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彦博,孙明阳
摘 要:园林植物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往往是制约土建类院校风景园林专业发展的瓶颈。对该类课程进行模块化研究,利于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趋强避弱,发展自身的优势课程。先对园林植物课程体系进行了剖析,再以吉林建筑大学《园林植物与应用》课程为例进行了模块内容的划分,提出了该课程的组织流程。
关键词:风景园林;园林植物;课程;模块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8-0073-03
Abstract: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landscape plant courses is usually the bottleneck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pecialty in civil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Modularization research on curriculum of this specialty can help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draw on advantages and avoid disadvantages in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design and develop their own dominant curriculum. This article has firstly analyzed landscape plant curriculum system, and divided module contents with the curriculum of "landscape plant and application" in Jilin Jianzhu University, and at last puts forward an organization flow of this curriculum.
Key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landscape plant; curriculum; modularization
從“九五”时期开始,中国的风景园林教育进入了一个快速繁荣发展的时期[1]。目前,开设园林、风景园林以及相关本科专业的院校已有220多所,其中主要为农林类、土建类、艺术类三大类型的院校。
园林植物类课程在风景园林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这类以生命科学为理论根源的课程在农林类院校属于强势课程,而在土建类、艺术类院校则属于弱势课程。对该类课程进行模块化研究,实现课程内容的精确化组织,在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最大化的削减课程内容,从而利于后两类院校在风景园林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趋强避弱,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发展优势课程,体现院校总体特色。
一、园林植物类课程概述
植物是园林四大要素(山、水、植物、建筑)之一,是宜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运用植物创造优美的人居环境是风景园林师的基本技能之一[2]。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俊愉先生指出:风景园林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广,该学科最大的特色应体现在园林植物方面;北京林业大学孙筱祥教授认为:风景园林学科是以生物、生态学科为主,并与其他非生物学科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3];浙江农林大学包志毅教授认为:完整的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类课程体系应包括“园林树木学”“花卉学”“生态学”“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园林苗圃学”“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盆景与插花”等[4]。尽管各类院校园林植物类课程设置有所差异,但若按课程类别和能力目标来划分,该类课程体系的总体框架依然清晰(详见表1)。
除专业基础类和专业延伸类之外,专业类的园林植物课程依然样目繁多,课程名称也不尽相同。但是,按照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来划分,无外乎有三类:一是掌握培育、繁殖园林植物的知识与技能;二是能够识别园林植物,掌握不同园林植物种类的特性;三是能够利用园林植物的特性进行植物景观的设计、施工与养护。若按照培养人才的类型来划分则可分两类:一类是园林植物种类的创造者、开发者或生产者,一类是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者、建设者或维护者。
二、问题与分析
土建类院校开设风景园林专业最主要的制约瓶颈在于能否保证园林植物课程的教学质量。当前,在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区别于建筑和城乡规划两大专业的最大特点就是擅长利用自然界的植物材料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教育工作者应把握专业发展的历史机遇,从社会现实需求出发,确立以植物材料及应用为重点的、面向规划设计方向的应用型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园林植物课程的核心地位越来越凸显,而另一方面农林院校的教学方案又难以借鉴,影响了土建类院校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技能培养,不能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
