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捷音
摘 要:肩负着文化传承和经济效益双重使命的出版行业转企改制,将出版社推入激烈竞争的市场,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行,对传统出版社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提供了无限大的发展机遇。营运资本管理维系着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强化企业的营运资本管理是我国出版业适应新的竞争体系、提高整体盈利能力、寻求稳健发展、增强内部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本文站在与业务流程相结合的新的视角上,全面、系统地对其营运资本管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营运资本 业务流程 出版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7(a)-074-03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财务管理中,对于出版行业来讲营运资本管理更是重中之重。但目前,我国传统出版企业在营运资本管理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如资产周转不快、资金冗余、投融资渠道狭窄、应收账款过高、存货多、在途、退货及库存损失等,严重影响了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阻碍出版业高速有效的发展。
营运资本管理是对营运资本在数量和质量上进行管理。传统的营运资本管理理论是要对单项流动资产和单项流动负债进行分析和评价,通过对相关财务指标的计算和比较分析并与行业平均值相比较,找出单项营运资产的管理存在的问题。这种管理可以说是单纯的站在单项营运资本的视角上,主要采用的指标是单项资产或负债的周转率,同时通过构建模型确定最佳持有量,计算方便,分析起来也比较容易理解。但这仅仅是从数量上确定是否有效而忽略了营运资本的质量问题。同时单项的分析往往会忽视各项流动资产、负债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从而往往会得出相互矛盾的结论。看似独立的项目其实都存在着内在联系,这种管理无法从整体上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提出适当的解决途径。
考虑质量的营运资本管理除了财务指标的计算外,需要引入对整个企业的业务流程包括采购、生产、销售等方面的分析。这样才能在最大限度上提高营运资本的运营能力和管理水平。
1 出版企业经营各环节营运资本问题分析
1.1 采购环节营运资本管理问题分析
传统出版企业应付账款周转率偏高,说明并没有更多的利用原材料供应商所提供的融资资金。出版企业应该加大对应付账款的管理。这一环节出现的问题如下。
1.1.1 出版部门与财务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
由于提前付款会出现企业的流动资金被不必要占用的情况,因此控制采购流程中的纸张原材料和印刷排版费的付款时间成为了出版部门和财务部门沟通的重要事项。
1.1.2 未與供应商签订含有适宜信用条件的采购合同
出版企业的供应商一般为纸厂和印厂,提供纸张供应和印刷排版业务。出版企业的所有供应商中一般很少有强势供应商。虽然纸张等对于出版企业来讲是不可或缺的原材料,但纸厂和印厂在国内并不缺乏供应,供应商选择范围广。且印刷技术早已同质,基本不存在拥有专利技术可以形成技术壁垒的供应商。因此,在供应链中,出版企业在与供应商的关系中并不处于劣势,相反,由于出版量大的缘故,更是处于相对强势的地位。但是,作为强势一方的出版企业并没有在与供应商谈判或交流中去争取信用条件的最大利益。更好的信用条件可以延长付款时间,更少的占用营运资本而获得相同的收益。如何把握优势地位并增强与供应商的谈判交流的技巧就变得十分重要。
1.2 生产及供应环节营运资本管理问题分析
由于受到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图书盗版猖獗以及销售终端价格战的影响,传统纸质图书市场表现出品种规模持续减少、销售呈现停滞、产品同质化严重、新书收益能力持续下滑等态势。 出版企业存货余额比较大。存货周转率低,存货管理出现了严重的问题。经过分析,问题为以下几项。
1.2.1 对图书销售预测的不准确
出版企业由于品种过多,所以销售预测也无法采用一般的销售百分比法,或历史回归法等方法。出版企业一般通过开印数会来确定生产数量,再以产定销进行销售。印数会由编辑部门和发行部门共同参加。但由于编辑部门很少接触读者,即图书销售的第一线,而发行部门一般都是出版和销售出身,并不懂图书涉及的相关专业。编辑和发行在平时极少沟通,当某种图书由于滞销等原因造成库存积压时,发行部门会以编辑所出图书选题不好、封面设计不好、出版时机不好等原因不能满足读者为缘由,而编辑部门会以发行营销人员并没有积极采用合适的营销手段和图书宣传导致读者不能接收到适宜的图书信息。这就形成了传统出版社都会出现且历史已久的“编发矛盾”。实际上是编辑只顾自己策划选题而发行人员只顾图书发行,造成信息的严重不对称。而最初的印数会也都是双方“拍脑袋”而形成的数字。这样造成的结果使生产数量远远高于销售的数量,造成库存积压,资产周转率降低。
