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问题研究

2017-05-30 01:05路洋高晓妹张道芬
高教学刊 2017年15期
关键词:科研能力提升辅导员

路洋 高晓妹 张道芬

(安徽医科大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安徽 合肥 230062)

摘 要:随着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不断推进,高校辅导员科研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结构性的问题制约了辅导员科研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应当与高校深化改革同步谋划,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角度合理规划,通过系统性的改革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从而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5-0046-03

Abstract: As the construction of counsellor team is being promoted, the counsellors' scientific research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With the further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counsellors' scientific research capability has been restricted by structural problems. It should be synchronized with the further refor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de a rational plan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proving the effect of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o as to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 counsellors by reforming and promoting their scientific research capability systematically.

Keywords: counselor;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promotion

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有效提升,是当下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所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以下简称《标准》)中提出,辅导员的职业能力特征包括“调查研究能力”,职业守则中提到要“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对不同级别辅导员提出了明确的科研能力要求。在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再次强调辅导员的调查研究等科研能力。现实中,辅导员队伍的科研能力整体上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严重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整体质量,成为当前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一个瓶颈问题。

一、辅导员科研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重要性得到一致认同:

1. 党和政府对于辅导员科研问题高度重视,通过一系列文件规定指出了明确的方向,给予了有力的政策保障。2005年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辅导员“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2006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即教育部24号令)明确了辅导员的双重身份,2015年修订后的新规定要求辅导员“运用理论分析、调查研究等方法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和实践研究”;2014年印发的《标准》对于各级辅导员职业能力中的科研能力做出了具体的要求。

2. 建立了多个辅导员基地,招标成立了多个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各级有关部门发布的课题招标均有辅导员专项,定期举办辅导员技能大赛,有力地支持了辅导员的进修、课题申报等事项,促进了辅导员科研的工作。同时,有专门的刊物如《高校辅导员学刊》、《高校辅导员》等专门刊载辅导员工作相关的研究成果。以上措施使得辅导员的科研工作获得了各种支持,在专项课题、经费支持、平台建设等方面均有保障。

3. 高校层面积极响应,陆续采取了多种措施,明确了辅导员教师、管理人员的双重身份,辅导员的招聘、培训、职称评定等逐渐规范;辅导员开始承担包括“形势与政策”、“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多门课程的教学[1];高校设立思想政治教育和辅导员工作研究项目,支持辅导员和与学生工作相关的课题研究。

4. 从辅导员队伍层面来说,辅导员队伍的学历层次更高,更多拥有硕士学位毕业生加入了辅导员队伍,有博士学位的辅导员也开始出现。辅导员的科研工作能力有了明显提升,能够有意识地观察工作中的教育问题,熟练地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开展调查研究,申报有关课题,以论文形式发表[2]。

二、辅导员科研能力难以有效提升的原因

(一)辅导员工作行政化、事务化的现状未得到明显改变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内“教书“与“育人“开始明确分工,“育人“的主要职能历史地由辅导员承担起来[1]。尽管国家一再明确辅导员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应当贴近学生,解疑释惑,担任育人的主力军,但是在现实中,辅导员不仅要做好有明文规定的九大类、具体达到数十项小类的学生事务[3],是所带班级安全稳定工作的责任人,而且还要承担院系大量的行政工作,甚至是院系唯一的专职行政人员。很多高校扩招后,资源未能及时到位,管理方面也没有及时调整,当相应的问题在学生工作中集中体现出来时,辅导员只能沦为“救火队员”。

这种情况下,辅导员工作很难体现出教育性、专业性,在很多人看来“人人都能干”。事实上,如果要完成辅导员的本职工作——育人,需要以专业的、教育的方式,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很多有爱心、有责任感,工作高度投入的辅导员在完成繁琐工作同时很难再投入专门精力从事高质量的科研工作。

(二)辅导员“专业”的结构性矛盾逐渐凸显

“专业”拥有共同的目标、团体意识、社会化和重建的方式。专业的成员应该知道这些,且能够持续不断地学习和为此作出贡献,这样的过程就是专业化的发展[4]。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随着学生管理相关事务的内容不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高等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以及与资助工作、心理咨询、危机应对等事务工作有关的技术都成为辅导员工作重要的理论基础,以上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现阶段还没有实现有效对接和兼容,使得对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的内涵理解难以形成共识,学科的依据、边界与核心是什么,上述学科在辅导员专业中的逻辑联系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5]。辅导员专业的理论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发展,影响了辅导员科研工作的整体质量。

(三)高校学生工作机制不符合学生工作专业化的要求

高校中涉及到的学生有关事务性工作越来越多,且已渐成体系。上述学生事务涉及到为数众多的学生,且多是关于学生资助、评价、奖励、心理健康、安全稳定等敏感问题。可以说,处理好高校学生事务是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表现,是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基础。高校学生工作内容不断分化,要求辅导员工作也应进一步分工。当前现实中的工作机制还没有因此作出相应调整,辅导员工作专门化程度低,“什么都要做,什么都会一点,什么都不专”,难以从事高质量的科研工作。

