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背景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2017-05-30 21:26李妮
邓小平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文化安全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自信

李妮

〔摘要〕强调文化自信就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安全。高校是抵御西方不良思潮、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传承优秀文化的主要阵地,强化高校文化安全对进一步继承发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前,高校在维护文化安全中面临挑战:经济社会转型期必然伴随激烈的社会思潮变化;开放环境下,某些别有用心的外部势力加紧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某些别有用心的外部势力积极利用互联网散布有害信息。高校要旗帜鲜明地反对以文学作品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历史虚无主义,采取各种措施严防其在高校的影响与渗透:正本清源,逐步消除这些文学作品在高校学生中的心理土壤;敢于亮剑,坚决遏制历史虚无主义文学作品的渗透传播;形成舆论,开展对历史虚无主义文学作品的批驳反击。

〔关键词〕文化自信;文化安全;历史虚无主义;文学作品;高校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21(2017)02-0150-08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所禀赋和拥有的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保持坚定的信心和发展的期望。可以说,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2〕,充分说明了文化自信在国家、民族的发展道路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是弘扬和传承我国优秀文化的主要阵地,高校意识形态应时刻体现着对我国文化的认可与传承,因此,加强对高校意识形态的分析与研究,警惕一些不良思潮的威胁与破坏,对坚定文化自信有着积极作用。

一、强调文化自信必须主动维护文化安全

“文化自信”不是一个名词,一句口号,而是具有深厚根基、可以真正践行的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也有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夯实了我们文化建设的根基,奠定了我们对自身文化的强大自信和科学理论。强调文化自信,离不开对文化安全的重视和维护,文化自信和文化安全是相辅相成、互为依赖的。一个民族的衰落或覆灭,往往以民族文化的颓废和民族精神的萎靡为先兆。因此强调文化自信就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安全,没有文化自信谈不上维护文化安全,没有文化安全更无从树立文化自信。(一)维护文化安全的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安全,将文化安全置于整个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地位:一是把维护文化安全作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保障。“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时期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战略方针,为未来中国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引。文化安全直接关系到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3〕,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重要标志,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驱动力,是全面依法治国、构建有中国特色法律体系的应有之义,是从严治党的精神支柱。因此,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是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和支撑。二是维护文化安全是构成中国特色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内容。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本构成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中,将文化安全列为了首批11种安全之中,新的《国家安全法》在第二十三条专门对维护文化安全的任务作出了规定。特别是党中央将文化自信列为第四种自信以后,文化安全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是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升华和发展,与政治安全、网络安全等密切相关、相互交织,是确保社会主义政权不变色、确保中华文化存续绵延的重要保障。三是维护文化安全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基础。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4〕没有文化安全,文化强国就难以建成;建不成文化强国,文化安全基础也不牢固。只有坚守文化安全底线,减少和消除威胁文化安全的内外因素,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健康发展〔5〕。(二)高校在维护文化安全中的重要作用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对于思想阵地,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就必然要去占领。”〔6〕高校作為传播知识、宣扬文明的重要阵地,可以说位处要津,十分重要:第一,高校是抵御西方不良思潮的前沿阵地。高校作为党和政府乃至全社会的重要智库,保持意识形态的纯洁安全,是确保全社会思想政治稳定的重要一环,是防范抵御“颜色革命”的重要阵地;第二,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阵地。高校肩负着育人成才的重要职责,大学期间的学习教育是塑造广大青年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时期,牢牢把握正确导向,传播正能量,树立好榜样,营造好氛围,确保广大青年明辨是非、澄清认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思想基础,高校肩负着十分重要职责使命;第三,高校是传承优秀文化的主要阵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7〕高校作为党领导下的重要教育阵地,其文化建设是构建一个国家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强化高校文化安全,对进一步继承发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三)高校在维护文化安全中面临的挑战近年来,我国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各项基础和条件不断得到加强和改善,但影响我国文化安全的内外因素客观存在,国家文化安全面临严峻而复杂的形势:一是经济社会转型期必然伴随激烈的社会思潮变化。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转型过程中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社会矛盾风险不断增多,各种错误观点时有出现,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不断冲击社会主流价值。高校大学生作为易受各种热点敏感事件影响、易受各种混乱思潮蛊惑的易感人群,燃点低,爆点大,防范控制处理不好,很容易从由影响我国文化安全向影响政治政权安全转变。二是开放环境下,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某些别有用心的外部势力加紧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在青年大学生中宣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鼓吹历史虚无主义思想,对我国的党史、国史、民族史进行恶意解构和颠覆,企图通过影响我国青年学生,进而动摇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根基。三是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对文化的生产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造就了文化业态和文化样式的不断翻新,高校学生对互联网的认识已经由虚拟空间向现实生活空间转变,某些别有用心的外部势力积极利用互联网散布有害信息,传播错误思想。

