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
摘 要:文章从解决趋同管理过程中留学生汉语能力总体偏低跟课程内容对学生的语言水平总体要求较高这一矛盾入手,分析出国内各高校留学生汉语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基本一致,在专业培养要求和方向上各有侧重的实际情况,提出应通过调整通用性语言课程和学术性语言课程比例、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通过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代教学模式的进一步优化来促进平衡。
关键词:趋同管理;确立阶段;发展阶段;汉语言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平衡;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3-0013-04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adict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low performance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its high demand in the contents of the class in the process of convergence management, this paper finds out the general uniformity in the goals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a's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ir different emphases in specialized training demands and orientations. On this basis, it proposes that it's necessary to adjust the ratio between general language courses and specified language courses by regulating the proportion between compulsory and non-compulsory courses and the balance can be promoted through the further optimization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and modern teaching mode
Keywords: convergence management; establishment stage; development stage; undergraduate Chinese language program; curriculum; balance; strategy
目前,趋同管理作为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有益尝试,已经为国内很多高校采纳,趋同管理确立阶段的各种探索,也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将该专业留学生的教学大纲、学分学制、课程设置等环节纳入文学院相关专业的教育教学体系中,从而实现提升管理效益、加强国际交流和中外学生的融合、节约高校运营成本等目的,从而进一步激发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增强留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提升留学生教育质量,可以说趋同管理为学历留学生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型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的趋同管理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瓶颈问题,在趋同管理确立阶段也就是起步阶段,本科留学生完全参照中国学生的课程学习,同堂听课统一考试,由于留学生汉语能力参差不齐且普遍较低,他们的汉语水平与母语是汉语的中国本科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造成了留学生汉语能力总体偏低跟课程内容对学生的语言水平总体要求较高的矛盾,因此,随着趋同管理的不断深入,各高校又将原先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的一些语言课程纳入到趋同课程体系中来,对留学生语言课程的比例与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比例的掌控,各高校不尽相同。越来越多的高校在趋同管理的发展阶段,在上述两大课程板块之间寻求平衡,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改进,使之达到最理想的结合效果,从而建立更为科学的、符合培养目标和留学生需求的课程体系。
一、趋同管理发展阶段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平衡依据
趋同管理确立阶段留学生的学习主要以文学院汉语言专业课程为主,这些课程侧重于系统的专业理论,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教学科研能力和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能力,其中一些课程如汉语音韵学、训诂等多运用学术性语言,对中国学生来说晦涩难懂,对留学生来讲也是过于深奥。留学生主要以现代汉语、写作等通用性语言学习为主,强调汉语综合性、应用性能力培养,即能运用汉语开展工作的实际能力,于是便产生了留学生汉语能力总体偏低跟课程内容对学生的语言水平总体要求较高的矛盾。因此在课程设置中,不但要兼顾留学生通用性语言学习为主和学术性语言学习为辅的需求,还要根据本校留学生生源情况特点,对各板块课程进行平衡,设置难易恰当的相应课程,过难或过易都容易造成偏失。总体来讲课程设置要视本校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及留学生接受能力而定。
(一)根据高校自身培养目标和要求来平衡
1. 各高校培养目标基本一致
