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田琳子 张舒予 沈书生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对教育行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互联网+”教育的深度融合更是产生了一种新的学习形态——SOHO式学习,是指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学习的内容、时间、地点,代表了一种自由、弹性、自主的学习方式。该文通过解读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SOHO式学习形态,探析SOHO式学习的产生背景、学习风格、生态环境、主体要求等应用特色,并通过分析它在“视觉文化”课程中的应用案例揭示这种新型学习形态的实践价值。研究发现,SOHO式学习重塑了学习时空结构,改变了师生对应关系,以及保障了学生个人知识网与组织局域网、社会互联网之间的运行机制,期望为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提供新的思路和启发。
关键词:互联网+;SOHO式学习;学习形态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标志着“互联网+”时代已经全面到来!如今,这个新概念正势如破竹般地渗透到各个行业平台,为各个领域创造了全新的产业生态,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它强大的变革性和冲击力不仅给传统行业带来了挑战,更是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希望。创新融合是“互联网+”时代的重要特征,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的迅速发展为传统行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互联网+”成为了各个传统产业提升绩效的新引擎。互联网与教育行业相结合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改变了人们长期存在的学习方式,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格局,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形式的蓬勃发展使人们的碎片化时间得到充分利用,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开放课程的大规模应用使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完成学业。“互联网+”教育的深度融合使教育事业焕发出新的活力,不仅改变了固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更是激发了新层面的学习观念。随着“互联网+”与学习理念的融会贯通,越来越多的学习者正逐渐处于一种全新的学习形态之中,这将是人们探索理想化学习场景道路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一、“互联网+”时代下学习形态的现状分析
伴随着互联网与教育领域的逐步融合发展,它的作用影响已经覆盖到信息化学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满足了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改变了他们的学习习惯。从刚开始兴起的教育信息化到后来进一步发展的“互联网+”教育,促使互联网背景下的学习形态发生了两次阶段性的演变。
(一)从传统教学到自主学习:学生主体化,教师主导化
传统的面授教学是在规定的时间地点由教师面对面地进行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行为是按部就班地在预期中进行着,学生习得的知识也是预设生成的静态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枢纽,所有的教学环节离不开教师的参与,教师讲解课程、教师布置作业、教师评价学生,教师无疑是传统教学的主体角色。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教育的普及,人们的学习方式被彻底颠覆,开放共享的网络学习资源为人们提供应有尽有的学习来源,便捷易用的手机电脑终端让人们可以自由选择学习的时间,这是对传统教育弊端的有效补充,是对被束缚已久的学习方式的一次历史性解放。传统的被动学习变成了积极的自主学习,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选择想学习的课程,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选择不同难度的习题,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选择上课的时间,学生们被赋予了更多选择的权利,他们的主体性地位不断得到提升。在这种自主学习环境下,学生变成了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则从主体角色转变为辅助学生的主导者,为学生解说课程、布置任务、检测作业、解惑答疑,以一个平等独立的身份为学生的每个选择提供更有效的意见,指引学生每一步的学习计划。在“互联网+”教育起步的初级阶段,不仅师生的角色定位开始转变,人们的学习形态也发生了第一次巨大转变。
