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 周文姝
摘 要:通过分析高起点学生在大学基础德语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具体需求,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充分利用高起点优势,以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推动第二课堂活动、积极开展创新教育等形式,在低年级開展对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研究,培养学生纯正的德语思维。
关键词:德语;教学;高起点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9-0098-03
Abstract: Through analyzing the problems and special needs in the college course "Basic German" for students with a high starting point who have already learned German language in middle and high school for six year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eacher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ir individual differences, develop their sense of self-efficacy and make full use of their language skills in forms such as combining classroom teaching and practice teaching, hold second-classroom activities and conduct innovative education and study the way of training comprehensive and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for the purpose of developing students' thinking in real English.
Keywords: german; teaching; high starting point
前言
随着社会变革和高等教育发展,自主招生成为高校选拔录取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大学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外国语语言专业来说,同时带来的影响是,具备语言基础的高起点学生对大学基础语言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外国语语言教学正由过去的大众式教育,转变为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以及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这些高起点本科生是国内高校语言类培养精英人才和推行应用教学的先天条件,如同“五星级产品”需要优质的“材料”提炼加工生成。而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结构已经不能适应如今高起点本科生学习的需要。新形势需要用新方法,因此面向高起点本科生的外国语基础教学改革已经是迫在眉睫[1,2]。
一、教学现状
东北大学德语专业自2010年起,面向全国开设德语教学的高中自主招生德语高起点学生。因此,在大学入学后同一班级里有高起点德语生也有零起点的学生,由于高起点比例人数较少,而基础部分课程设置大体一致。因此,对于德语高起点本科生在“基础德语”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了如下几个层面的问题[3,4]:
第一、培养目标不明确。入学之初高起点本科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德语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德语学习能力。然而,通常高校大学德语课程教学并没有对高起点学生提出区别明显的培养要求。其教学内容与零起点学生只是略有差异,整个基础德语教学都围绕着语言能力的培养展开,忽略了高起点学生的语言基础,缺乏语言实践训练。学生入学后因培养目标不明确,无法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个人高起点优势,甚至有些同学在学习中存在傲慢情绪,容易沾沾自喜,对学习缺乏主动性。
第二、课程教学中“语法——翻译”两点式传统教学法仍大行其道,少量的课堂活动却无法满足教学需要。目前,国内德语专业基础教学仍然是以“语法——翻译”这种知识灌输的传统教学法为主,究其根本一是这种传统教学法的最大优势为高度重视学生语言基础知识的培养,二是由于我国高校的外国语基础教学,受中小学外国语传统教学法的影响,传统教学法对学生来说接受程度较高,心理适应更快。同时,在基础德语教学中由于教师需要考虑零起点学生的学习情况,这会影响高起点学生已有的德语学习习惯,而学生恰恰很难独自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到恰当的学习方式来深化学习知识,无法完成向德语应用能力培养的过渡。
第三、高校教育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不再单纯地视为“大众教育”,而是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随着社会发展而日益增长的应用型人才需求变化。虽然德语仅是一门小语种,但随着中德两国的交流加深和全球经济化的发展,德语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尤其是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和应用能力的适合社会需求的德语人才。因此,为了深入推动德语教学改革,应该加强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具体到德语教学工作中,是强调应用、沟通、交流的语言教学,更是要充分利用好高起点学生的先天优势,使学生提前具备一定的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研究目标
东北大学德语专业以“传播东西方文化,培养国际化、创新型、高素质外语人才”为办学理念,而高起点德语本科生基本功相对扎实,是建设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团队的冲锋者,也是大学德语教学中重点培养的对象。因此,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尤其着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在基础德语教学中根据班内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理念,推动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德语实际应用能力和个人主动学习能力。强调教师对高起点学生的定位培养,放开手脚,不单纯地限制于期末考试或其他等级考试,设计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活动,注重对其文化知识的渗透和专业知识的结合。本文面向低年级高起点本科生具体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研究:1.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2.推动第二课堂活动;3.积极开展创新教育。
三、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是为了学生能够主动用德语思考并解决问题,而不是机械的学习,充分利用高起点优势,加强课内与课外的联系,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的联系,以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推动第二课堂活动、积极开展创新教育等形式,培养学生纯正的德语思维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语言交际能力,养成纯正的德语思维[5-8]。
(一)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专业制定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的德语专业培养计划,在基础德语阶段注重语言基本功的培养,注重语言实际训练。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专业根据高起点学生的具体需求,在基础德语阶段等综合性课程中成立高起点学习小组,增加小组讨论、语言实践(分为课堂教学和翻译实践)及多样性课堂展示与任务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搜集整理信息的场所。这也能让零起点的学生更好的感受德语文化,培养德语思维。教师针对高起点学生的语言优势,将某些“课堂任务”课前分配给学生,学生准备后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完成部分课堂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大胆主动运用语言的能力[9]。逢德国的重大事件或重大节日时,在教室里模拟相应的气氛,甚至为学生准备与德语国家风俗有关的食品,一边讲解文化、风俗,一边学习相关的阅读材料或者德语歌曲。通过这些模拟情景教学更好的在课堂上创造专业氛围,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掌握,使教学更好的为专业学习服务,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自主学习能力、国别研判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在原有德语语言课程的基础上,面向高起点学生新增中级口语和中级语法等选修课程,为学生们提供多层次的技能型课程选择。不仅在教学中保持了原有的听、说、读、写、译等传统,而且鼓励更多的高起点学生在低年级时参与到具體的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活动中。
