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荣斌
摘 要:师德建设关乎国家人才培养的大计,当今教师群体出现了师德失范的现象,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是:净化社会环境;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师德文化的建设;依法治校,建立完善师德监督与考评机制。
关键词:师德;失范;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6-0154-03
Abstract: The ethics construction influnces the national talent training plan. The phenomenon of ethics anomieappears in the teachers group. We should take countermeasures are: to purify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dhere to the people-oriented, pay attention to the teacher's ethics culture construction, administrate universities according to the law,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teacher's ethics 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Keywords: teachers' code of morality; anomie; causes; countermeasures
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书育人的职业生涯中所形成的较为稳定的道德观念与行为品质,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时所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师德属于社会道德的一部分,是每一位教师在个体的一般道德的基础上,在从事教育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职业认识、职业情感和职业行为。失范一词源于希腊文,最早由法国社会学家E.涂尔干提出,是指“缺少规范”,美国社会学家R.K.默顿发展了失范理论,把失范看成是“规范的缺席”。师德失范即指社会认同的应为人师的职业规范丧失了控制教师行为的权威与效力。师德失范损害了教师职业群体的形象,破坏了社会管理的合法性基础。师德失范是近些年来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与讨论这一问题对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古往今来,人们都尊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职业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良好的师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更能很好地推动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关于师德的重要性,前人早有论述:孔子在《论语·子路》篇中说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家卢梭也曾说过:“一个人在敢于担当培养别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得首先成为人,成为一个道德卓越的人。教师自己应当受过良好的教育,有智慧,应该足以成为学生的表率。”[1]国家政府层面也一直重视师德建设,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就明确提出:“特别要加强师德建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计划纲要(2010-2020)》也提出:“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提倡素质教育,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今天,师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当今教师群体在面对各种挑战时,出现了许多师德失范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缺少师爱,不能投入职业情感
师爱是师德的核心要素,是成为一名教师的首要条件。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早就强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儒家经典《学记》也认为,“亲其师,信其道”。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其一生的教育实践中始终践行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前辈们的德行标杆在今天部分教师的心中已失去魅力与认同,我们看见:有的教师对学生缺乏热情与耐性,对学生情感与内心的需求视而不見,甚至出现不及时发现与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导致悲剧发生的教育事故。有的教师不能一视同仁的对待全体学生,厚此薄彼,缺少公平,教师与学生关系日益疏离、甚至敌对,侮辱、打骂体罚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张晓燕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只有10%的学生能感受到师爱。[2]这说明学校里师爱的缺乏到了多么严重的地步!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是活生生的有情感的人,对学生的理解、尊重和爱是教育活动得以开展的前提,教师职业情感的投入,方能带来职业行为的变化,唯有情感和人格的投入,才有教育的实效,师爱的缺失必然导致教育的失败。