(二)从自主学习到“SOHO式学习”:学生个体化,教师引导化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8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这个比例还在不断迅猛增长,可见互联网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的学习方式也离不开网络载体的支撑。在互联网技术的大力发展下,互联网的“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模式与自主学习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极大程度上推动了“SOHO(Small Office/Home Office)式学习”这种新型学习形态的产生。SOHO从字面来看是指在家里办公、小型办公的意思,它代表的是对自由职业者的另一种称谓,同时亦代表一种自由、新型的工作方式。SOHO专指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工作,不受时间和地点制约的白领一族;而SOHO式学习是指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学习的内容、时间、地点,不受發展空间限制的学习者一族。SOHO式学习是“互联网+”学习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它代表了一种自由、弹性、具有包容性的学习风格,任一学习因素都围绕学生为中心,学生可以选择任何学习环境,自己控制学习流程,充分体现互联网的用户思维。它把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到最大化,充分考虑学生群体的个体差异性,把每个学生都当作一个不同的特殊个体来对待,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机、起点水平、认知结构、学习风格等方面的不同来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当下的学习者在学习上越来越能够“自力更生”“自立门户”“自己做主”,不再受限于时间、空间、老师、专业等外在条件,而是处于“自定步调”的SOHO式学习,这就是“互联网+”学习深度融合下学习形态的第二次演变。
二、“SOHO式学习”的应用特色
SOHO式学习作为当下趋于发展的学习新形态,探寻其实现的策略和途径,挖掘这种学习新形态背后潜在的应用特色和价值是我们探究的重要命题。多维一体的学习风格是SOHO式学习得以实现的内在要素,动态网状化的生态环境是它能够实现的外在保障,师生双向自控化的能力要求是它持续实现的有力支撑。
(一)多维一体化的学习风格:实现学习者潜能的最大释放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1983年提出的多元智能原理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强项,有自己的学习风格,教育应该挖掘他们的潜能,使他们的这种“天赋”充分发挥。SOHO式学习兼容了移动学习、泛在学习、微学习等多种新型的网络学习方式,利用网络技术与媒介工具为获取知识的传播通道,学生根据个人需求和学习风格选择任意适合的学习环境以及学习活动,为保证学习者发挥最大潜能而提供有力的条件。
1.学习者中心化
网络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学习,它包括两个方面:自主和自择,一个是意识,一个是行动,学习必须是这两者的配合。SOHO式学习作为一种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形态亦具有这种特点,它是以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学习需求为根本源头,配合学习者有效的行动力而进行的学习活动。一切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把学习者的兴趣、习惯、求知欲、态度等放在主要位置,其他的学习资源、學习环境、学习进度都是围绕学习者为中心而做出相应调整。相比于建构主义中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更强调了学生的个体性和中心化,学习者除了有学习共同体的共性特征之外,更具有自身学习风格的个人属性,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个性需求,学生的潜能难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网络学习的诞生及时改善了这一弊端,等网络学习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便会形成以学习者(用户)为中心的网络学习生态,SOHO式学习提倡了一种中心化的互联网思维,有效弥补在规模化教学过程中部分被忽视的学生个性需求,放大他们的选择权利,人人都是学习活动的中心,人人可以决定自己的学习环境。
2.学习空间自由化