1.2.2 供货与生产计划安排不合理
按照合理的生产计划安排供货对现代企业来说十分重要。很多出版社具有稳定可靠的供货商。但由于供货和生产安排不合理,导致经常由于提前到货而引起存货增加的情况出现。
1.2.3 库存清理不及时
出版企业的无法再销售图书造成库存积压有以下几个原因:(1)由于销售方式的原因,存在退货频繁的情况,退货过程中由于装包拆包等原因容易造成图书损坏,无法再销售;(2)一些考试类用书可能由于过了时效性,例如考试大纲变化导致教材变化等无法再销售;(3)由于政策法规等变化导致规范类图书不得不重新编写,原有规范无法再销售;(4)由图书再版等原因无法再销售的;(5)保管不善导致霉变而无法再销售的。
以上原因造成了图书大量积压,降低存货周转率,占用营运资本。
1.3 销售环节营运资本管理问题分析
传统出版社在最初是不存在发行部的,出版社只负责出版图书,交由专门的发行部(公司)进行销售。随着国家出版体制改革,出版社都建立起自己的发行部门进行图书销售,但也只限于销售。传统出版社是基本没有涉及到营销理念的。 传统出版企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3.1 对应收账款审查仅按时间清理
每年一次的大规模审查清理应收账款一般只针对超过三年的应收账款进行。对于瞬息万变的市场来说,只按时间长短而对于三年内的应收账款不查明原因是存在很大风险的。很多出版企业并没有建立账龄分析体系,也没有对三年内的应收账款无法收回的原因进行分析,这样不利于发行部门和财务部门很好地掌握客户的信用状况。在财务上没有及时提取并确认坏账准备,高估资产和收入水平。
1.3.2 信用政策核定时未做到职责分离
出版社一般最终的信用条件由发行部门掌握核定,这可能会导致给予客户信用条件的决定存在过多的主观偏向性,从而给出版社带来巨大的信用风险。而一旦客户的信用出现问题,导致产生过多的坏账损失,发行人员并不承担其中的责任。这使得发行人员对信用风险的控制意愿远远低于提高销售业绩的意愿,从而造成更大的信用风险。
1.3.3 信用条件审核时脱离财务部门
很多出版企业信用审核取决于发行部,而脱离了财务部。财务部门人员一般具备一定的信用风险控制意识和财务分析能力,而发行部门人员具有业务能力。脱离了财务部门或者有财务知识基础人员的信用评定基本不具有风险防控的条件。
1.3.4 过期付款没有惩罚措施
客户超过账期进行付款或者超过账期仍未付款的,出版社并未有任何政策对此类客户进行约束,也未对有可能在这过程中“不作为”的发行人员有任何在绩效评价中的惩罚。没有任何应对措施的信用政策就成为了一纸空文,因为客户知道即使不付款也不会产生什么不良的影响,则可以继续延长付款时间。而发行人员知道即使自己的客户出现问题,那么自己的绩效考核也不会有任何变化,则他们不会有动力去更好地评定客户的信用风险,也不会更努力地去追讨过期账款。
2 出版企业营运资本管理问题对策分析
经过对出版企业各个生产经营环节中营运资本管理所出现的问题分析,本着加强营运资本管理对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能力的重要意义,应该通过以下方案予以解决。
2.1 采购环节营运资本管理问题解决方案
2.1.1 加强部门间沟通、系统升级和人员培训
要付款人员准时、准确的付款,就必须要求出版部门和财务部门建立快速有效的沟通平台。这样,在付款方式、付款时间和付款条件等方面可以尽快使出版部门的采购人员和财务部门的付款人员达成共识。尽可能在付款期限到达时付款以充分利用信用条件。付款人员除了拿到付款通知外,更需要了解近期的采购业务,以对付款安排做全面规划。
除了人员和部门上的沟通外,可以建立内部采购系统。工作的电算化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内部沟通。如采购人员收到原材料入库后,可以在系统里提交并填写付款期限,系统将此信息直接传递到财务部付款人员,以便财务人员可以准确知道付款时间,系统可以在付款期限与系统时间相差一天时自动给予提示,以使财务人员可以及时付清款项。这个系统涉及采购付款流程的各个环节,这种网络平台和系统流程要求各环节的工作人员熟悉计算机系统和采购方面的知识。因此,对相关人员的培训成为了十分重要的一环。
2.1.2 提高对争取信用条件的认识和能力
出版企业要充分利用信用条件,以最少占用营运资本的前提获取相同的收益,首要条件就是要提高在争取信用条件上的意识。
有了对争取信用条件的认识后,就要着重提高采购人员的谈判能力。因此,出版企业在对相关采購人员的招聘时需要选择有专业能力的采购人员。因为采购不仅仅是购买,而是必须要有专业的眼光,知识结构和采购要求的各项能力。并同时对已有的采购人员提供谈判技巧和专业知识的培训。
2.2 生产供应环节营运资本管理问题解决方案
2.2.1 加强销售预测的准确性