二、高校维护文化安全的关键是确保意识形态安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申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并提出了“两个巩固”,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8〕,充分说明了维护文化安全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是意识形态安全。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9〕。高校作为各种思潮的汇聚点、发散地,意识形态工作历来极端重要,而其中最紧迫、最现实、最突出的就是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认清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危害,采取措施严防其在高校的影响与渗透。(一)历史虚无主义在高校的突出表现是文学作品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错误政治思潮,主要是指它对中国人民革命的历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的历史加以歪曲、否定。〔10〕作为一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任意曲解、裁剪历史,试图从历史片段中虚构历史,对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作出主观的、以个人好恶为标准的或带有某种政治目的的评价,违背实事求是的科学认识与实践原则,消解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全社会的影响力。〔11〕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再度席卷而来,主要以学术领域“重新认识历史”研究、文艺创作“戏说”历史、西方和平演变“消蚀”中国历史等为主要形式出现,带有极大的隐蔽性和迷惑性。其中,文学作品由于拥有可以进行虚构和夸张而无需严格根据事实进行表现的艺术特点,与意识形态的其它形式相比,更具有极强的政治敏感性和复杂性,往往极易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侵蚀。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12〕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13〕但是,受历史虚无主义影响的部分文学作品有意模糊文学作品的人民性,没有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不是从历史主流中汲取精神力量,而是在历史支流中寻找负面影响。它们在内容上也有事实,但更多的是作者的臆想和捏造,并且把这些臆想和捏造用以扩大化地揭露历史的黑暗面,牵强附会,颠倒黑白。但是,就是這样的作品却容易使人信以为真。这些作品往往以“还原历史”为幌子, 以片面、孤立的部分史料为基础,通过随意拼接和裁剪历史事实,刻意臆想和扩大历史问题来否定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否定“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与正确性,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的优越性与开创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与所取得成就的辉煌性,对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危害巨大,对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唯物主义观、历史观产生了严重冲击与危害。(二)历史虚无主义文学作品的内容类型一是借“红墙风雨”见证者之名歪曲领导人形象与历史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领袖是人不是神……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14〕因此,对革命领袖的历史评价绝对不仅仅是对领袖的个人评价问题,而是对他所代表的那一段历史、一种社会制度及其所代表的那一代人或几代人的评价。在苏联意识形态演变进程中,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借反对“个人崇拜”对斯大林进行全盘否定,可以说是苏联社会随后出现的否定一切思潮的总根源,并直接导致了以马克思、列宁思想为基础的苏联社会主义理论基础的垮台。正因如此,近年来,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的部分文学作品也把目标聚焦于我们党和国家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缔造者、创造者毛泽东身上,企图通过揭秘一些耸人听闻的“历史真相”来抹黑毛泽东,进而达到全盘否定其代表的那个阶段的革命历史和社会主义理论基础的险恶目的。

二是借“路线方针”受害者之名,引导公众脱离历史背景,孤立片面看待政策执行。从历史事件,特别是从过去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偏颇和错误中汲取教训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从一种偏颇走向另外一种偏颇,那就不是纠正错误,而是制造破坏。近年来,一些文学作品就对20世纪60年代的“反右扩大化”、“三年困难时期”等我们党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期间曾出现过的一些政策和措施的失误进行过分夸张渲染,将其完全归因为共产党领导下的无产阶级政权本身,把枪口对准了我们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大搞翻案风,甚至要求取消无产阶级领导,实行西式民主。例如,国内部分文学作品完全忽视自然客观规律,忽视人口统计学规律,忽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忽视整个历史发展规律,刻意片面地扩大我们“三年困难时期”的国内悲惨景象,进而反思所谓社会主义制度的错误,提出改旗易帜的主张。