互联网的兴起使SOHO式办公成为可能,它不仅仅是一种工作方式,代表着更活跃的生产力,它最大的特色就是在于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人性化管理方式。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空间也应是灵活机动的,正如有一批这样的学习者,他们厌倦了在传统的教室、图书馆、办公室等这样的正式学习空间学习,更倾向于在自己的寝室、安静的咖啡馆、松软的草坪等非正式场合学习;他们可以在实体的物理学习空间学习,也可以在网上的虚拟学习社区学习。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学习空间也逐渐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自由化转变,“互联网+”教育使得学习者能在个人与群体、正式与非正式、虚拟与现实中自由切换,利用网络技术和移动终端进行无缝学习,在“SOHO”中寻找到自我提升的途径。学习空间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环境,并能根据需求灵活改变空间布局。相关研究显示:学生认为好的学习空间能够让他们感觉舒适感与幸福感。当学习者认为可以控制自己的学习空间时会感觉同样能够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空间还会直接影响学习效果,也并不是所有理想中的学习空间都适合每一个学习者,不拘形式与地点的SOHO式学习就是摒除了这种一致性,尊重学习者的多样性,探索未来学习空间的更多可能。
3.学习活动自组织化
SOHO式学习中的学习活动大部分由学习者自行安排,运用互联网中的“O2O(Online to Offline)”模式,将线上的虚拟网络学习活动与线下的课堂面授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学习者可以定期在“前台”参与现实常规的教学活动,也可以随时在“后台”体验网络空间中的学习活动,实现个人学习活动的跳跃式衔接。学习者“自定步调”,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兴趣、时间、精力、能力)组织或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包括线下学校组织的日常课堂、讲座沙龙、会议交流,以及虚拟学习社区组织的课堂讨论、学习检测、作业互评,活动之间自由组合为学生打造私人定制般的活动流程,这种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学习途径丰富了活动种类的多样性,增加了活动实施的灵活性,同时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全面、及时、优质的学习资源。学习活动的自组织化极大程度地提升了学习者的弹性时间,弥补了人员空间分离、事件时间冲突等现实原因带来的学习缺漏,更加有助于创新型学习者和研究型学习者的自我提高;同时,学习活动也不再局限于拥有公共时间和空间的学习群体,而是具有相同愿景、共同目标的学习共同体,大大促进了个体智慧和集体智慧的融合发酵。
(二)动态网络化的生态环境:实现个人与外界的有效对接
SOHO提倡的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自我实现也不是闭门造车,SOHO学习者有自身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遵循特有的机制有序进行学习活动。“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决定价值”,如图1所示,SOHO学习者的个人学习环境包含三大动态网络结构:个人知识网、组织局域网和社会互联网,共同构成SOHO式学习的生态环境,通过三个网状结构的互相补给和监督,将外界知识流输入到核心的个人知识体系中,实现个人与外界的有效对接。
1.个人知识网的维护是建构知识的内在核心
联通主义认为学习是建立各种节点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过程,在节点发生联系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个人知识网络,这就要求学习者主动与外界的节点建立联系,促进自身知识网络的建构。在SOHO式学习中个人知识网络的持续维护是重要核心,每一个自由学习者以自我为中心形成发散式的个人学习枢纽,通过虚拟学习空间和现实学习环境的交互与他人的知识节点建立连接,交流共享信息流和物质流,使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扩张,实现有自身特色的个人知识网络。知识的内化行为本质上就是学习主体为了自身的进步主动汲取、加工网络资源中的“营养物质”,是一种从外部环境“索取”资源的学习行为。个人知识网的内化和维护主要通过两种渠道:一个是现实学习环境中的显性资源,包括学生所在的学校、班级、组织团体中所拥有的实体资源(线下课程、课本、手册、笔记等);另一个是虚拟网络环境中的隐性资源,包括学生通过电脑、手机、平板Pad等移动终端获取的网络资源(开放课程、电子文稿、视频、网页等)。个人知识网不仅可以从外部网络汲取知识,帮助自身认知系统的形成和深化,还可以分享学习资源、学习经验、学习成果、学习工具给外界环境中的任何人,帮助其他学习者的个人知识网进行维护,中心网络与外部网络信息流、物质流的不断动态交换使得每个学习者的知识网保持新的活力。
