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红霞 李晓东 林飞 马丽丽
摘 要:心理资本的开发将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文章以大学生心理资本开发为视角,从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改革和考核方式创新等四个方面对课程教学方案进行总体设计,并就心理资本四个核心成分的开发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关键词:心理资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6-0072-04
Abstract: The exploitation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will help to promote the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Basing on the psychological capital exploi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is article implemented overall design to the cours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goal orientation, teaching content selection, teaching method reform and evaluation mode innovation, and explore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our core components of mental capital in the teaching of the curriculum. At the same time itreformed and innovated to curriculum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Keywords: psychological capital;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自2011年5月教育部下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以来,全国各高校陆续以不同形式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此同时,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及管理人员也在不断对该门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期提高该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并更好地实现《基本要求》中所设定的课程目标。在对该课程的诸多改革和创新中,总体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首先,在教学目标上改变以往以应对心理问题为导向的目标设定,而尝试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导向;其次,在教学内容上改变以往只关注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扰的内容选择,而更多地选择带有正能量并促进学生潜能发挥的内容;第三,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式教学形式,而代之以更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需要的体验式、参与式教学形式;第四,在考核方式上改变以往的单一指标、静态评价,更注重过程性和动态性评价。由此可见,学者们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有益的探索,但已有研究更多地是从较为宏观的层次提出了该门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改革的方案,而少有从微观层次,结合具体的积极心理学理论将所提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改革方案运用到实际的课程教学中。本文试图将积极心理学中的心理资本理论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有机的结合,并从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革新和考核方式突破几个方面将心理资本开发贯穿于该门课程的教学环节中,同时就心理资本的四个核心成分的开发在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实施及实施效果进行了探索,以期为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和创新提供借鉴。
一、心理资本的内涵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 capital)是在20世纪初由Luthans等人在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组织行为学框架下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1]。这种积极心理状态具体包括四个核心成分,即自我效能(self-efficacy)、乐观(optimism)、希望(hope)和韧性(resiliency)。自我效能指的是个体在面对任务时,相信自己能成功完成任务并积极应对挑战的自信;乐观是指个体能以积极的归因方式对现在和未来的处境做出解释,并对生活抱有积极的态度;希望是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能寻求各种途径,努力实现目标的积极动机状态;韧性是指个体在身处逆境和遭遇挫折时,能从中快速复原,重新生活,并获得积极转变和成长[2]。这四个成分相互促进,协同发挥作用,并具有可测量、可持续开发的特点。
众多研究表明,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有学者认为心理资本的内涵和结构都反映了心理健康积极层面所包含的内容,心理资本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3]。如张阔等研究得到心理资本与个体的自尊、内控性、情感平衡、心理冲突等反映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具有显著的相关,且心理资本对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積极影响[4];李磊等的研究得到,大学生的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显著相关,心理资本越高的个体,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5];武春霞和秦葆丽的研究得到,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各因子呈显著负相关[6];潘清泉等人研究得到心理资本总分及各核心成分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正向预测作用[7];杨会芹等人研究得到心理资本在农村大学生生活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过程中起调节作用[8]。
