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 姜昱庄园
摘 要:哈尔滨是一个没有城墙的城市,原为松花江畔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内,迅速发展成为当时亚洲大都市、国际知名城市,其中近代移民的作用功不可没,尤其对哈尔滨的城市布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傅家甸即道外的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田家烧锅即香坊手工业兴盛、秦家岗即南岗区的沙俄市政建设重点、埠头区即道里商业区的建立等,这些城市布局的特点都离不开近代移民发挥的作用。因此,哈尔滨城市发展布局井然有序,它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近代移民的影响。
关键词:移民 哈尔滨 中东铁路 城市布局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6(a)-117-02
哈尔滨位于联系俄国本土的满洲里至绥芬河路段的中断,地理位置利于与俄罗斯联系。20世纪初,哈尔滨就已经成为国际性商埠,先后有33个国家的16万余侨民聚集在这里,16个国家在此设领事馆。同时,哈尔滨处于中东铁路南部支线的起点,又是铁路管理中心,便于联系旅顺、大连港口。优越的地理位置便于国内外来移民的不断涌入。虽然清政府曾经一度禁止中原人来黑龙江、吉林辖地垦荒。由于这一决策,不仅导致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及兴凯湖以南大片领土丢失。大片领土丢失,而且就连守卫后来的边疆,也仍嫌人手不够,但是仍然阻止不了移民迁居哈尔滨的步伐。
作为一个现代城市,人口是一个标准,自从哈尔滨成为一个现代城市,移民潮就不曾中断过。哈尔滨的城市发展原因离不开外来移民的聚集。而近代外来移民对哈尔滨城市发展的布局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近代移民与傅家甸——道外的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1903年,中东铁路建成后,哈尔滨形成了相对独立的香坊、道里、南岗、道外四个地区,从此哈尔滨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现代城市。
哈尔滨市道外区以前称为傅家甸,关于此称呼,还有个传说,从中可看出道外区的近代移民的渊源。
关于傅家店的建立有传说是在19世纪中叶,有一位来自山东的移民傅某,原为一小马夫,但他头脑灵活,善于经营,尤其致力于马饲料的配置,又掌管此地军队的粮秣,所以在当时是一个有点势力的军需官。这位山东籍的傅姓军需官独具慧眼,看中该地区沟通南北东西,向北是去呼兰府等黑龙江将军的交通要冲;东西是沟通伯都讷、吉林、扶余、双城堡、阿勒楚喀与下江三姓、巴彦苏苏、拉哈苏苏(同江)的必经之地。因此申请设一官方客栈,当时一般称马甸或马栈,因其经营者为此傅姓军需官,往来的旅客都是负有官差使命的人,故也成为傅家车马店或简称为傅家甸,这就是傅家店一名的由来。
傅姓军官的人生发迹传开,从山东跑到关外来的求生寻梦者越来越多,许多人追随到这儿住下来,所以傅家甸周围十几里或几十里的范围内,就有来自烟台、招远、龙口、蓬萊的,也有乳山、海阳、咸海、牟平的,还有淄博、潍坊、济南、泰安的山东移民。
因此近代傅家甸民族工商业得到充分发展,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来自国内其他地区外来移民的增加,这些外来移民不乏心怀发财梦乡的中国商人,他们积极投身工商业,创办民族企业。而为何这些外来民族工商业者选择在傅家甸投资经商?一方面是闯关东到苍茫的东北大地,大都是奔着老乡亲属而去,傅姓军官的人生发迹史经过夸大和渲染,深深吸引了处在兵荒马乱、地少人多的关内移民;另外也是由于该地区摆脱了沙俄的经济管制的原因。