各高校关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大体一致,即“培养适应现代国际社会需要的、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的汉语专门人才”。具体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崔永华1997):(1)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全面发展的国际化人才;(2)熟悉中国社会文化、具有较强的汉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3)熟悉某一领域基础知识并运用汉语开展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2. 各高校在具体专业培养方向上各有侧重
根據学校生源情况,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地域特色及区位优势,每个高校在培养方向上各有侧重,在课程设置上也有着不同的体现。
有的高校除了要求学生在熟练准确掌握汉语听说读写能力,还要求他们系统学习中国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并具备较高的中国文化素养,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对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的需要。由于突出全面发展的要求,课程设置往往在德、智、体、美等方面有所体现,不但有听说读写译等应用能力课程,以及中国文化和国情课程,还加入了经济、贸易、法律、文哲等相关专业课程。
有的高校除了要求留学生兼顾语言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进行比较全面的人文知识学习,并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了解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基础知识,因此相关专业课程除了汉语技能课以外,还有中国人文知识课程,如中国国情、历史、地理、经济、哲学和文化史等,还包括语言学和文学类课程,语言学课程如语言学概论、中国语言学史、汉语方言学、语音学等,文学类课程,如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等。
有一些高校的培养方向是能够满足国际社会需求的“语言+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全面系统地培养留学生汉语专业基础知识和汉语听说读写交际技能,了解中国国情,熟悉中国文化,掌握国际商务领域的实用知识和技能。课程设置时又另外加入了商务汉语系列课程和文化方向系列课程,此外,还开设了国际贸易、中国法概况、经济学、管理学等经济管理类选修课程。
也有个别高校对留学生有着较高的培养要求,其目标主要培养中国语言文学应用研究人才,注重学生对中国文学现象的分析把握能力和汉语写作能力的综合培养,要求本科留学生熟练准确地掌握汉语听说、阅读和写作能力,并具备较高的中国文化素养,为将来从事中国语言与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这类高校生源情况较好,其课程设置主要参照中国学生的课程设置,只在一二年级加了少量的语言技能课程,如汉语听说、阅读与写作等。
这些高校虽然在趋同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的培养要求增设了相关课程,体现了一定特色,不同程度地满足了来华留学生学习语言的多元化需求,但是课程体系的总体要求不同程度超越了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有的甚至忽视留學生实际,课程过于深奥,不利于培养目标要求的实现。由于各高校在培养方向上的差异性,平衡、调整并形成与培养方向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制订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并根据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使之更加符合留学生多样的学习需求和变化,是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不断发展的根本保证。
(二)根据学生情况来平衡
国内各大高校留学生生源存在着不均衡现象。有的高校生源情况相对较好,汉语言专业留学生语言水平相对较高,文学院汉语言专业课程可以保留得多一些,语言技能课等课程可以少一些。也有的高校对于招收学历留学生的门槛普遍较低,生源情况一般,其留学生汉语能力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跟中国学生一起听课的要求,在本科学习中,普遍汉语基础较差,影响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这样的情况下,文学院汉语言专业课程可以学得少一些,留学生语言课程可以学得多一些。这些语言课程针对留学生单独开设,在本科一二年级基础阶段这类课程应加得多一些。
学生对于汉语学习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如太太和老年学生主要以语言学习为主,强调实用性,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可以开设文化类选修课及一些体验类课程。年纪较轻的学生,毕业后多打算进入国外企业、公司从事汉语相关工作,不但希望学习较高水平的汉语知识,还希望学习财经等与今后工作有关的专业课,可加入财经、商务类课程,总体课程上要体现丰富性和层次性,以满足不同来源、不同需求的学生。
二、趋同管理发展阶段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平衡策略
为了更好地解决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在趋同管理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瓶颈,在留学生语言课程与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平衡过程中,应坚持同中有异的原则,以提高留学生汉语基础和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通过调整通用性语言课程和学术性语言课程比例、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通过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代教学模式的进一步优化来促进平衡。
