵的界定

对于供给侧改革的基本内涵,社会各界普遍的观点是,新时期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在生产供给侧进行改革,提高供给要素生产率,改革供需关系不匹配、结构发展不合理等各类问题和矛盾,实现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

对于供给侧改革的具体含义,不同的学者因视角相异而有不同的见解。李稻葵认为,供给侧是相对于需求侧而提出来的[3],并从提高生产要素效率的角度出发,认为供给侧改革是提高经济体供给能力和效率的改革,主要以减轻企业税负、降低生产交易成本、促进投资者更有效的投资等方面推进供给侧改革。[4]冯志峰也强调高昂的成本是供给侧最大的障碍和主要改革对象,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思想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减少交易障碍,有效释放生产力。[5]吴敬琏从供给要素出发,认为供给侧改革的实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核心在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6]指出供給问题的存在必须以供给要素为出发点,在新增劳动、新增资本和提高效率要素中,关键是提高效率[7]。林毅夫认为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在于改革税率,降低关税,淘汰落后产能。[8]李佐军考虑到,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在于制度改革,实质是要培育经济新主体,发挥新主体的主导作用;是培育新动力,通过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发展新产业、新技术和新业态,淘汰落后产能和僵死企业,提升要素生产率[9]。

三、对供给侧改革选择的现实需要与理论研究

(一)实行供给侧改革的现实需要与必然选择

实行供给侧改革,是破解当前经济发展困境和障碍的现实需要,更是中国社会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许多学者对实行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进行了诸多方面的考察。刘承元从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 需求侧出发分析,认为长期的高投入高产出的发展期已过、对外出口优势已去、国内消费势头大减,从而反向推出当前经济发展的有效对策关键在于实施供给侧改革。[10]李翀认为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率下降,引发需求不足,进而导致大量产能过剩,以及標志劳动力短缺的“刘易斯拐点”和成本上升而产品低端、经济发展乏力的“ 中等收入陷阱”危机的出现,都需要从供给侧进行破解。[11]孙亮认为当前经济虽然表象为需求不足、产能过剩,而实质却是严重的供需错配,并指出国内需求不足却又明显外溢、低层次产能严重过剩而高层次供给却严重不足等矛盾。只有供给侧改革才是解决当前经济发展缓慢、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之策和必然选择。[12]胡鞍钢则从现有基本国情出发,认为供给侧改革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解决新常态时期的产能过剩、供给约束并存矛盾的现实要求,是转变粗放落后发展方式的内在需要,是需求侧结构调整、合理发展的必然助力,是城镇化建设和推进的有力举措。[13]贾康从多个层面对中国选择供给侧改革战略做了分析,认为除了当下我国供给体系升级客观的需要,经济结构细分、优化和分化过程加剧,供需严重不平衡状态外,还因为我国面临着能源、环境、空间的发展高强压力约束、出现“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险以及承担着破解二元经济走向共同富裕的严峻挑战等现实困境。[14]

(二)供给侧改革理论依据研究

专家学者对供给侧改革理论依据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领域,第一个领域主要是对西方自由主义经济的研究,以期通过相关探索为中国供给侧改革寻找有益指导,第二个领域是对中国供给侧改革需要遵循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指导开展的相关研究。

1.对西方自由主义的研究中,学者们多以经济供需关系为基础,以萨伊定律、凯恩斯定律、供给学派及里根革命和撒切尔改革等定律和实践为代表,结合交易成本、制度经济学、经济增长、理性预期和发展经济学等理论,为我国实行供给侧改革和实践寻找依据和借鉴。孙亮首先从供给学史发展的角度对供给学理论的发展做了相应梳理,重点介绍新供给学派中温和供给学派和极端供给学派的基本观点及其理论,对新供给学派的实践进行介绍和总结,为中国供给侧改革理论和实践推进寻找借鉴和经验。[12]王一鸣认为经济增长理论是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基础,其核心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创新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15]滕泰、沈建光等认为供给侧改革以制度经济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制度的合理安排可以有效化解经济发展中的体制障碍,激发市场活力,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16]徐林认为企业制度性成本增加企业负担,约束企业发展,通过制度改革,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杠杆率,减轻负担,提升资金的供给效率。[17]