2. 缺少责任心,不能敬业爱岗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职工作,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是师德的重要内容。可是我们看见:有的教师教学不认真,对工作敷衍了事,缺少责任心,教育教学失责现象严重,常常是一本教案说到底,缺少钻研,教学形式刻板,无开拓进取之心,仅把本职工作看成谋生的手段,不能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开展教育活动。还有的教师,在团队合作中,考虑个人私利较多,总把个人的利益放在集体利益的前面,缺少合作的意识,致使工作无法形成教育的合力。更有甚者,把本职工作视为副业,校外兼职,做“有偿家教”,脑子里整天琢磨的不是教学育人的问题,把大量时间和精力花去拉关系,搞创收,从事各种商业活动。教师种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职业行为势必影响教育教书育人的开展,爱岗敬业意识的淡薄,对职业缺少认同对教育工作带来很大的危害。
3. 缺少学术追求,不能以身作则
教师的劳动有其特殊性,师德的内涵也有其特殊之处,“严谨治学,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感染学生”是师德的独特表现。教育工作需要教师不断追求真知,勇于创新,在做人和做学问上有所追求,可是我们看见:有的教师只满足于以本为本,照本宣科的教学生活,业务的不精深,难以带动学生的求知欲,学术上的不追求,难于体会职业的荣誉感。更有甚者,有的教师为了职称,抄袭别人的论文,学术诚信缺失。教师在求知做人上缺少示范,无法引导学生追求真理,永攀科学高峰。
4. 缺少道德良知,不能为人师表
教师属于社会公民一份子,教师所作所为应该遵守社会公德,爱国守法是师德的最基本的要求。可是我们看见:在追求个人私利落空时,有的教师就心怀不满,愤世嫉俗,堂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还有的教师利欲熏心,利用手中职权,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经济腐败。更有甚者,追求堕落腐朽生活方式,思想品质败坏,猥亵强奸学生。如2010年披露的北大一位教授以帮助学生求学为诱饵玩弄女学生的事件,2011年曝光的新疆哈密八中一位德育主任涉嫌猥亵多名女生被除名的事件等等,师德沦丧到如此地步,缺乏根本的道德良知,难以为人师表,教师的形象在群众眼中受到极大损害。
以上种种师德失范的现象令人触目惊心,师德的失范势必影响育人的伟业。导致师德失范的原因归结起来有这几点:
1. 社会环境的变化引发师德价值取向的偏移
当今社会,是市场经济的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带来经济的繁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带来多元的价值取向和对金钱利益的追求。市场经济出现的不良思潮引发师德价值取向的下移,也就是说教师们不再坚持传统师德要求的“只讲奉献,不求索取,甘当人梯”的职业理想信念。依据尤·布朗芬布伦其的人类发展生态理论来看,社会环境是大系统,学校环境是个小系统,学校不是一个封闭的社会,教师个体嵌套于一系列环境系统当中并深受其影响。如今,社会大环境中各行各业失德的现象十分严重,如:食品业有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新闻界有虚假新闻,有偿新闻;医疗系统有乱收费,收红包等不良现象,各行各业丧失底线追求金钱的行为深深地影响着师德的价值取向。与此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广大教师生活待遇普遍偏低,社会财富分配不公,教师难以投入全部精力,坚持理想师德。商品市场经济带来的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享乐主义的思想侵蚀教师群体,影响着教师的职业观念与职业行为,引发了部分教师过分追名逐利,学术造假,尔虞我诈,贪污腐化等师德失范行为。可以说,当对物质欲望高于理想的坚持,师德价值取向下移的现象就不可避免地发生。
2. 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困境削弱师德素质的提高
我们处在一个知识呈几何爆炸式更新增长的时代,新的学科不断涌现,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攀附需要有着广宽知识结构的专业教师。今天的学生见多识广,思维敏捷,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极大的强调,需要有良好教育实践能力,能很好践行师德规范的教师。互联网的出现拆除了学校的围墙,也打破了教师的独霸话语权,终身学习的时代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可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削弱了师德素质的提高,导致师德失范现象的出现。具体表现为:
第一,专业角色迷失的影响。今天的教师扮演着多重的角色,在学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管理者,受“应试教育”影响,学校过分看重分数,看重项目的申报导致教师角色迷失,忘记育人者的角色,不去关注学生内心的成长,体罚和辱骂学生的现象容易发生。在社会,教师是为人父母者,担负着赡养老人和抚育幼儿的家庭责任,工作的巨大压力与生活的窘迫容易导致教师对本职工作的投入的精力不足,热衷做有偿家教或从事商业性质的活动,忘记了教育者的身份。
第二,专业知识更新与教学能力提高不易的影响。科技的革命,知识的更新变化,对教师专业知识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扎实的学科知识,还要有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可是教师们每天忙于日常事务工作,职前教育的欠缺和职后培训渠道的狭窄,导致教师集体焦虑,职业倦怠感强烈,对理想师德的坚守不易,容易对工作懈怠,爱岗敬业情感与行为不易产生,师德失范的现象就易发生。此外,教育活动是创造性的劳动,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素养,还要有传授知识技术的能力,教育对象的唯一性与独特性要求教师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当今家长对孩子溺爱的现实令教师开展工作的难度加大,学生学习渠道的多样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教师的工作能力提出挑战,教师专业发展陷入困境,对职业热爱之情不易产生,不易提高师德素养,师德失范的行为就会产生,众多教师忙于应付日常工作,无法抽身研究学生,研究课题,教书育人的师德素养就没法落到实处。