(一)通过调整通用性语言课程和学术性语言课程比
例来平衡
文学院汉语言专业或汉语言文学专业,目标是培养具有系统的汉语言知识、文学知识以及相关文艺理论素养,能在文化管理、新闻出版、高校科研机构及机关企业单位从事语言文字管理、语言应用、语言文字教学及科研以及对外汉语教学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专门人才,培养的学生毕业后从事新闻、教学、文秘等工作。该专业所学的很多课程兼具专业性和理论性等特点,突出汉语语言学理论和文学理论的系统学习,难易程度也各不相同。有些课程属于学术性较强的科目,如音韵学、训诂学、古代汉语,这些课程对于留学生来说过于深奥难懂;还有一些浅近的学术性课程,如现代文学史、文学名著导读、近代文学与文化,这些课程对于留学生的难易程度不同,汉语水平高的留学生不难掌握,中等水平的或许有一定难度;另有一些课程属于通用性语言学习,如现代汉语、写作、汉字文化学,这些课程对于学生来讲不难理解。
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语言能力和言语交际能力,掌握系统的汉语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中国人文知识,熟悉中国国情和社会文化,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与实际工作能力。留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文化交流、国际贸易、汉语教学、文秘、旅游、翻译或相关领域工作。该专业要求留学生在熟练掌握汉语技能以及中国国情、文化和人文知识基础上对汉语语言学理论有所了解即可,主要培养留学生对汉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强调应用型和实用性。根据留学生的相应需求,应该对文学院汉语专业或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进行归类。属于通用性语言学习的课程可以保留,属于较为浅近的学术性语言课程可以适度保留,属于专业性和理论性较强的语言学习课程,在趋同的过程中宜大幅缩小比例。
另外还应为留学生专门开设语言技能课程,如汉语听说、高级阅读、阅读与写作、汉语语法等,教学中还应该与相关专业课程联系起来,专业课中的一些专有名词以及难以理解的字词句段落,可以在这些语言课程中释疑解惑,以帮助留学生进一步提高汉语水平。
(二)通过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来平衡
虽然同堂听课同堂考试,但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差异性可以帮助留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
各高校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培养要求有所不同,各自专业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也各有侧重,这些特点,可以通过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来进行调适。
课程设置主要涉及必修课与选修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合理调配,不但可以满足学生的共性需求,还可以适应学生的差异性需要,确保学生学习内容的全面性、丰富性和多样性,帮助和培养学生发展他们的兴趣特长,在汉语学习上丰富多样的选修课充分调动了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
在趋同和平衡过程中,中国学生的课程设置与留学生的课程设置是既重叠又交叉的相互区别的两个体系,为各自的专业目标和人才培养需求服务,由于是趋同管理,课程的总体框架基本一致,只是在这个框架内部,两类学生的选修与必修科目有所不同,中国学生的课程更加侧重于理论性和学术性,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尤其在高年级应加强学术性课程学习,留学生在基础阶段更侧重于语言技能的训练,即便在高年级,理论性課程也不宜太过于深奥。
在设置必修课与选修课过程中,两类课程的比例最为关键,即留学生语言课程与文学院汉语言专业课程,语言技能类课程为留学生专门开设,在本科一二年级基础阶段设置得多一些,三四年级逐步减少,例如,高级汉语、汉语阅读、汉语口语。而剔除了过难过于深奥的文学院汉语言专业课程,则体现由浅及深的过渡,在以综合应用能力提高为总体目标的前提下体现层次性,留学生语言课程中的文化课、文学院汉语言课程中的通识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要实现逐步递进。由于选修课量大面广,一定要对选修课加强监督管理,使选修课的教学目标顺利实施。
文学院汉语言专业的一些必修课多为基础性理论课程,教师也多以灌输式的方法进行,因此必修课的改革势在必行,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其枯燥而减少必修课的比例,大量必修课为留学生汉语习得打下坚实基础,也为选修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必要前提。
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的消长,留学生语言类课程和文学院汉语言专业课程的平衡及相互融合,应体现基础学术教育和综合运用能力培养、统一要求和体现灵活性等各种要求,在不断的变革和调整中,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也朝着更为合理的方向发展。
(三)通过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代教学模式进一步优化结合来促进平衡
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和多媒体也越来越多地运用于汉语教学中,大大丰富了汉语课堂的教学效果,使得汉语教学能够更好地引起学生兴趣,有效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课堂上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与设计,生动诠释了汉语课的重点,也令那些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词汇和语法难点更加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多媒体技术充分调动了留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各种感官,大大增加了汉语相关课程对于留学生的吸引力。