2.组织局域网的监督是更新知识的重要途径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提出者乔治·西蒙斯认为知识不仅仅存在于学习者个体内部,也存在于个体外部。其中,与学习者个人联系最紧密的是他所在的日常学习环境,也就是对学习者有直接影响的组织局域网,包括学校、班级、社团等学习者较为熟悉的学习组织,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都能按部就班地进行学习活动,与组织成员保持一定联系的学习环境。SOHO式学习中的学习者可以自由安排学习活动,但这种权利是相对的,离不开客观的组织规范与监督。组织局域网包含学习者所属的社会性实体组织和组织自带的内部网络资源,比如学校和学校的内部交流社区、班级和班级讨论群组、组织团体和它的专题学习网站等等。通过组织局域网线上、线下的配合管理,对学习者的学习活动给予最直接的科学指导,对他们的学习进度进行有序规范,保证学习者在SOHO式学习中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不会深陷迷航、止步不前。组织局域网是与个人知识网有强关联的外界环境,其中的老师、同学是与学习者有直接接触的成员,他们是最了解学习者学习風格、认知水平以及学习现状的人,他们能够给予学习者及时的意见和帮助。规律性、群体性的学习活动会在原有的知识体系基础上定期向学习者输入新的知识信息,保证学习者自身的知识网络得到定时更新。在与具有相似学习背景和学习能力的成员协作交流时有助于学习者在原有水平上不断更新认知、提升学习能力。此外,这些相对固定的周边学习环境有助于学习者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优化学习情感体验。
3.社会互联网的给养是创新知识的外在保障
SOHO学习者除了拥有自身所在组织机制的学习环境,更置身于社会互联网的大背景之中。社会互联网是与学习者之间产生弱关联的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和规范环境,有实体社会环境和网络学习社区两种存在形态。“给养”(Affordance)的概念由生态心理学家吉布森(Gibson)提出,常被用以描述网络学习环境对学习者的支持关系;生态化的网络学习环境具备可感知的、有意义的、全面的、整合的、动态的给养,并通过提供各种机制保障给养与学习者形成互动共生的良好生态关系。SOHO式学习生态系统中的社会互联网具有流动性、开放性、灵活性的特征,为学习者提供资源、平台、工具、服务、技术、人员等各种类型的给养,全力支持学习者开展SOHO学习活动。学生对于在组织局域网的日常学习中有困惑的地方可以通过学术搜索引擎等“技术给养支持”解决个体化问题;或者是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可以利用虚拟学习社区等“资源给养支持”获取最新的资讯;同时还离不开整个社会人文环境下给予的“文化给养支持”提升精神感悟。除了加强对自身专业的深入研究,学习者还可以打破固有研究领域限制,通过不断从外界汲取各种层面的给养学习其他专业知识,跨界融合激发创新灵感。所以,社会互联网的给养是学习者知识创新的重要保障,使学习者在与外界环境互相渗透交互中不断成长和突破,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
(三)双向自控化的能力要求:实现教与学行为的角色转变
“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趋势将会使未来的一切教与学活动都依托互联网进行,老师在互联网上教,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信息在互联网上流动,知识在互联网上成型,线下的活动成为线上活动的补充与拓展。SOHO式学习是基于互联网思维和技术背景下学习形态的当下发展趋势,伴随互联网对传统教育形式的冲击与革新,教与学两个方向维度都发生了各自的行为转变,同时也对SOHO中的师生角色分别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
1.学生从群体性的学习共同体到发散性的学习自导体
信息时代的教育更重视的是学生个人能力的施展,是真正的以学生为核心,强调个体化教育。人各有志,各有所长,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和学习资源的丰富,学生曾经赖以成长的学习共同体的群体环境已不能满足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除了固定的集体学习时间外,绝大多数的课外时间都是需要学习者独自面对,学不学、学什么、怎么学都是他可以自己决定的问题,甚至对于那些完全脱离传统教育的自学学生来说这种决定的权限要更大。以往的学习方式更强调整体性和协作性,大多数学习群体的目标一致、方法一致、进度一致,充分突显学习共同体的协同作用,这样一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弱化了少数学生的特殊需求,而从互联网的长尾效应可知,“少数群体”的累积效益是巨大的,任何一个学生的一个需求都是不可忽视的。如今,同一个学生可能同时置身于许多个学习共同体之中,但多个共同体又是围绕学习者为核心的,此时SOHO式学习中的学习者是处于一个发散性的学习自导体之中。学习自导体是指在互联网的支持下,在学习者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以学习者为中心与外界各因素形成的具有发散网状关系的学习模型。此模型的特征是一切从学生自身角度出发,有什么样的学习需求就决定什么样的学习内容,是什么样的学习风格就决定什么样的学习方法,以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为支撑点不断从外界汲取营养,扩建自导体中心学生的知识网络,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如图2所示。
