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汉生 王平 肖正涛 丘永亮
(1.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机械工程系,广东 广州 510510;2.华南理工大学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摘 要:分析了目前高等学校工业设计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工业设计专业改革的目标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工业设计专业改革的分层次、分步骤的具体形式,并从学校层次、职能部门层次、专业教学层次对涉及工业设计改革的管理制度、课程体系、教学安排、教学形式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探讨了适合当前社会经济对设计人才需求的专业改革创新思路。
关键词:工业设计;专业改革;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5-0177-03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ommo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ndustrial design specialt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clarifies that the goal of the reform is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t puts forward the concrete form of different levels and steps in the reform of industrial design specialty. From the aspects of school, functional departments and professional teaching,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is given to the management system, curriculum system, teaching arrangement and teaching form which are involved in the industrial design reform.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dea of professional reform and innovation that is suitable for current social economy to the needs of design talents.
Keywords: industry design; professional reform; course system
近年来,随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工业设计专业备受重视,不少高校,如清华美院、广州美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提出了工业设计专业改革的呼声。目前工业设计专业在专业发展、人才定位上依然存在突出矛盾。當前情况是一方面超过一半的工业设计毕业生没搞工业设计,而转向装饰设计、广告动画、CI设计等“热门“行业;另一方面制造业企业缺乏原创设计,长期把工业设计毕业生当美术生在用,只在产品外观造型上“改”新花样,产品没有市场竞争力[1]。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少高校盲目跟风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照搬陈旧的专业教学体系,缺乏结合自身的细致扎实研究。
一、工业设计改革的原因
著名的设计史专家、设计教育学家,美国设计艺术中心的王受之教授指出:设计教育最忌讳大一统体系。美国现有60多所独立的艺术和设计学院,没有一所学校的系统是一样的。设计是和市场、社会密切联系的服务性活动,所以要因地制宜,即使同一个城市内几个学校共用一个系统都不合适。
笔者所在高校于2007年依托机械系开设了工业设计专业,在负责筹建这个专业和后期建设中,确实存在这个问题。初期在课程体系上是参考兄弟院校的,因为新办没有基础,办学理念和教学条件都比较薄弱,只能模仿一段时间。早期的学生也反映说学的太杂,觉得没掌握什么核心能力。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的课程体系缺乏整体性、相关知识零散,这对工业设计专业改革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另一方面的原因也在于高职学生在目标规划、自学能力上,较为欠缺,这提醒教育工作者,除了专业课的学习外,理想信念的树立、综合素养的训练也很重要。
二、工业设计改革的目标
工业设计专业改革目标是更好的培养设计人才,对高职层次来说,尤其要培养适应我国双创背景下制造业升级所需的技能人才。对此,不同高校学者有不同的表述。
笔者所在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表述:培养以产品结构设计为主,外观设计为辅,有工业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应用能力,在企业从事产品设计的高技能人才。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桂元龙认为: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准确的执行能力、丰富的创造能力、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在实践中自我完善的学习能力等五个方面的能力[2]。
湖北工业大学的韩敏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并使之成为他们的内动力;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使之具有适应客观世界和创造世界的能力[3]。
教育部工业设计教指委研究总结:毕业生须具备草绘能力,原型制作能力,表达及交往能力等。必须掌握至少一种绘图和造型软件,深入了解产品的设计流程、制造工艺及走入市场的全过程[4],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可见工业设计毕业生应该具有全面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把美术、设计、软件和机械类的课程混合起来再掺入英语数学政治等公共课就能行的,而是需要一种综合配套改革来完成。这种改革不是简单的增减课时、增加兼职教师、购买新设备,而要有序的进行分层次、分步骤的改革。
