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娟
摘 要:体验式德育通过社会实践、情景教学进行德育活动,强调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在个体中内化,注重学生的内省与自我成长。高校文艺活动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其自身就带有体验色彩,将德育目标赋予其中能够更好地使参与学生获得道德认知,体验道德情感,最终形成道德行为,从而达成道德教育目标。
关键词:高校文艺活动;体验式德育;必要性;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2-0030-02
Abstract: Experiential moral education is through the social practice of moral education activities in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and emphasizes the moral cognition, moral emotion, moral behavior in the individual internalization,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students' introspection and self-growth. The art activity, as a kind of practice with its own experiential color, will enable students get involved in moral cognition, moral and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ultimately forming their moral behavior and achieving the goal of moral education.
Keywords: literary and artistic activities in colleges; experiential moral education; necessity; feasibility
多年來,体验式学习被诸多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这种间接的体验式学习、教学模式与传统的直接的知识讲授相比有其独到的优势。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体验式学习,对于拓展学校课程,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情感体验,克服学科学习中的去情境化,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 除此之外,体验式学习理念在学校活动中也颇受关注。高校文艺活动便是一种比较流行的体验式学习方式。作为一种学生参与为主的活动,活动过程就是一种体验过程。学生通过这种体验活动获得认知体验、情感体验和行为体验。高校文艺活动也因此被赋予包括德育功能在内的诸多教育功能。然而,由于许多高校、教师对体验式学习的本质、优势、心理机制、适用条件等存在某些认识上的偏差,致使这种学习形式未能在高校文艺活动过程中有效展开,高校文艺活动的德育功能也未能得到有效发挥。本文试图从高校文艺活动德育功能实现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大学生德育习得特点等方面对于体验式学习理念运用到高校文艺活动德育功能实现过程中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从体验式学习的内涵出发探讨其运用到高校文艺活动德育功能实现过程中的可行性。
一、体验式学习理念运用到高校文艺活动德育功能实现中的必要性分析
当前高校文艺活动德育功能的实现存在诸多问题,大学生德育习得也存在着学习适应不良、目标不明确、动力不足等诸多问题。鉴于此,在高校文艺活动德育功能实现过程中寻求一套科学理念的指导势在必行。
(一)当前高校文艺活动的德育功能实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各高校文艺活动可谓丰富多彩,班级活动、社团活动、团委活动等等各种形式,每个活动都赋予不同的功能,德育功能是其重要功能之一。但是由诸多原因,其德育功能并未得到充分发挥。高校文艺活动德育功能的实现陷入多元、断裂和无所适从的困境之中,急需先进、科学的理论予以指导。这主要表现在:
1. 德育功能在高校文艺活动中被边缘化。尽管高校文艺活动精彩纷呈,丰富多彩但是其德育功能在活动过程中被弱化,边缘化。很多文艺活动只注重活动本身的艺术性,较少关注甚至完全忽略其德育功能。如校园新歌声比赛,从参赛曲目的选取到配舞的形式等仅仅关注表演的形式,而未考虑到每个节目的德育主题。有些主题甚至充斥着颓废色彩。诚然,每种艺术表现形式有其自身的特色,但是作为德育主阵地的高校在选取相关文艺活动主题时不能将其德育功能边缘化甚至是无视化。
2. 德育功能在高校文艺活动中被虚化。诸多文艺活动甚至以德育为主题的文艺活动在活动过程中的德育功能被虚化。如,校园红歌比赛是比较典型的德育主题活动,在前期主体设计中能较好地凸显德育目的,但是在活动过程中德育功能被虚化。从学生的表演,到评委的打分最终只突出了演唱技能的本身,并未注重德育的培养,未能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
3. 高校文艺活动德育功能实现形式化。有些德育途径与方法只满足于形式上的存在,并不注重其实效性、合理性与操作性。诸多文艺活动偏重于艺术的展现形式而忽略了艺术的表现目的,大多流于形式。事实上,高校德育实践活动有其特定的历史渊源和现实需求,其既非单向教条性地发挥文艺活动的育德功能,亦非局限于德育对象对文艺活动本身的过度关注,而是在高校德育宏观视阈下,以高校德育为本体,融入审美情怀,在德育文艺活动一体化的过程中更具感染力地达成德育育人目标。[2]
(二)大学生德育习得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传统的德育途径,造成了学生对于德育知识接受出现“消化不良”甚至是排斥反应,给学生留下“枯燥无味”的印象,德育习得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1. 学习适应不良
部分大学生无法适应大学的德育课堂的教学方式,他们一方面反感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但是又养成了被动、机械的学习习惯。大学德育课堂的德育课堂信息量大、教学进度快、多学科多视角的讲授方式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较难适应。尤其是在大一过渡阶段,大多还未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教授方式的不适应,主动学习能力偏弱等原因造成了德育学习适应不良。
2. 动机不强,热情不足