SOHO式学习最大的优势就是“自由”,但也正是它的自由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性。网络学习环境的特有属性决定了它的两面性,无人监管、学友分离的状态、纷杂多样的网络信息以及难以克服的惰性都将成为SOHO学习者每天需要面对的巨大挑战。因此,这就要求学习自导体中的学习者有更高的素质和能力,特别是自控力,不仅要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我约束,把握进度,管理时间;还要具有较强的元认知能力,对学到的新知识能充分理解并整合成新的知识体系;更要在学习结束后进行深刻反思与评价,优化认知结构。
2.教师从一对多的知识传授者到多对一的培育管理者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由同一位教师向众多学生传授知识,教师占有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学习状态,互联网的SOHO学习模式让学生成为主动选择教育方式的个体门户,学校任意选、课程任意学、教师任意挑,教学资源整合利用扩大化,学生选择的范围将大大增加,不再仅仅局限于从本校的某一位老师那里学到这门学科的知识,还可以通过网络从其他学校的老师那里学到更多相关知识。以往闭塞单一的知识传授模式导致一名教师要负责教授几百个学生,难免会疏忽一些学生的个性需求,如今在互联网的“牵线搭桥”下,一个学生的背后可能有几十甚至几百个教师的团队为之服务,师生关系从“一对多”开始向“多对一”转变,逐渐形成多位教师为一位学生讲解辅导私人定制的局面。在这种被动选择的形势下,“互联网+”教育对教师的专业要求会大大提高,如果讲得不好就面临着被“换掉”的可能性,学生可以在网上选择更有说课魅力的老师;如果讲得不准确就面临着被提出质疑,学生可以在网上查找更多有说服力的观点。教师在互联网大浪潮中想要保持自己的专业先进性,最根本的是要与时俱进,勇于接受互联网的教育理念,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从学生角度去思考,利用大数据技术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风格,对学生投入更多的情感交流;提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利用信息化手段和工具高效管理教学;借助各种平台加强自身专业技能的提升,融合课程内容和自身魅力形成独特鲜明的教学风格;为学生提供科学专业的指导和意见,做学生探索求知道路上的指路人。
三、“SOHO式学习”在视觉文化课程中的应用实例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以下简称“视觉文化课程”)是南京师范大学张舒予教授带领的视觉文化团队共同打造的国家精品课程,课程开发人员高度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和教育技术专业优势,多方位地搭建课程资源体系,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和媒介素养。该课程历经16年的发展建设已经具有非常成熟的课程体系,已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截止到2016年11月,“视觉文化专题学习网站”的文章总浏览量已经达到457万人次,文章和图片学习资源有1500多篇,每届学生都会在“交互社区”“我的作品”“我的博客”等区域进行积极地课程探讨、作品展示和资源共享,不仅每年团队学生在各类作品大赛上总是屡有斩获,研究所的学术研究成果也是硕果累累,目前团队累计已发表论文170余篇,课程和团队的学习资源也得到不断的丰富与更新。可见,视觉文化课程完全具备适应“互联网+”时代背景下SOHO学习模式的条件,是SOHO式学习实际应用的典型案例,如下页图3所示。
(一)学习空间:课外自定步调,课内有序进行
视觉文化研究所成员最主要的学习环境是指以视觉文化研究实验室为空间的“场域”和以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整个网络空间构成的整个学习“境域”。“视觉文化”组织局域网是每个成员赖以生存汲取知识的常态生存环境,学校范围内除了有“视觉文化研究所”实体实验室,还有其他实体学习空间:比如研究所的会议室、办公室、学校的图书馆、教室、宿舍等各种正式与非正式场所;虚拟学习空间有:视觉文化专题学习网站、国民艺术素养教育网、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精品课程网、“爱课程”网站视觉文化资源共享课、视觉文化微信公众号、视觉文化微博公众号等网络学习环境,以及成员内部用来通知消息或交流经验的QQ群、微信群、网站BBS讨论区、博客等社交软件群组。同学们在课堂上、实验室等正式学习场所听课学习、接纳新知,循序渐进地学习课程内容,课下在各种学习空间自主温习功课或探寻其他知识,为课内的已习得知识作巩固补充,也为后续新课做预见性的准备。在这个“视觉文化”组织局域网的监督和支持下,团队成员有条不紊地完成学习任务,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自由切换学习空间,在自由、放松、个性化的SOHO式学习中寻找自我、突破自我,帮助学生个体知识网络的发展,从而在更高层面上促进集体智慧的增长。