三、改革的层次与步骤
但凡改革,一般分为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两种形式。目前高校一线教师,面对教学中的问题,虽有不少革新想法,但自身待遇尚可,改变习惯行为的动力不足,所以期待高校教师自下而上来推进改革,不太可行。笔者所在高校的具体实际中,推动改革还存在以下一些困境:专业教研室主任职责和权力不相符,绝大部分的专业建设任务落在教研室主任身上,但教研室主任能掌握使用的资源极其有限。各类行政事务性会议过多,专业建设和教学研讨会议过少,一线教师间的教研活动缺少合适的时间和空间。管理部门对教学过程管得过细过死等。类似的困境会快速消磨一线教师对教学改革的热情,所以高校内的教学改革只能采用从上而下的推进方式。
要靠学院顶层制度的设计,才能推动各个层面改革。在步骤上先有好的制度支持,才有好的老师和教学条件,最终才能培养出好的学生。改革的层次是从上往下层层推进的。首先应有学校层次上的支持,第二要有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第三是专业教研室承担具体的教学改革。在这样的改革过程下,各个职能部门树立为教学这一核心服务的思想,各种教学条件,包括教材、场所、设备,更自由的给教师使用,才能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提高其业务能力,学生才能真正从教学改革中获益。
四、具体改革内容
(一)学校层次上的支持
学校层次上需要明确专业的发展方向和特色,同时加强外联和内调工作。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外联和内调,面向院领导负责。外联方面,拓展与周边中小型企业、地方政府联系,了解对方的需求,争取校、政、企、行四方面的合作机会;在内调方面,打破各系部处室之间藩篱,在运行具体项目中,起人、财、物多方面的协调作用。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推行的校内各单位之间的无界化概念,使二级部门间的协调更加畅通,能集中力量办大事,最终实现“系部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市场”的无界化乃至“归属认同感”的无界化,是一个值我们得借鉴的范例[5]。
(二)职能部门的配合
职能部门应更加灵活的配合教学系的工作。以往管得太死,条条框框太多,导致相互推诿扯皮。灵活的配合可以具体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1. 教学时间和地点的安排
传统的高职课程教学安排上,所有课程都是从开学第一周上到期末实训前的第十五六周,课时总数的区别只体现在每周的课时数上,一般为2-6节。这或许对某些专业比较适合,但在工业设计专业的不少课程教学中,这种过于平均的安排不是最佳选择,它占用了整个学期的时间,学生虽然可以慢慢接受新知识,但缺点也很明显,一是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二是临近期末考试之前的两三周实训周,很多学生的心思都在复习考试,对实训心不在焉,更重要的是学生整个学期一直在跟着老师学,没有整段自由的时间做自己创想的新东西,缺乏自由创新和自主实践所需的时间和空间,而这正是工业设计学生需重点培养的能力。
芬兰赫尔辛基艺术设计大学和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在教学安排上比较灵活。例如alias、proe等软件课程可以集中每周两天,每天8节,两个月上完。广告学、设计心理学可以集中一个月上完。相比前述传统的安排,这种新的形式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融入课程环境,效率更高,留出更多自由的时间给学生做设计实践,也让老师自由地“充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国内部分学校开始实行学期内分段教学,取得了良好成效[6]。
2. 实验室的管理
设计类专业的学生最重要的是产生设计灵感,而灵感的产生,不是准点准时出来的,有很大的随机性,往往突然有感悟,灵感就来了。特别是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还要将创新的灵感尽快进行可视化、实体化,这就需要有随时能用的专业实验场所。不论电脑模型还是实物模型,都无法限定在一节课内恰好完成,尤其是做手工模型或3D打印模型的过程通常是不能中断的。所以工业设计专业的实验室至少应做到8:00到22:00随时开放。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应有自由使用实验室的权利。实验室管理部门应针对不同专业需求灵活安排。
除了实验室开放时间的管理,实验设备的使用也可以探索。随着国家教育经费的不断投入,高职实验室的设备也迅速更新增添。例如笔者所在单位,各类加工中心、多轴机床、雕刻机、激光扫描、3D打印、力反馈系统、虚拟现实系统、运动捕捉系统等,很多设备价值不菲,当地中小企业、小微或初创企业,有这方面使用需求,但舍不得购买。可以引导这类企业,以项目合作的形式,把企业项目带入学校,作为学生的实践课题来做。以此为契机,校企双赢,推動工学结合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从而摆脱目前大部分合作企业都是学院设备的供货商这一无奈局面。
(三)教研室层次重点改革
具体教改的重点,落在专业教研室。教学改革主要包括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两方面,课程体系的改革不仅是要确定上哪些课程,还要分析哪些是本校本专业的核心课程[7],以及诸多课程的教学内容,能否很好的体现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教学形式的改革重点是如何真正做到工学结合,目前的不少校外实习基地,只能带学生去企业走马观花的参观一天,甚至有的学校将学生送入到熟识的企业从事大量简单重复劳动,带有劳务输出的色彩,学生反映学不到专业技能,实际上学校和企业能深入合作的不多。可见,专业改革既要符合本校实际、区域特色,又不能因为办特色而迷失专业本质[8]。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 抓住工业设计本质来改革