虽然近代哈尔滨曾经一度为沙俄所独霸,政治经济军事外交都笼罩在沙俄统治权之内。但是沙俄实行统治的区域是中东铁路的附属地范围之内,而唯独傅家店一地却不在中东铁路附属地,被沙俄划分出去,成为中国人的“天下”。这就使傅家店摆脱了沙俄对这里的商品倾销和经济管制。
尤其是1920年东省特别区设立后,在中东铁路附属地的民族工商业者,要同时向东省特区和沙俄把持下的市自治会交纳两份税,而道外不存在向沙俄势力交税的问题。这就是在哈尔滨民族工商业为什么只能在道外才可以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因。
1898年~1903年沙皇俄国修建中东铁路期间,筑路工人大多数是从关内招募来的。 人口的剧增,带来商业的繁荣,更加刺激了外来人口的二次移入。道外区则是哈尔滨市唯一在沙俄附属地之外由中国人自己管理的地区,因而这里就成为哈尔滨乃至北满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
2 近代移民与田家烧锅——香坊手工业兴盛
哈尔滨香坊区原称“田家烧锅”,即“老田家烧酒厂”,但它的正规名字叫“永兴德”,开设于咸丰年间,也是由外来移民所开办。1805年,田保辉和田炳辉兄弟俩,由吉林榆树的田家屯来到哈尔滨的香坊。非常能干且富有创业精神的兄弟俩在这里不计昼夜,不畏寒暑,一下子开垦了三百多垧的荒地,并改了泥草房,开了酒厂。从此,在这儿扎下根来。九十年之后,到了光绪二十年(1894年),这个地方已经是哈尔滨远近闻名的田家烧锅了,也有称这个地方为“田家烧锅镇”。1900年,田家烧锅被俄国人放火烧毁,田家烧锅镇亦随火随风而逝。那么,这个地方又为什么叫“香坊”呢?
原来当时的香坊地区有一座李家庄院,是1805年来自河北省乐亭县的李姓人家来此建立的。这位李姓移民以种地为生,因其有做线香的手艺,于是便在草料街和卫生街拐角处(今香坊公园南门对面)盖起来一座瓦房,门楼上边刻有“香坊”二字,兼营大车店,这便是今天“香坊”名称的由来。
当时中东铁路工程局在香坊的主要工作,是修建农舍式的土坯草房。建房的活,基本上是由临近地区来的农夫们干的。从山东莱州逃荒来的邓发赶上了“混洋饭”的机会,他本欲到呼兰邓家瓦子投亲种地,不成想刚到哈尔滨,老婆难产,在大车店里耽搁几天,身无分文,正愁无法支付药费和食宿费时,听说铁路招工,邓发第一个报名。一传十,十传百,以至今天哈尔滨山东莱州籍贯的最多。
1914年“一战”爆发,南满市场面粉供应紧张。辽宁省金县的移民邵乾一看到了面粉市场的前途,1920年邵氏决定在哈尔滨选址建厂,并于当年在香坊油坊街盖起了6层大楼的厂房及各种仓库、职工宿舍、八区总账房、营业所楼房32间。这个制粉厂日产优质面粉6500袋,为哈尔滨最大的面粉企业。由于它的开业,迫使一些小的面粉厂歇业或关闭,有些不得不迁到外县谋生存。为了便于管理与业务上的需要,长春厂改为天兴福第一制粉厂,哈尔滨厂改为天兴福第二制粉厂。天兴福第二制粉厂的经营获利丰厚刺激了该地区手工业的发展,随着外来移民的不断涌入,富余的劳动力进一步加快了香坊区手工业发展的步伐。
3 近代移民与秦家岗——南岗区的沙俄市政建设重点
南岗早年称秦家岗,只因岗上住有一户姓秦的农家。当香坊和江沿急速地涌现出教堂、学校、俱乐部、商店的时候,南岗地区还处于未开发的原始状态中。因为铁路圈地,岗上村庄的农户收割完庄稼离去了,给中东铁路建筑工程人员留下的只是空架房屋和荒弃的田地。
中東铁路建筑局从1898年冬季就开始对南岗进行了初步的规划,制定作为铁路行政区域的街道、广场、教堂、医院、墓地,以及将来管理局办公地址和私人住宅地址的方位,已标在规划图纸上了。这里是哈尔滨城市规划的重点。规划者运用了南岗区起伏的丘陵地势,南濒马家沟河,进行了沿河依岗的街道布置。哈尔滨城市的最初规划者模仿蜘蛛网,可以在任何边缘点以最短的捷径回到中心点,这其中的奥秘就是等距放射性对角线,十分科学地布局城市街道,非常有利于城市功能的发挥和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1900年中东钢铁路局土木工程师俄罗斯人列夫切叶夫,将自己的办公地点移到马家沟河渡口一带,开始对南岗进行规划建设,近代中东铁路工人不断进驻,外来移民开始涌入该地区。根据列夫切叶夫的规划,在全市的最高点南岗中心广场建起了一座东正教尼古拉中央教堂。以此为中心,向东西南北、西北、东北布置了六条放射形路面,并在其周围和街道两旁安排了一批办公、住宅和商业服务网点作为配套建筑,形成了一个行政办公区。