同时,在课程评价方面,针对高起点学生实施考试改革,加大学生平时成绩的比例,改变过去由单一的期末考试成绩决定课程成绩的局面,实行评价方法多元化。由原来终结性评价、量化指标评价过渡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考试与考查相结合。考试方式上逐渐实现笔试、口试、论文、研究报告相结合,量化指标评价与描述性评语评价相结合。
(二)推动第二课堂活动
专业始终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作共同发展,使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配合,共同构建完善的教育整体。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内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此,专业科学地规划第二课堂教育活动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工作思路和方法。第一,以语言广场为纽带,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应用能力。专业开创性地举办了语言广场活动,活动贯穿全年,以高起点学生为主,同时面向全年级德语学生,坚持每两周一次。强调专业教师在活动中的引领和指导地位,组织学生参与到德语口语会话中,使学生走出课堂,犹如身临德国,让学生在情景中学、在情景中用,在这个过程中认识语言、应用语言。语言广场活动的举办,为全体学生交流搭建了平台,激发了更多学生尤其是高起点学生对德语学习的热情。第二,以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为载体,充分锻炼学生的外语实践能力。专业组织高起点学生成立德语志愿者服务团,接待国外高校交流人员、担任沈阳市内会议和赛事的志愿服务、与国际交流处合作帮助留学生,并举办了各类留学生聚会等,旨在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第三,以国际文化体验季为平台,推动高起点学生积极参与,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和育人工作不断迈向科学化轨道。作为刚入学的大一新生,虽然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但缺乏语言实践锻炼和应用练习。借助外国语学院的国际文化体验季平台,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活动,包括开幕式暨大型室外体验、形象大使选拔、外文歌曲大赛、国际文化知识竞赛、闭幕式暨晚会等。使同学们既全方位的了解德国文化,也能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以此来增强同学们学习德语的兴趣,丰富课余生活,繁荣校园文化。同时,为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每年都投入教学经费为学生安排夏令营活动,尤其优选低年级高起点学生参加,在暑期举办各类有关德国文化生活的专题活动,丰富了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更深层次的体验了德国文化独有魅力,进一步了解最新的德国社会动态,提高了学生专业学习水平。专业在制定学年(学期)工作计划时,把“高起点学生的第二课堂特色教学”作为工作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提供需要的物资设备,创造良好条件。高起点学生通过第二课堂,将知识综合运用到实践之中,可以巩固和深化第一课堂所学知识。既发挥好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辅助作用,又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独特功能,真正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三)积极开展创新教育
高起点学生虽然经过高中阶段的德语学习,但仍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于中德文化对比仍很是模糊。专业积极开展创新教育,能够保证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接触到更多实用的知识,不仅仅包含专业词汇,还可以让学生们充分学习到交际交流方面的专业知识[10]。而这种知识对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至关重要,不论学生未来是何种发展方向,这方面的知识都是不可或缺的。
专业以重大外语赛事为节点,重点培养外语拔尖人才。教师充分利用高起点学生的语言优势,注重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学习训练机会和更加广阔的平台。鼓励学生报名参加国家级、省市级竞赛,组织学生举办听力大赛、口语大赛、写作比赛、配音比赛、戏剧比赛、辩论比赛等对学生的德语水平很有裨益的活动,巩固夯实学生的基础德语水平。学生们多次在国内的德语比赛中获奖,甚至获取了去德国短期培训的机会。有三位同学在德国博世基金会和歌德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一届“中德政府间磋商模拟现场”活动中,扮演德国政府代表、院外集团和媒体记者的角色,与其他几十位中德学子模拟进行中德交流磋商。同时,专业组织高起点学生提前参与校院两级的创新活动,如东北大学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不断提升高起点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综合能力素质和创新能力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引入基础德语教学课堂,开展项目化教学。专业借鉴“情景、障碍、帮助和输出”的SOAP学习模式,开展在课堂特定场景下的要求学生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一定的实践任务。例如德语影视剧配音训练项目,学习研究德语母语者的口语表达方式,并挖掘影视剧中所反映的背景文化,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意识,从而提高德语水平,并增加对德国文化的了解。
四、结束语
面向高起点的德语本科生,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经过实践教学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科学模式,它体现了遵循个体差异的原则。同时高起点学生德语底子好,学习能力强,是今后社会各领域的拔尖人才和中坚力量,是国际信息前沿阵地的冲锋者,是大学德语教学中要重点培养的对象。而根据其特点把这群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之人也是我们德语教学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时晓.自主招生视阈下高校外语教学模式转型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35(10):87-88.
[2]许明.翻译专业法语高起点学生视听说教学模式研究[J].法国研究,2011(3):43-52.
[3]魏琦,耿文.德语基础阶段精读课程教学方法选择的实证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8(10):142-145.
[4]修国英.应用型德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黑龙江教育,2016(5):37-38.
[5]王萍.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改革中的德语口头表达能力训练方法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2):88.
[6]魏琦,耿文.基于项目教学的德语语法教学模式改革实证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7(2):4-6.
[7]王松,周文姝.驱动式教学在德语课程中的应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5):46-47.
[8]郎瑾.情景化教学法在德语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2,24(2):178-184.
[9]周文姝,王松.大学德语教学中的语境化交际能力培养[J].高教学刊,2016(18):109-110.
[10]易明勇.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第二课堂建设[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34(3):1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