(二)学习活动:线上获取新知,线下交流成果
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交流和沟通,从而孕育出人类文明的科学成果。视觉文化研究所的日常学术交流活动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线上的有:主题驱动的“爱课程”平台课堂社区讨论、专题学习网站BBS话题讨论、课程公众群组内讨论等资源共享活动;线下的有:定期开展的例会制度、读书沙龙活动、讲座报告、圆桌会议、课程建设研讨会等特色交流活动,甚至还会有一些来自国内外相关方向的专家学者来做经验交流,为研究所的同学带来最新、最广阔的学术视野。学生们通过各类线上学习自主获得新知,同时定期举办线下活动进行成果交流,学习活动的灵活开展帮助成员们在师生对话、生生互动中促进个人最新成果的分享和交流,活动中成员之间的思想交流与碰撞會让每个人受益匪浅,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扩展他们的思维方式,这是视觉文化团队不断开拓创新的有效途径,也是团队成员们在互联网融合背景下创新学习的表现形式。学习活动的跳跃式衔接为视觉文化学习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他们接触到更多类型层面的学习活动,不同风格的学习者终究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活动。此外,SOHO学习者的学习活动自组织化的特点能为其获取更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各种渠道让学习者对知识内容有了更全面的认知,帮助视觉文化学习者深度学习和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更有助于博士生、学者等研究型人才的高阶学习。
(三)师生互动:学生勇于探索,教师引导管理
众所周知,网络学习的一大弊端就是学员分离的状态容易让学习者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不利于良好学习体验的培养,而情感与认知有直接联系,消极的情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此时,教师应该作为学生学习与成长的辅助者与引导者,而不是简单作为一个场合的控制者。SOHO式学习“虚拟—现实”紧密联系的特点就避免了这一问题的出现:组织局域网中学生与老师、同学在各个线下活动中定期见面交流,在网络学习空间也保持着动态联系,为学习者随时随地答疑解惑,提供最及时的帮助和指导,不仅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还培养了研究所各成员之间的同窗感情。视觉文化课程中的教学策略也充分体现了SOHO式学习风格,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为他们指引方向、提供指导性支持;学生课下自主探索研究内容,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难题无法解决时可通过例会交流、课上交流、邮件来往、面谈等沟通形式进行师生互动,在老师的耐心指导帮助下积极思考,迎难而上,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学习难题。此时的老师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引导学生学习进步的管理者和人格完善的培育者,这种积极融洽的师生互动氛围不仅促进了视觉文化学习者个人的成长进步,也是整个团队的执行力与创造力的来源,带动了整个视觉文化团队向着美好的学习愿景努力前进。
四、结束语
互联网作为最有影响力的技术,强势介入人类社会和个人生活,“互联网+”意味着这种介入已经从“启蒙”转入“新常态”。“互联网+”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学习活动的开展带来了无限可能,改变了人们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SOHO式学习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型学习形态,它代表了一种更弹性化、人性化的学习方式,打破物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重塑了学生学习的时空结构,将学生主体的自主学习权利最大化,实现个人学习结构与外部资源环境的生态共存。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深入发展和全面渗透,未来这种学习形态将成为更为普遍的存在,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应该给予学生更丰富、更优质的资源给养环境和相对自由的学习成长环境,顺应学生的禀赋,尊重学生的个性,在监管与“放手”之间把握权衡,有效帮助学生将自身潜能优势最大可能地发挥出来,这也需要当代教育工作者在信息化教学转型的过程中做出相应转变,保护学生选择的权利,建立新型的良好师生关系,把教学活动变成师生交流、协作、共同成长的双向引导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