目前,国家倡导部分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由原来的以基础知识和学科为主线,形成科学体系,转向强调应用,由活动和实践构成,形成技术应用体系[5]。这一思路恰好为土建类院校开设园林植物类课程指明了方向:就是要以培养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者或建设者为主要目标。顺理成章地,就是要以植物景观规划设计课程为核心,以园林树木学和花卉学为重要基础(详见表1),再辅以必要的基础知识进行合理的课程设计。
然而,在土建类院校的教学环境下,面对工科背景的学生,缺乏必要的生命科学先修课程,没有适合的教学大纲可供借鉴,园林植物类课程内容的组织设计十分困难。因此,打破既往课程的界限,剖析课程的有效成分,以模块为基本单位再辅以必要的知识点,进行课程内容的组织,是较为科学的解决办法。
三、课程内容模块的划分
以吉林建筑大学为例,在没有任何植物基础课程的前提下,只开设一门园林植物类课程,即《园林植物与应用》课程,势必要对整个园林植物类课程进行整合考虑。从课程的名称及上述分析可知,该课程的能力目标概括有二:一是园林植物种类的认知,二是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本文以植物景观设计(或称园林植物造景)课程内容为核心,以园林树木、花卉、草坪草等植物各论知识为重要基础,辅以必要的植物学和生态学基础知识,进行模块的划分与重要性分析(见表2)。
在园林植物的认知上,要使学生掌握東北地区常见园林植物的生理和生态习性,特别是观赏特性和园林应用,而对于南方园林植物、新开发的植物品种等则可不做要求。此外,由于学生在景观生态学、植被地理学等大尺度空间地学知识上也相对匮乏,园林植物类课程也不宜讲解过多大区域的植物景观规划问题,而应该把重点放在城市内部建筑周边较小空间内的植物景观设计问题上。
四、模块的选择与组织
在《园林植物与应用》课程设计中,选择以“▲▲”及以上重要程度的模块组成课程主线(图1中的粗实线),以“▲”的模块为相关知识点插入支撑模块(细实线),并与植物实习课程、城市绿地规划设计课程(虚线)相互衔接,形成课程模块的组织流程图。
流程图中出现了两处关键节点。节点1位于树木、花卉和草坪学的各论部分,显然这部分是园林植物种类认知的核心环节,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科学确定课时,植物的生理、生态习性也应结合不同的植物种类举例讲解。为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不同植物种类的形态学描述,植物认知实习课程也适宜在这个时间同步进行。
节点2位于植物群落配置部分。在这里正式引入了植物群落的概念之后,既要回顾已讲过的知识,贯穿植物群落配置的思想,又要简明扼要的介绍一些重点的群落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发展前沿。同时,正直植物配置主要知识点讲解完毕,也适宜在此时再次安排室外植物景观的认知实习,对已有的植物景观进行评价,以巩固知识、提高审美鉴赏力。
与其他课程的衔接问题。在景观设计类课程及毕业设计中,植物景观设计是其中的一个专项设计。在城市园林绿地中,公园绿地、居住绿地、单位附属绿地、工业绿地、道路绿地、滨水绿地等,不同的绿地对植物配置都会有不同的要求。植物景观设计课程不会讲解这些绿地类型对植物配置的影响,但会讲清楚更核心的问题,即不同的地貌类型、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不同的生态功能需求下该如何进行植物配置。
五、结束语
当前,在倡导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过程中,各级各类教学改革时常涌现。在众多目标要求下,对核心课程进行模块化研究始终是重要的一环。一旦课程模块相对固定,就易于知识内容的更新与穿插,易于课程间的协调与整合。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吉林建筑大学的《园林植物与应用》课程的课时量过少,对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也较松,不利于风景园林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另外,园林植物的认知与植物景观设计是园林植物类课程的两大方面,前者的重点应放在认识客体方面,是对系统的、客观知识的传授,后者则侧重认识主体方面,是对学生的经验和自发需求的提升,无论是学习的思维方式、讲授方式,还是成绩的考核方式,都有较大差异,不宜整合在一门课程之中。
参考文献:
[1]李雄,刘尧.中国风景园林教育30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园林,2015,31(10):20-23.
[2]林广思.建筑院系风景园林专业种植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研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4,04:158-161.
[3]孙筱祥.风景园林(LANDSCAPE ARCHITECTURE)从造园术、造园艺术、风景造园到风景园林、地球表层规划[J].中国园林,2002,18(4):7-12.
[4]包志毅,邵峰,宁惠娟.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类课程教学的思考——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2,30(2):58-60.
[5]陈飞.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调整与改革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6]张袁月.中国文化课程模块化教学初探[J].高教学刊,2017(1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