2.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指导供给侧改革的研究中,学者们认为,中国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基础在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践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许梦博更加侧重马克思社会两大部类均衡理论,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再生产理论的两大部类均衡原理不仅能有效地解释我国供给侧结构性问题,而且能够发掘供给侧改革与经济运行的内在联系。提出只有两大部类及其内部各种生产之间保持平衡的关系,才能实现社会再生产的良性运行。[18]刘凤义从供给侧改革要遵循的原则角度分析,认为中国供给侧改革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则为指导,在改革中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价值需要、共享发展和公有主体的原则。[19]邱海平认为,当前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在于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更在于我国经济发展状况越来越切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做的论断和分析,因此,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当前尤其是用其政治经济学理论指导中国供给侧改革,更具有现实性和有效性。[20]

四、供给侧改革的内在逻辑及路径选择探究

(一)供给侧改革的内在逻辑

冯志峰认为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逻辑是因为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在“三期叠加”的影响下,要实现中国经济转型、创新、改革必须推进供给侧产业层面、要素层面和制度层面的供给改革。[5]徐康宁认为中国现实经济中供需错配、严重失衡,原因在于有效供给不足,解决这些矛盾的关键在于推进供给侧改革,提出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在于扩大有效供给,关键在于优化供给结构,而生产要素的完善是供給结构优化的前提。[21]钟茂初通过建立“庞局”运行模型,对资本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机理分析,得出当前我国经济层面宏观和微观都存在供给侧壅塞问题,破除经济现状困境的内在逻辑和思维,不是促进经济增长而是促进经济正常运行,不是淘汰产能而是通过高效产能替代低效、无效产能,推出供给侧改革是化解产能、恢复经济体信心和发展活力的关键之策的结论。[22]

(二)供给侧改革路径研究

对于怎样推进供给侧改革、改善供给,杨伟民认为供给侧改革要化解过剩产能、化解房地产库存、化解金融风险、降低企业成本、扩大有效供给。解决好五大供给侧改革任务,需要稳定的宏观政策、精准的产业政策、有活力的微观政策、实实在在的改革政策和能够托底的社会政策的相互配合来实现。[23]许光建认为解决好供给侧改革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必须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关系,发挥好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在中央供给侧改革顶层设计的宏观指导下,地方结合各自实际有针对性的、真正有效地落实地方供给侧改革。[24]李智认为 “供给障碍”、 “供給桎梏”和 “供给老化”需要供给侧改革的全面落实和推进才能解决,主张通过完善竞争机制,改革体制机制、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化解供给抑制。[25]

五、对国外供给侧改革相关经验的探讨

孙金霞对美国里根时期和英国撒切尔时期的改革分别进行了深入研究,从改革实施的时代背景出发,分析里根和撒切尔以供给思维进行改革的客观要求,讨论了改革的具体内容,对改革的实施效果进行总结,预测了改革实施后经济社会发展可能存在和新增的隐患,为现阶段中国供给侧改革的实施和推进提出有益的参考和建议。[26]杨丽君以德国工业4.0为讨论对象,对德国工业4.0进行简要介绍,从德国提出工业4.0的目的和特点进行分析,讨论德国工业4.0对于中国供给侧改革的启示,分别从供给侧改革产品供给、改革生产要素供给、改革供需匹配三个方面加以论述。[27]李翀在对经济增长长期分析中,介绍和分析了日本、韩国为振兴国家、增进发展而实行的产业和科技政策以及效果,为我国推进供给侧改革提供了建议。[14]

六、供给侧改革的其他研究成果及建议

(一)供给侧改革的其他研究成果

李稻葵对供给侧改革的对象和方向进行了三大类划分,第一类是要淘后入新;第二类是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增加和提质;第三类是要利用新思维、新技术、新成果,加快改善产业结构和业态。[4]

梁绍连指出,在推进供给侧改革中要把握两个关系和两个重点,第一个关系是正确把握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第二个关系是把握好短期和长期的关系;关注改革中的阻力,要积极应对、稳妥推进;关注“三去一降一补”任务的顺序,有序推进。[28]

许多学者将供给侧改革思维用于具体行业、产业的发展中,探索行业、产业更好发展的路径和对策,李博对体育产业发展的供给侧改革进行研究,[29]卢春娟研究职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30]刘明达对制造业的供给侧改革进行研究,[31]丁是钉对传统媒体的供给侧改革进行研究,[32]罗超平对金融供给侧改革进行研究,[33]李鹏宇对信息业供给侧改革进行研究,[34]孔祥智研究农业供给侧改革。[35]

(二)研究建议

建议供给侧改革增加以下两方面的关注和研究。

第一,增加对实证和实用技术的研究。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6]理论研究归根结底是为了指导实践、改造世界,不能为研究而研究,研究成果要以实践检验,用来指导实践。供给侧改革不仅是理论的改革,更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实践改革,是为了破解中国经济发展供需矛盾、发展约束、增长抑制的实践活动,要增加对经济、社会中实际问题和应用技术的研究和关注,高效推进供给侧改革,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第二,更加注重微观的具体研究,扩展研究的广度,细化研究的深度。当前的研究多倾向于国家层面、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行业发展等宏观和中观层级,对于具体的各级地方的、企业的甚至个人的微观研究较少。而经济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落实在微观经济体的努力上。

参考文献:

[1]李佐军.让“供给侧改革”回归常识[N].经济参考报,2015-12-18(08).