随着南岗区市政建设的实施,中东铁路工人、外来移民不断涌入,使南岗区逐渐成为哈尔滨市市政建设的中心。如今,还存留着一些当时的建筑,如国际饭店(旧称新哈尔滨旅馆)、省博物馆(旧称莫斯科商场)等,这些建筑都充满着浓郁的俄罗斯风格。
4 移民与埠头区——道里商业区的建立
道里区原称埠头区,其形成和繁盛也展现了当时移民与哈尔滨商业发展的历程。埠头区的得名是因为中东铁路所用的工程器材,最初都是从伯力或伊曼起运,溯乌苏里江、黑龙江和松花江运到哈尔滨,在今斯大林公园边稍高的地点卸货,这便是埠头区的由来。
埠头区的历史,从街道名称用途可以反映出其近代移民的特点。如警街,是因为1899年第一个警察管理处设在这条街上,即今友谊路;药铺街,始建于1903年,是因为该街出现了一所阔塔舍维赤药房,即今日之中医街;炮队街,是因为1900年开来的沙哈洛夫的炮队驻扎在此,即今日之通江街;哈萨克街,始名于1906年,是因为哥萨克军队在此驻扎过,即今高谊街;商务街,始名于1903年,是因为这条街上出现了埠头区第一批商店,1902年商务俱乐部也成立于这条街上,是埠头区最活跃的商务活动区,即今日西二道街;面包铺,始名于1903年,因出现第一个欧式面包铺,即今日之红专街;沙曼街(俄语土坯的意思),始名于1903年,即今霞曼街;商市街(今道里区红霞街)和市场街(今西十一道街)是因为它们都曾设立过集市。
堪称哈尔滨“第一名街”的“中国大街”(今中央大街),在建成初期确是狭窄泥泞的。1898年秋天,来自关内及邻省的劳工大量涌入哈尔滨寻求谋生机会,在顾乡屯附近的地方,就是劳工聚居地之一。许多携家带口,掘地搭棚,这引起铁路工程局的注意。经过与劳工代表谈判之后,决定将沿江一带荒地拨给从顾乡屯前来的劳工居住,这就形成了整条中国人居住的街道。因此,被命名为“中国大街”。
此外,还有一些以民族和国家命名的街道,也反映了埠头区当时移民国际化特点。如高加索街(今西三道街)、日本街(今西六道街)、蒙古街(今西七道街)、高丽街(今西八道街)、俄国街(今西十道街)等。这些名称中,只有日本街是名副其实的,在这条街道上初次出现某些日本商铺。
在埠头区最初形成的这些街道上,逐渐有了小商铺和饭店,后来发展成了一些著名的商店和洋行,很快出现一片商业繁荣的景象。中国商人也不甘落后,1899年在埠头区修建其第一所真正砖房饭店——同盛隆,这是来自山东的商号。
哈尔滨市是一座从来就没有城墙的城市,自从近代移民的不断涌入,人口的剧增,逐渐成为中东铁路附属地的政治、经济中心,其中外来人口迁入对该城市发展布局影响至深值得学界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范震威.一个城市的记忆与梦想——哈尔滨百年过影[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12.
[2] 米大伟.黑龙江历史——附哈尔滨城市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2.
①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第56批科学基金资助计划项目(LBH-214124);黑龙江省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4M561368)2015年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研究项目号(15MZE01)。
作者简介:杨光(1978-),女,汉族,黑龙江牡丹江人,博士、博士后,现任哈尔滨商业大学商业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姜昱庄园(1994-),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商业大学会计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