与专业学习相比相关的德育课程成了大学生心目中的“酱油课”。一方面是因为德育课程很难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二是德育学习无用论,在大学校园里盛行。对于既不能学到技能,似乎又不能给毕业找工作或是创业提供直接有效帮助的德育学习缺少动力,热情不足,厌学情绪突出,往往产生一种“混”的学习心态,难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3. 缺少学习反思
学习反思有助于对学习合理归因,从而有效调节学习过程,不断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德育知识的学习尤其需要学生在学习之后结合具体的生活实例进行反思。然而,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课程结束学习就终止。部分学生也通常只对学习结果进行简单反思,难以对学习目标、方法、策略和过程等进行深层反思。
总结学生的德育习得的现状和高校文艺活动德育功能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发现,高校文艺活动德育功能的实现急需寻求科学的理论指引。
二、体验式学习理念运用到高校文艺活动德育功能实现中的可行性分析
高校文艺活动本身就是一种行为体验,在活动过程中参与者通过演绎、表演等形式诠释活动主题,对于活动所要传达的情感,教育目标都是一种实践体验。文艺活动具有培养、指引和认知功能,对于学生道德的养成具有独到的优势。然而,现有的高校文艺活动的德育功能的实现由于活动策划者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导致其德育功能的发挥仅限于活动过程,而忽略了其他情节。从高校文艺活动特点和体验式学习的内涵出发,体验式学习理念运用到高校文艺活动过程中使其德育功能得到充分实现是切实可行的。
(一)理论的可行性
1. 体验式学习
體验式学习的理论依据主要是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从体验和反思中获得进步的学习方式;通过让学习者在精心设计的活动、游戏和情景中观察、反思和分享,从而获得新的感受和认识;鼓励学习者在真实情景下和行为实践中寻求自我真实体验,从而全面、系统地理解和吸收所学知识,并将之用于新的学习和实践。相比传统的学习方式,体验式学习更注重内向学习,强调知行合一。将体验式学习理念及其方法运用于高校文艺活动的前期设计、中期开展和后期效果考核与评价等整个活动过程,可以使高校文艺活动德育功能的实现变得可操作化。
2. 体验式德育及其特征
体验式德育不仅仅是通过社会实践、情景教学进行德育活动,更强调的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在个体中内化,更注重学生的内省与自我成长。高校文艺活动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其自身就带有体验色彩,将德育目标赋予其中能够更好地使参与学生获得道德认知,体验道德情感,最终形成道德行为,从而达成道德教育目标。除此之外,高校文艺活动与体验式的与的四大特征也有诸多融通之处。
总结相关研究,体验式德育和高校文艺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相似特征:
第一,体验式德育和文艺活动都比较注重学生习得的自主性。传统的德育以教师为主体,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德育活动,教师从组织到授课都占了主导地位。在体验式德育的过程中,无论是情境讨论的发起还是活动的安排都由学生自主进行,教师作为引导者起辅助作用。高校文艺活动的德育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自主获得道德体验。
第二,文艺活动的活动目标的达成依赖于活动过程中的亲身实践,正如体验式德育中学生的道德发展基于实践经验。道德体验的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在设定的德育实践中进行道德认知、亲身感受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行为。文艺活动中学生全身心融入其中,亲身体会活动主旨,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生成道德情感,获得道德认知。
第三,文艺活动中对于知识的获得较之于课堂的知识传授其更能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与认同。体验式德育恰恰又将内在情感的影响放在首位。无论是麦克费尔的德育体谅模式还是朱小蔓教授在《情感德育论》中的论述,都强调了情感在德育过程中的重要位置。个体情感的触动将大大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和感染力,真正达到德育的内化[3]。
第四,文艺活动重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与其所表演的节目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引起情感的共鸣。其所关注的并非是活动的最终结果而是过程。体验式德育是外部情境与个体内心的互动过程而非结果。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问题促使了儿童道德水平发展,也就是说,外部情境与个体内部产生互动将有助于道德水平的发展。而德育的目标并非停滞在某个结果上,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二)大学生和心理发展水平为体验式学习理念在高校文艺活动中的运用提供实践可能性
依据大学生的生活状态以及心理发展水平,其更能深入体验式德育的过程。从大学生活状态而言,大学是个小社会,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老师的引导多于监管。对于道德的判断将逐渐从他律阶段进入自律阶段,这必然导致现实环境与先前经验的冲突,更容易进入体验反思观察阶段。另外,作为一个独立的生活状态,学校的德育课程只是德育过程的一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参与自己喜爱的文艺活动去获得道德体验,因此高校文艺活动恰恰成为了学生体验德育的自主平台。
由此可见,对于倾向于身体力行去感悟世界的大学生,他们更愿意从实践中获得自我体验,从做中学,因此体验式学习理念作为一种注重学习主体体验的学习理念,较适合大学生的学习的心理特点,也为高校文艺活动德育功能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论体验式学习[J].全球教育展望,2011(6):9.
[2]王立慧,李瑞奇.高校德育视域下的美育思维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96.
[3]朱秀.高职院校体验式德育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