出版企业的销售预测准确性取决于如何解决“编发矛盾”。其实,所谓“历史遗留”的“编发矛盾”并不是不可调和的,我们站在整个出版社的利益高度看编辑和发行,是不矛盾的。编辑出的图书好卖,发行也就取得了销售业绩,而发行将图书营销出去,编辑也就实现了图书的出版价值。而之所以会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是因为曾经有矛盾才使得双方站在了对立的立场,并且长久缺乏沟通的时机和平台。因此,解决了编发矛盾也就能进一步解决了销售预测问题。而解决编发矛盾的首要一点就是必须进行编发互动。出版企业需要在实际行动上真正地建立有效的平台,有效地编发互动能够使图书出版发行的各项流程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2.2.2 合理安排供货与生产计划
出版企业的供应商及时准时到货可以降低出版社的原材料库存水平,而要达到及时准时到货的状态涉及到各个环节,涉及到供应商和企业自身。
在供应商方面:虽然出版企业无法控制供应商提供原材料的质量和到货速度,但在选择供应商时要加以考察和甄别,并在之后进行供货质量和服务质量跟踪分析。如建立对供应商的评价体系,而后根据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不断地完善和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如果发现供应商出现问题,要及时了解缘由和形成原因,并予以解决,不得以时甚至更换供应商。
自身方面:企业内部的管理问题会对按时到货率产生重大影响。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生产供应产生影响。出版企业必须做好科学客观的生产计划以使原材料供应有序可循。同时,建立有效的预警和跟踪提醒,对提高及时到货率给予评价。
2.2.3 及时清理积压库存
合理进行销售预测和安排供货与生产计划可以有效降低库存水平。但对于出版行业来说,存在积压库存是不可避免的。出版企业要定期对积压库存进行评估,评价其再销售的可能性。如由于过时、霉变、再版、退货等原因产生的库存,可以确认已无再销售价值的,要及时予以报废确认损失,以增加存货的流转速度并可适当地减少存货的存储等费用。
2.3 销售环节营运资本管理问题解决方案
2.3.1 及时评价应收账款
为了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出版企业需要建立账龄分析体系,明确列出各客户应收账款的账龄,这样有利于发行部门和财务部门很好地掌握客户的信用状况。发行部门可以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催收账款,在财务上也可以及时地提取坏账准备。
2.3.2 规范信用政策制定流程
第一,取消“一刀切”的信用政策。出版企业可以首先采取“5C”系统对客户进行信用分析。同时,可以采用定量的方法分析判断其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避免主观因素。通过信用分析,确定对该客户的信用额度和信用期限,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第二,信用政策核定时必须做到职责分离。职责分离可以避免发行部门给予客户最终信用条件的主观偏向性,从而规避会给出版社带来的信用风险。对于小额信用条件的核定出于成本效益原则可以继续由发行部门核定。对于较大额度的信用政策建议建立信用审核小组,包括发行人员,财务人员,法律顾问和社长总编办公室的人员参加并上报社长审批。这样既能降低信用风险,也能降低个别人员的主观偏向性。
第三,及时了解延期付款的原因。对于个别大客户确实因为现金流状况暂时有困难的,本着长期合作的战略可以适当予以延期。其他原因超过账期进行付款的,或者超过账期仍未付款的,必须采取措施对其进行约束,如降低或者取消獎励折扣,缩短或者暂时取消信用政策。并将此与发行业务员的绩效进行挂钩。
3 结语
企业营运资本管理水平决定了营运资本的使用效率,更体现了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优劣。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上,提高企业的营运资本的管理水平进而优化企业的内部管理流程,不仅可以更有效的进行生产经营,更能提高营运资本的使用效率,增加企业经营的偿债能力和整体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 胡爱萍,秦国华.营运资本管理评价方法研究[J].会计之友, 2010(10).
[2] 李永强.转企改制后出版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J].出版发行研究,2011(9).
[3] 翁坚.浅析出版改制背景下出版社的财务管理[J].财会天地,2012(2).
[4] 张国深,赵跃进.出版社应收账款风险控制探析[J].出版发行研究,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