[2]贾康,苏京春.探析“供给侧”经济学派所经历的两轮“否定之否定”——对“供给侧”学派的评价、学理启示及立足于中国的研讨展望[J].财政研究,2014(08):2-16.

[3]李稻葵.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理论视野,2015(12):16-19.

[4]李稻葵.“十三五”时期需要什么样的供给侧改革[N].人民政协报,2015-12-08(05).

[5]冯志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经济问题,2016(02):12-17.

[6]吴敬琏.以供给侧改革应对“四降一升”挑战[J].中国经贸导刊,2016(01)下:20-25.

[7]吴敬琏.改善供给提高效率是关键[J].中国金融家,2016(02):15-18.

[8]林毅夫.供給侧改革不应照搬西方理论[N].光明网,2015-12-28(05).

[9]李佐军.推进供给侧改革 建设生态文明[J].党政研究,2016(02):5-8.

[10]刘承元.谁会倒在供给侧改革的路上[J].企业管理,2016(01):41-44.

[11]李翀.供给侧改革的理论依据和政策选择[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01):9-18.

[12]孙亮,石建勋.中国供给侧改革的相关理论探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3):75-82.

[13]胡鞍钢,周绍杰,任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2):1-7.

[14]贾康.“十三五”时期的供给侧改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06):12-21.

[15]王一鸣.通过供给侧改革重塑发展动力[N].人民日报,2015-12-28(17).

[16]滕泰.加强供给侧改革 开启增长新周期[N].经济参考报,2015-11-18(01).

[17]徐林.释放新需求 创造新供给[N].中国财经报,2015-12-01(07).

[18]李世斌.基于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6(04):43-50.

[19]刘凤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则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向[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02):214-218.

[20]邱海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02):204-208.

[21]徐康宁.供给侧改革的若干理论问题与政策选择[J].现代经济探讨,2016(04):5-9.

[22]钟茂初.宏观經济运行中的供给侧壅塞成因与疏导路径[J].天津社会科学,2016(03):95-100.

[23]杨伟民.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宏观经济管理,2016(01):4-6.

[24]许光建.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为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奠定良好基础[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6 (01):12-15.

[25]李智,原锦凤.基于中国经济现实的供给侧改革方略[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5(12):12-17.

[26]孙金霞,王仲荛.中外供给侧改革的比较及借鉴[J].宏观经济,2016(04):50-55.

[27]杨丽君,邵军.新常态下德国工业 4.0对我国供给侧改革的启示[J].现代经济探讨,2016 (04):10-14.

[28]梁绍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上海发展——“供给侧改革与持续性增长”研讨会综述[J].科学发展,2016(04):38-42.

[29]李博.“供给侧改革”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启示——基于新供给经济学视角[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02):52-58.

[30]卢春娟.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重点突出三大群体[J].政策研究,2016(05):15-17.

[31]刘明达,顾强.从供给侧改革看先进制造业的创新发展——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01):19-30.

[32]丁是钉,张本.传统媒体需要供给侧改革[J].青年记者,2016(4上):11.

[33]罗超平,张梓榆等.金融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的再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6(03):8-23.

[34]李鹏宇,董慧梅,傅君君.我国信息产业“供给侧改革”:对 FDI 效应探讨产业经济[J].管理现代化,2016(02):31-34.

[35]孔祥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与政策建议[J].改革,2016(02):104-115.

[3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

猜你喜欢
供给侧综述改革
改革之路
金桥(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20
SEBS改性沥青综述
石油沥青(2018年6期)2018-12-29 12:07:04
NBA新赛季综述
NBA特刊(2018年21期)2018-11-24 02:47:52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创新创业为“供给侧”蓄能
环球时报(2015-12-14)2015-12-14 08:35:30
瞧,那些改革推手
传记文学(2014年8期)2014-03-11 20:16:48
综述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