现代教学模式不仅包含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还包括了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变革,美国的汉语教学多为活动化课程,这从教学理念等各方面的颠覆性革新。由于各国文化、宗教、教育背景的不同,对于现代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也有所不同,总体来看,汉语教学正处在由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教学模式渐进的转变中,只是各国各高校转变的步伐有所不同。
目前我国高校也正在通过整合传统模式和现代模式来进一步优化汉语教学。
在传统教学基础之上,除了引入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大力拓展第二课堂,开设各种兴趣班和选修课,如武术课、书法课;引入了各种文化元素,开展各种文化实践活动,如民俗文化考察、昆曲评弹赏析;帮助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交流,甚至进入相关社团;选拔和培养优秀的或有专长留学生参加省市各种汉语比赛、演讲活动及媒体活动。这些举措,大大丰富了汉语学习的内涵和外延,由传统课堂到现代课堂,由走出课堂到走出校门,充分体现了汉语学习的层次性、丰富性和延展性。
因此,不断探索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最佳结合方式,在两种教学模式中寻求最佳的结合,使得这两种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为汉语教学所用,是趋同管理发展阶段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时所必须考虑的重点之一。
三、趋同管理发展阶段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平衡过程中的衔接
课程衔接是课程设置的重要部分,不同阶段课程内容和学习经验等不同要素之间的有效衔接,可以使课程设置更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为提升留学生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首先是课程各阶段之间的衔接。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总体课程设置,总体应该体现低中高三个阶段的自然过渡,一二年级以语言技能课、文化课和通用性语言学习为主,浅近的学术性语言学习和通用性语言学习主要在三四年级展开,在从一二年级向三四年级的转换中,课程的过渡和衔接是关键,总体应体现铺垫、衔接、提升三个阶段,并体现系统性。铺垫是为了三四年级的课程和专业培养目标能够顺利展开,在一二年级进行各种知识技能的准备,语言技能课和文化课呈现由多及少的趋势,提升的前提是充分的铺垫和自然的衔接,浅近的学术性语言学习和专业知识理论的学习呈现由少及多的趋势,在衔接的过程中,通用性语言课程、留学生语言技能课程的学习起到重要作用。
语言技能课程可以帮助留学生较好地实现过渡,尤其在本科一二年级,这些课程不但可以提高留学生的汉语水平,还应该与相关专业课程联系起来,专业课中的一些专有名词以及难以理解的字词句段落,可以在这些语言课程中释疑解惑,因此,语言技能课较大程度地缓解了趋同过程中留学生听课难的问题。
其次是基于学生视角的课程内容衔接,应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身心特点、学习特点、能力、行为等因素的基础上进行课程内容的衔接,其深度、广度和复杂程度呈现不断发展的递进态势,例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文选时,难度、深度和广度应是逐步递升。同时还应考虑到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的结合,以帮助留学生不断拓展和提升汉语水平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文化交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此外,还可以采用导师制帮助实现衔接和过渡。在中国本科生中推行导师制已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导师制在提高教育质量、改善师生关系、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师生认可,在留学生中实行导师制,可以解决留学生课堂内外的学习生活等很多问题,可以帮助留学生在课程与课程之间、课程的不同阶段不同层级之间进行更为顺利的过渡和衔接,从而有效地促进留学生汉语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提升。
趋同管理发展阶段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平衡,涉及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教育的方方面面,考虑到在培养目标要求、生源情况、地域特点、社会对留学生的需求等方面情况的复杂性,在平衡前应进行充分调研,在对有关情况充分了解掌握基础上酝酿平衡策略。留学生语言课程与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有效平衡,可以较好地解决趋同管理中留学生遇到的语言问题,可以促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可以促进趋同管理在国内高校的深化和发展,从而进一步提升留学生教育教学质量,扩大汉语的国际影响,增进中外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项硕,蔡方平.对来华留学生试行“趋同管理”的初步尝试[J].广西高教研究,1998(4).
[2]王永德.从留学生汉语能力看趋同管理问题[M].对外汉语论丛(第八集).
[3]顾莺,陈康令.高校留学生趋同化管理的比较研究[J].实践研究,2013,5.
[4]李慧琳,张营广.趋同管理背景下高校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问题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4,11.
[5]彭庆红,李慧琳.从特殊照顾到趋同管理:高校来华留学生事务管理的回顾与展望[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