工业设计的本质是创新,工业设计专业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作为最重要的目标,创造性是工业设计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创新是也评价任何工业设计作品的第一条件,没有创新,就没有价值。高职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同时,应同样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这不仅仅是产品设计开发或创新设计这一两门课程的任务,而应该贯穿学生三年学习的始终。所有能纳入外观和功能设计岗位能力所需的相关专业基础课,例如美术、材料成型、人机工程学、机械设计等,都要在课程中突出创造性培养的环节,这就需要对相关课程进行符合工业设计专业本质的课程教学改革。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李煜在《职业教育工业设计专业工科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一文,河北农业大学的宋强在《工科工业设计专业构成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一文中给出了在不同的具体课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范例[9,10]。文中可见,这类课程改革难点在于课程针对不同专业开设时,需要做大量的改变,包括讲授的深度和广度、实践案例、作业形式、先修后续课程等方面。这对任课教师要求很高,单个教师往往无法完成,这时就需要为每门课程配置知识结构合理的课程教学团队。
北京理工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在搭配教师团队方面,有较好的经验,在新增教师时,要考虑师资来源,如果原有美术科的教师较多,就多搭配一些各类工科背景的。这样学生在课程接触到不同知识结构的老师,学生就会从更多的角度看待问题,改善设计,可以说知识的丰富性决定了创造的可行性。
2. 依据本校实际和区域特色来改革
笔者高校所处的广州市处于珠三角核心地带,地区制造业非常发达,如东莞的计算机配件产业、中山的灯具产业、顺德的小家电产业[11]。但是这个发达是体现在总产值、从业人数、厂家数量这样的规模上,并非体现在技术含量、品牌影响上。区域中小企业数量多,占全部企业数量的93%以上,制造业产值大,但利润低,平均利润率只有2-4%。主要原因在于中小企业大量以贴牌生产为主,处于制造业的末端,附加值低。简而言之,钱都被外国人赚走了。经过前几年全球经济尤其是欧美市场的低迷,不少依靠为外企贴牌生产的企业破产倒闭,存活下来的企业认识到唯一的出路就是要从贴牌生产OEM转向原创品牌制造OBM,要从设计中获取效益。这方面汕头澄海地区的玩具产业是一个典型的成功范例[12]。这个趋势为工业设计专业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和明确的目标,那就是要为周边的中小企业设计原创产品。
在实际操作中,高职院校要主动走出去与中小企业建立顺畅的沟通。分析附近的中小企业需要什么,院校能否提供。院校为中小企业提供设计服务和支持,要找准自身定位,院校的优势在产品创新所需要的全方位策划方面。设计专业可以和管理、市场营销等进行前向联合,进行用户分析、定位策划,特别是产品生命周期的分析,也可以和机械、材料等进行后向联合,提供从设计到制造的一揽子解决方案。这个过程中,实际上培养了设计与商业、设计管理、设计与工程等领域高层次人才,这种复合型人才也正是近年来非常流行的CDIO模式培养的目标[13]。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工业设计教育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面临着诸多急需改革的问题。只有分层次、分步骤地工业设计专业改革,从学校、职能部门、专业教研室三个层次上协同推动,才能使工业设计专业培养的人才更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童慧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国工业设计20年反思[EB/OL].http://www.dolcn.com/data/cns_1/article_31/paper_311/pind_3111/2001-08/998478285.html,2001-08-22.
[2]桂元龙.关于高职高专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33):91-92.
[3]韩敏.对工科院校工业设计教学的几点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刊,2007(4):138-139.
[4]工业设计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工业設计专业发展战略研究[R].高等学校理工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2005.
[5]陈文海.高职院校无界话管理:内涵、意义和路径选择-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考察思考[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4,13(2):3-7.
[6]林强,刘颖.“多学期、分段式”高职教学组织模式实践探讨[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5(02):41-43.
[7]蒋雯.工业设计师职业标准解读与制度说明[EB/OL].http://www.gdidi.cn/newsSpecial/workplaceContent-n12.html,2011-03-22.
[8]史耀军,吴乃群.对理工类院校中工业设计教育的思考[J].成人教育,2007(8):87-88.
[9]李煜.职业教育工业设计专业工科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美术大观,2009(6):184-185.
[10]宋强,李久熙,等.工科工业设计专业构成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7(12):81-84.
[11]陈羽,陈锦昌.促进中小企业工业设计发展的思路[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s1):86-88.
[12]王文璧.玩具之都魅力澄海澄海玩具区域品牌宣传推向高潮[J].玩具世界,2016(10):2.
[13]杨艳红,钟相强,等.CDIO模式下的工业设计人才综合能力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5):252-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