由此可见,对学生的心理资本进行开发,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进而实现《基本要求》中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素质基础”的目标。高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多种方式对大学生的心理资本进行开发,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则是实现对大学生心理资本进行系统、全面开发的主要形式和有效载体。
二、基于心理资本开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案总体设计
为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对大学生的心理资本进行有效开发,我们的教学团队首先对已有课程教学进行了总体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定位
围绕着《基本要求》中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目标的设定,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本着预防性和发展性的指导原则,我们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引导大学生发现自身所具有的优点和内外在的积极资源,挖掘学生所具有的潜能,帮助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并树立合理的人生目标,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并有效预防校园危机事件的发生。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
为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在《基本要求》所规定的教学内容范围内,选择能体现积极心理学理念,并与开发学生心理资本四个核心成分契合度较高的内容,最终形成七大主题内容,分别是:1.关注心理健康,促进成才成长;2.认识自我,发掘潜能;3.培养积极情绪,树立乐观心态;4.增强韧性,积极应对压力与挫折;5.学会交往,获取积极资源;6.认识爱情,培养爱的能力;7.树立希望,合理规划大学生涯。同时在教学案例的选择、课堂活动的设计上多以宣扬正能量、促进学生发现并发挥自己的优势与潜能及体验积极情绪为主。
(三)教学方式的革新
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在课堂内外积极参与学习,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更好内化,同时也满足心理资本开发的具体要求,本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采用更迎合学生需要、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体验式、参与式教学形式。首先,在教学理念上体现学生的参与与体验。即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学习愿望,师生共同营造开放、自由、合作的教学氛围,通过多种互动形式如辩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小组合作并结合部分表达性艺术治疗形式如绘画治疗、音乐治疗、心理剧表演等形式激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并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体验积极情绪,体验认知观念改变所带来的内心感受及相应行为改变所带来的学习、生活、社交等方面改善而产生的成功体验。其次,在教学环节设计上突出学生的参与与体验。在每次课开始的时候,用5-10分钟时间,通过带领学生做手指操、放松冥想和团体活动的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课堂,并将其情绪调整到积极状态,让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开始学习;在每次课程快结束时,通过播放与本次课主题相关的传播正能量和启发人的积极情绪的一首歌曲和一段视频(如《奔跑》、《我和你一样》、《真心英雄》、《相亲相爱一家人》等歌曲和《挑战不可能》、尼克·胡哲的演讲等视频),再一次加强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和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动力;在每次课结束后,通过布置书面作业(如学习、收获感想总结)和活动作业(如运用课堂所学的技能技巧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促进课堂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和吸收。
(四)考核方式的突破
由于该课程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質的提升,而心理品质具有内隐性、抽象性、渐进性和个人化等特点,因此本课程突破原有单指标、静态化的考核方式,而采用多指标和动态化的考核方式。考核指标具体包括出勤率、课堂参与度、活动参与的质量、学习后的个人感悟及心理品质提升度五个方面。出勤率和课堂参与度均以实际出勤和实际参与的次数与总课程次数的比值来确定;活动参与的质量以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来确定;学习后的个人感悟以书面形式呈现,授课教师给出评价分数;心理品质提升以课程开始和结束时的心理健康和心理资本的前后测分数变化及两次分数的平均值的绝对水平高低来确定。采用两两比较法确定各指标在总评成绩中所占的权重分别为出勤率0.1,课堂参与度0.1,活动参与的质量0.3,学习后的个人感悟0.3,心理品质提升0.2。所有考核指标的评价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完成,取消传统的课程结束后的卷面考试环节,且每次课上对表现积极、获得高评价的学生进行及时表扬。这样做既能起到及时反馈所带来的教学促进作用,同时也能使这些学生的行为表现起到积极的榜样示范作用。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心理资本开发的具体实施
心理资本的开发是通过对其四个主要的核心成分进行开而实现的,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每次课和每个教学环节中都要体现和实现对心理资本四个核心成分的开发。
(一)自我效能的开发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自我效能主要是通过体验成功来获得。这种成功体验一方面可以通过自身经历来获得,即个人在过去经历中所积累的成功经验或实现的绩效目标;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对他人成功经历的观察学习来获得,即分享他人的成功,观察或观摩榜样人物持续努力后的成功,值得尊敬的和有能力的人的暗示、评价或劝说。基于以上认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首先通过团体辅导、课堂发言和课后书面作业的形式鼓励每个学生回顾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成功体验;其次通过播放视频或让在某些方面具有成功经验的学生分享经历让学生体验成功;最后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顺利完成课堂任务和课后活动任务来体验成功。