(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结构不合理,缺乏领军人物和相关制度

随着近几年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不断进行,具有硕士学位成为新进辅导员的必备条件,辅导员队伍的学历层次得到了历史性的提升。但是辅导员队伍的专业结构仍然不合理,具有学生工作所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背景的辅导员所占比例很小,近一半的高校辅导员辅导员所学专业和学生工作不相关联,严重制约了对学生工作相关研究的兴趣和能力提升[6]。与此同时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大多数辅导员过于年轻,生活阅历不足使得他们在担任“人生导师”时底气不足,更谈不上专业的领军人物发挥带动队伍发展的作用。目前也缺乏针对辅导员专业制度化的学术活动机构设置,很少有针对学生工作热点、难点问题的研讨等学术活动安排,这也是影响辅导员科研能力提高的因素。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国家、地方乃至高校层面给予辅导员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所带来的“红利”即将发挥到极致,进入了新的瓶颈期,辅导员的专业化进程步入了深水区。要有效地提高辅导员队伍科研能力,应当将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有机地纳入高校综合改革中,不能再以孤立的、仅针对辅导员队伍的措施来进行。

三、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的对策

1. 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提升作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一个突破口,应当纳入高校事业改革的系统工程中,有系统的思考和前瞻性的安排。几年来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的一些政策措施都是围绕着辅导员队伍本身,很少突破高校学生工作的范畴。事实证明,辅导员队伍面临的很多难题其实是高校办学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矛盾的体现,高校必须宏观统筹高校改革与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

2. 专业理论建设期待突破。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是所有辅导员工作的底色,长期以来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方面是保证学生思想政治的正确性和管理学生。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情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刚性的管理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实的要求。学生工作已成为高校中一项重要的专门工作,其内部也在分化、分工,日益专业化、系统化化。服务好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处理好相关的学生工作事务,是提高高校办学效益、保证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体现。当前辅导员需要在很多事务性的工作过程中对学生施加影响。探索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项学生事务的“隐性化”教育途径,变“刚性管理”为“柔性治理”,从单一的管理、说教到服务与管理相结合更加紧迫。反映在专业理论建设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需要融入学生事务管理的相关理论、技术,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与边界,让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适应现实的需要,从而有效指导辅导员的科研工作。

3. 遵循教育系统的客观规律,将“育人”的工作还给辅导员。现代高校是一个围绕知识的生产与传播组织起来的复杂的系统,辅导员在这个系统中的作用是为知识更好地传递到学生那里服务,让学生获得国家和社会希望他们具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就是辅导员的“育人”工作。高校的组织与管理应当有利于这一目的的实现,应当根据现实的需要合理配置资源、理顺工作机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的统筹兼顾、深度融合。当辅导员能够专心、安心地从事“育人”这样的专业性工作时,这支队伍一定能够自觉地加强相关的科研工作。

4. 根据高校学生工作现实的需要和《标准》的要求,引导辅导员队伍合理分化、分工优先选择与学生工作有关的专业人员进入辅导员队伍,对于其他专业的辅导员进行相关理论培训。根据辅导员的综合情况,如专业、职称、工作时间、特长等进行工作团队建设,逐步形成分工、搭配合理的梯队,有重点地培养工作带头人,引导能够保证从事科研工作的精力投入。

四、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处理好学生工作与科研的关系

作为一种以多种学科知识為基础、日益专门化的专业工作,辅导员应当接受相当程度的科研训练,具备随时掌握本专业新的研究成果并应用到工作中去的能力;获得通过研究找到解决工作中所面临问题方法的能力。作为一种一线的工作,辅导员不应以科研工作为主,而是通过掌握科研成果和进行特定的研究工作促进自己的本职工作。

(二)辅导员应当通过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提升科研能力

现代高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学生工作在内,不断面临新情况、新问题,科学、合理的决策离不开紧密围绕实际的研究。随着高校辅导员学历的不断提升、专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这支队伍已具备了相当的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而且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一线,最先接触到学生中的新现象,应当发挥这支队伍在科研上的潜力力量,引导他们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诊断问题环境,通过研究从学生工作的角度对学校的科学办学建言献策,同时可以促进辅导员获得更宽的视野,有效提升其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平,陈勇.《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与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纪念《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颁布十周年[J].思想理论教育,2016(8).

[2]聂小丹.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提升研究[D].西南大学,2016.

[3]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Z].

[4]朱玉华,李永山.安徽省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探索——基于安徽93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自查报告的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

[5]高德毅.关于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内涵发展的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12(9).

[6]陈九如,乐程,陈勇.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现状分析与提升路径[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8).

猜你喜欢
科研能力提升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徐州技师学院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新途径研究
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现状及对策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调查与思考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高职院校教师提升科研能力途径研究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