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宝山区大场镇积极贯彻“开展市民修身行动,提升市民文化素养”的工作要求,结合镇域文化资源特色,依托大场镇非遗传习所,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广泛开展“修身在大场,与非遗文化同行”主题活动,打造具有大场特色的非遗文化修身行动,努力塑造市民修身律己、崇德尚礼的社会风尚。
一、跟着资源走,把文化优势化为市民修身齐家的新空间
大场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大场人民创造了“大场棕编”
“花格榫卯”等丰富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把传习非遗文化作为市民修身行动的重要抓手,着力把握好三个“一”:
一个传习所。大场镇非遗文化传习所是上海首家街镇级别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宣传、普及和传习的常设基地,于2015年3月正式对外,通过开展各级各类培训、主题活动,把传统民间技艺与现代、时尚结合起来,让市民群众在“编刻做剪、琴灯书画”的氛围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传统文化的精髓深入人心,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市民修养。如今,通过非遗传习所学习传承传统文化已在大场市民群众中蔚然成风,既提升了市民文明素养,也使得社会、家庭、邻里关系更加和谐。
一批项目。目前大场镇拥有
“江南丝竹”“微雕微刻”“花格榫卯”“中国结艺”“易拉罐画”“棕编艺术”“手工布艺”“龙
凤字画”“上海绒绣”“海派剪纸”“江南面塑”及“灯彩艺术”等12个市、区级非遗项目,丰富的“非遗”资源为大场开展文明修身行动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精神源泉。
一支队伍。我们统筹镇域内非遗文化传承资源,依托非遗传习所,结合“修身在大场,与传统文化同行”活动,建立了一支非遗文化培训志愿团,其中包括上海文艺家协会会员、易拉罐画传承人李雄刚,上海东方艺术指导中心指导员、棕编艺术传承人马群,首批国家艺术大师、玉雕艺术大师、微雕微刻传承人袁耀,上海工艺美术大师、大场花格榫卯技艺传承人陈标等专业人士,推出了一批專业的非遗文化传承培训项目,培养了一批“非遗文化”传习志愿者,由志愿者们接力带动更多的人关注传统文化、提升自我修养、增强文化自信。
二、跟着兴趣走,让“编刻做剪,琴灯书画”成为市民提升自我的新方向
我们的市民修身行动立足于吸引、满足市民群众的兴趣爱好,激发他们发自内心的“见贤思齐”,从而修身律己、提升自我。
文化盛宴,老少咸宜,紧贴市民兴趣爱好。我们努力挖掘非遗文化的艺术性和通俗性,吸引更多市民参与传习,使其成为市民提升自我的新方向。如,曾在大场广泛流行的“江南丝竹”一度废止,改革开放以后,民间艺人自发组织文化活动,向政府倡议,向社会呼吁,希望恢复江南丝竹艺术活动。大场镇顺应民意,投入资金,提供场所,扶持推动江南丝竹迈向新的发展。如今的大场丝竹乐队上舞台、下基层,深受大场百姓喜爱。又如大场特有的依托传统海派剪纸技艺衍生的“易拉罐画”,就是通过
“古技新颜”的崭新形态将传统的手工艺呈现在世人眼前,在变废为宝的艺术欣赏过程中增强大家的环保意识。
公益培训,菜单教学,方便市民传承学习。大场镇非遗传习所常设“编刻做剪、琴灯书画”等项目,针对大场市民群众的特点和需求,我们推出了菜单式服务,“微雕微刻”“中国结艺”等十二项非遗文化菜单任大场市民“点单”,由专业艺术指导员培训,满足市民对于文化多样性需求。同时打造
“我爱棕编”“微雕时刻”“变废为宝”等品牌项目,使得非遗文化的传习有趣有用、贴近人心。非遗传习所每年向社区提供近四千人次的公益培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到非遗传习所报名参加培训的市民群众络绎不绝,有些课程甚至都安排到了第二年。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市民自我提升。在“非遗”传承中,市民群众通过欣赏和学习“江南丝
竹”陶冶了情操,升华了气质,感受到了“琴瑟和鸣”的和谐相处;在“花格榫卯”巧夺天工的技艺中赞叹中华传统文化的“严丝密合”“丝丝入扣”;在“微雕微刻”精细雕琢的刀锋中体会“凹凸有致”的装饰性和立体感;在“大场棕编”原汁原味的手工工艺中感受到“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的丰富姿态,感触到人与自然的相辅相成;在“彩绘脸谱”的色彩变化中感受到历史人物的“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刘备蓝色的忠厚”“关羽红色的忠义”“张飞绿色的勇猛”……都已经成了群众心目中的道德主色彩。市民们在欣赏、参与、享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逐渐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修养。
三、跟着人群走,把非遗传习所打造成为道德建设新载体
为了扩大传播力和影响力,我们的非遗传习所紧跟着“人群”走,“人群”在哪里,我们就传习到哪里。
修身在学校。大场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与镇域内大华新城学校、上海大学附属学校等六所学校紧密合作,将“棕编”“易拉罐画”“家庭创客”等非遗项目融入校园,成为学校文化发展的特色拓展课程,其中大华二小的“剪纸艺术团队”已成为上海市十佳非遗特色学校。随着这些课程在校园内的普及和发展,知晓和传承非遗文化的火种也在大场地区师生间薪火相传,创造了“文化多元共融、师生齐生共长、学校和谐发展”的生态教育,培养了“有德行、会感恩;有思想、会学习;有品位、会生活”的师生。
修身在社区。大场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与镇域内各居委有广泛的联系与合作,派送优秀师资走进居(村)委,仅2016年,就在社区开展培训99场,覆盖3826人次,同比上年增长40%,既充实愉悦了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又推动了非遗文化在群众中广泛传播,使得更多的人了解非遗、体验非遗、传承非遗。2016年6月首届大场杯“指尖上的绝活”创意大赛,吸引参展、观展逾2000人;9月与区图书馆合办的大场镇非遗传习所专场作品展,参与市民1500多人,被评为“上海市公共文化建设创新项目”。
修身在企业。大场镇作为经济重镇,辖区内入驻企业众多。非遗传习所不仅走进了校园,走进了社区,还走进了企业,主动上门为企业员工传授非遗知识,在普及非遗知识的同时,也激发了企业文化的创造活力,企业内部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责任编辑 周 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