3. 师德激励监督的考评机制尚未合理完善
师德激励监督的考评机制尚未合理完善,虽然政府层面颁布了许多的政策法规,各级各类学校也出台了不少规则,并把师德工作纳入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中。但是,在学校师德的考评机制形同虚设,很多要求太过笼统,无法具体落实。例如:师德的考核在职前招聘中虽有规定,但不如学历那样一目了然,容易导致人们将师德考核看淡。师德的考核在职后阶段仍难落实,因为在教师们最看中的职称评聘中,突出的往往是教师的教学业绩,仍然是基础教育看重学生的分数,大学教育看重科研的项目,用“能”代替“德”,这都导致人们将师德考核看虚,这样的结果,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受到影响,无法很好地表彰先进,弘扬正气。可以说,师德的评价体系缺失,评价标准的空泛难以把握,师德建设缺少一整套长期有效的机制,是导致师德失范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那么,我们该如何防范师德失范现象的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净化社会环境
环境与人的关系十分密切,詹姆斯·威尔逊和乔治·凯琳的破窗理论告诉我们:环境有非常强的暗示和诱导的作用,如果有人打坏了建筑物上的一块玻璃没有及时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种暗示和纵容去打坏更多的玻璃。在這种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和蔓延[3]。教师个体变化都深受环境的影响,师德的发展变化均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防犯师德失范少不了社会公德的重构。我们要对社会大环境做净化的工作,防范纠正各行各业道德失范的行为,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这一先进的价值观引领着社会奋发向上,积极有为,这一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保证。与此同时,依法治校,依法执教,让教师的职业道德不游离于现行法律,对那些违背《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等侵犯学生权益的行为要立法严惩,教师失德行为不仅受道德法庭审判,也应受法律制裁。我们还应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环境,教师的劳动关乎人才的培养质量,关乎国家的前途命运与民族的兴衰,教师这一职业理应受到尊重与重视,尊师重教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在一个尊师重教的大环境里,教师们体验职业带来的荣誉感,找到了归属感,激发了对职业的自豪感,容易坚持崇高的奉献的职业理想,更能尽心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
2. 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师德文化的建设
管理层应坚持以人文本,对教师生活工作充满人文关怀。传统师德要求教师做“人师”、“经师”,赞美教师是“春蚕”、“蜡烛”,要求教师无私奉献,燃烧自己,这种伦理高标准不容易给普通教师接受。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传播,教师们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了全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管理者要真正关心教师的生活待遇,关心教师的专业成长需求,让教师在开放、求实、发展与和谐的环境中体验职业的光荣与尊重。唯有饱受人文关怀的教师,才有爱岗敬业的教师,也才有关注学生生活幸福心灵成长的“人师”。与此同时,我们要重视师德文化的建设,在个人享乐主义思想泛滥,传统师德内容“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受到了冲击的今天,我们依然应该而且必须鼓励教师们追求崇高理想,将个人的生活追求与职业生涯结合起来,让职业生涯焕发动人光彩。
3. 依法治校,建立完善师德监督与考评机制
师德建设离不开制度的完善,我们要严把教师准入门关,将无德之人拒之门外。还有,建立师德监督与考评制度,让个人自评、教师互评、督导参评、学生评价等多种师德评价形式结合起来,对师德评价采取一票否决制,教育评价不再唯分是举,唯有德才兼备者方能令人敬仰。與此同时,教育立法,依法治校,把那些灵魂丑陋的害群之马绳之于法,清洁校园大环境,昆体良认为:“我们必须不遗余力地求得教师的纯洁品格,以保持未成年人的品格不致遭到腐蚀”。[4]师德建设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到国家未来发展的伟业,唯有德才兼备的师者,才能培养出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
注释:
①林崇德.师德通监[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578.
②张晓燕.论师爱的有效性[J].中小学德育,2016,1.
③http://wenku.baidu.com.
④蓝德曼.哲学人类学[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88:260-261.
参考文献:
[1]黄美忠.对师德失范实践频发的思考[J].当代继续教育,2014(4).
[2]杨万义.当前高校师德建设的主要问题与解决路径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2(9).
[3]胡雪峰.高校师德失范的原因及对策探讨[J].黑龙江教育,2004(8).
[4]陆道坤.师德“失范”现象折射出的教师专业发展困境与思考[J].教育科学,2013(8).
[5]王学敏,刘建华.基础教育阶段师德失范的原因及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