(二)希望的开发
开发希望主要通过打破“习得性无助”和树立合理目标来实现。打破习得性无助要从调整认知开始,以行动改变结束,具体包括:首先,通过“瓶子中的跳蚤”、“被铁链栓住的大象”等故事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习得性无助以及明白自己的无助感、无望感是怎样形成的;然后采用“优点大轰炸”和“自我优势取舍”等挖掘潜能的游戏,帮助学生看到并珍视自已的优势;再通过“完善自画像”、“埋葬我不能”等游戏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唤醒其突破习得性无助的动机和情感体验;最后通过心理剧表演和课后活动作业从行为上打破习得性无助。树立合理目标即引导学生对自己大学生活的几个主要方面(自我发展、人际交往、学习及职业规划)设立具体的、可行的、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并确定实现目标的方法并制定相应的计划。再通过情景剧的形式把自己期望的五年后或十年后的生活状态表演出来,从而增强学生对未来的积极期待。
(三)乐观的开发
乐观的开发主要可以通过宽容过去、欣赏现在及为将来的进步和发展寻找机会三个方面来进行。宽容过去即学会接受并重新认识自己过去所遭遇的失败、挫折和所犯的错误。主要是在小组内分享自己曾经失败的经历,大家给予宽慰并尝试从多个角度去看当时的经历,并重新对失败进行归因。欣赏现在即满足当前的生活状态,并感悟当前生活中的积极面;如有同学对自己当前所上的大学和周围的环境不满。针对这种情况,通过小组辩论的形式让这些同学认识到自身所处环境和所上学校所具有的积极资源和优势。第三,为将来的进步和发展寻找机会,即在宽容过去和欣赏现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及外界所具有的资源,为将来的发展和进步创造机会,并采取积极、自信和欢迎的态度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四)韧性的开发
Luthans等在提出的心理资本开发策略中,涉及韧性开发的策略具体包括三个,即危险中心策略、资源中心策略和过程中心策略[9]。危险中心策略重点是减少可能增加不期望结果的危险和紧张刺激;如通过课堂讲授、小组活动、情境模拟表演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时间管理、学业规划、情绪调节等的方法,以减少学生由于学业、人际等现实刺激所带来的不良体验。资源中心策略是强调和增加可带来积极结果而没有危险的资源;如通过挖掘学生自身所具有优势和积极心理品质,增强其对生活的掌控感,并通过列举“社会资源列表”,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还具有哪些外部社会支持和可利用的社会资源,以增强其应对困难和成功解决问题的信心。过程中心策略是强调个体在面对新环境、遇到新问题时要聚集自身适应系统的能量,以满足运用人的资源来管理现实危机因素的需要。可通过小组活动、情境模拟、课后任务等方式让学生懂得并学会怎样利用身边人的资源来解决问题、应对危机的技能技巧,增强自身的抗压能力和心理复原力。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心理资本开发的成效
以开发学生积极心理资本、提高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目标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课堂教学改革实施一学期,虽还存在诸多问题,但也初见成效。首先,学生的出勤率和课堂参与度大大提高。在整个学期的教学中,没有出现学生无故旷课情况,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及参与小组活动和表演的次数都在两次以上。其次,学生对于该门课程的认同度和喜欢程度明显增加。在课程结束的分享活动和每次课后的个人感悟中,很多学生都表达了对这门课的喜爱以及在课程中收获了希望和信心。最后,通过对课程开始和结束时心理资本得分的前后测比较得到,在心理资本的总分和四个维度得分上,后測得分明显高于前测得分的学生占到了62.5%以上,有28.2%的学生在前测时心理资本的得分就属于高水平,还有9.3%的学生在前后测中心理资本水平没有出现显著差异且总体水平处于中等偏下。这说明大部分学生的心理资本水平在课程学习阶段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但还有少数学生的心理资本没有得到显著提升,其中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综上所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心理资本进行开发是可行和有效的,但在课程的总体设计及心理资本开发的具体措施上还有待是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特别是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符合学生个人特点的心理资本开发策略和具体措施,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全面提升学生心理品质和全部学生的心理品质得到提升的目标。
参考文献:
[1]Goldsmith A H,Veum J R, Darity W J. The Impact of Psychological and Human Capital on Wages[J].Economic Inquiry,1997,35:815-829.
[2]Luthans F, Luthans K W, Luthans B C.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Beyond Human and Social Capital[J].Business Horizons, 2004,47(1):45-50.
[3]唐爱琼.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综述[J].学术论坛,2012(04):185-188.
[4]张阔,张赛,董颖红.积极心理资本:测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8(1):58-64.
[5]李磊,郭成,郭少军.大学生心理资本发展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3(4):162-166.
[6]武春霞,秦葆丽.大学生社会支持、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校园心理,2015(6):376-377.
[7]潘清泉,周宗奎.贫困大学生心理资本、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7):844-846.
[8]杨会芹,刘晖,王改侠.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心理资本对生活压力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调节效应[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260-262.
[9]王雁飞,朱瑜.心理资本理论与相关研究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5):3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