三是借“良心审判”亲历者之名,淡化个体责任反思,将制造时代悲剧的复杂根源全部归结于社会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推向前进。”〔15〕有一种文艺表现,是作者通过创作文学作品将自己的角色置于被告席上,对自身曾参与对他人或社会制造破坏的历史,进行“良心审判”,是历史类文学的一种特殊类型。但是,还有一类“良心审判”文学作品,其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有意淡化自身原本无可逃避的个体责任,而是将制造时代悲剧的诸多复杂根源全部归结为政治和社会制度的问题,认为这种“不合理”的制度需要“改变”、“变化” ,甚至“彻底推翻”,其观点呈现一种明显的政治化、敌对化的趋势。三、历史虚无主义文学作品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渠道文学作品特别是历史文艺,对学术氛围较普通社会浓厚许多的高校则具有更强的市场影响力。因此,这些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的作品,极力借助大学生思想认知上的一些缺陷特点,利用高校意识形态管理的一些漏洞,实施了多渠道、多方式的渗透及影响。(一)利用大学生“碎片化”思维实施影响当前的大学生群体对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具有多元的取向,习惯运用各种媒介来搜集、掌握相关知识。然而现实环境日益开放而多元、零碎而多样,校园内外的生活状态、当今的教育方式以及各种网络媒体的舆论造势等,让大学生在长期接受各种零散信息的过程中产生了“碎片化”思维。〔16〕历史虚无主义文学作品凭借互联网“快文化”的流行,正是利用大学生获取知识“碎片化”特征,以“学术研究”、“理性思考”为名,断章取义截取历史片段,否定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否定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影响大学生对整个中国历史的认识与判断,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二)开辟多种发表途径实施影响这些作品,一般不会出现在高校的图书馆和课本教材上,但是在一些别有用心者的帮助下,在“高校围墙” 里依然随处可寻。一方面,这些作品非常洞悉大学生求新、求奇的心态,利用互联网虚拟空间,及大学生的“现实社会”中的管理漏洞,大肆在一些大学生喜欢浏览、观看,甚至“寄居”的网络论坛、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地进行宣传造势。同时,这些人又研发破网技术,利用一些境外网站发表,或做成电子文档供大学生翻墙下载;另一方面,某些受西方价值观影响的专家学者打着高校学术自由的旗号,巧避管理,利用高校一些论坛、讲座,借用自身学术权威的优势,对这些作品进行解读、宣传、造势,进而直接对高校学生进行洗脑宣传。(三)推动观点向现实落地历史虚无主义文学作品流传之势愈演愈烈,其目的为极力推动书中观点向现实落地。毛泽东说:“凡是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制造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17〕仔细阅读这些历史虚无主义文学作品,我们可以看到,搞乱思想,破坏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只是其第一步,推动书中的所谓“宪政主义”、“新公民运动”、“暴力抗争”的落地,进而使广大学生走向“改旗易帜的邪路”,沿着西方策动的“颜色革命”在我国境内的发展路径演变才是其真正目的。

四、严防历史虚无主义文学作品对高校意识形态侵害

当前在高校流行的一些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的文学作品,在内容上反叛、反动,攻击党的领导和社会制度;在形式上晦涩隐蔽,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传播上虚实一体,凸显全方位的宣传声势;在目标上方向明确,注重向实践进行转化。如果任其蔓延,必然会涣散和弱化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分化和瓦解高校师生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滋生出种种非理性政治行为,甚至影响社会政治稳定和政权安全。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大学生群体极易被蛊惑、诱骗,我们对此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和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未雨绸缪,防止危害。(一)正本清源,逐步消除这些文学作品在高校学生中的心理土壤健全高校国家安全教育体系是解决不良思潮影响高校意识形态,侵蚀大学生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键途径。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针对大学生心理特征,特别是大学生的思想认知缺陷,积极探索,认真实践,大力推进和加强国家安全教育体系,特别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从高校国家安全教育基础理论入手,加强对国家安全教育内容体系、重点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载体等方面的研究。重建设,重实效,既在方式、方法上创新驱动,形成课内与课外、网上与网下、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主紧密结合的教育工作网络和体系,又要在管理环节上全面把控,加强对教师、辅导员及高校管理人员思想政治教育与培训,提升政治敏锐度,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确保学术研究的客观性、纯洁性。此外,积极发挥教师、辅导员、学生干部的作用,深入学生群体,发现与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努力洞悉一些微观情况,及时发现纠正一切问题病灶。(二)敢于亮剑,坚决遏制历史虚无主义文学作品的渗透传播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藝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引,切实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敢于封杀有关人员利用高校讲座、论坛等媒介发表、声援有关这类文学作品的言论和行为;要主动加强与宣传、教育、政法等部门的沟通联系,依托政权优势、体制力量,建立健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安全联席管控机制,深入推进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特别是文学作品的大清查、大整治,不断提升对高校互联网不良信息的筛查与屏蔽力度,及时切断境外互联网渗透破坏渠道,全力确保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绝对安全。(三)形成舆论,开展对历史虚无主义文学作品的批驳反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真理越辩越明。”〔18〕对于这些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的文学作品,高校要利用人才优势、学术优势,不定期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流行的热点领域,特别是文学作品进行归纳、梳理,利用形势政策教育课、党团组织生活等活动集中对其指鹿为马的内容进行批判,对一些细节内容真实但是观点引申错误之处进行解释说清。特别是要对于那些影响范围广、破坏力度大的作品,要主动对接宣传部门,及时将真实声音通过网上与网下相结合的形式,扩大宣传范围,形成舆论阵势,让更多青年学生乃至普通群众接受、了解事实情况。同时,还要全面加强高校主流价值观的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依托高校与境内外学术机构交流渠道,逐步形成由高校向社会大众、境外学术机构乃至辐射全球的对外传播总体布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让历史的真相,让中国共产党带领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绩来牢牢占据话语体系的主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chinanews.com/gn/2016/07-01/7924310.shtml.

〔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ttgg/2016-05/18/c-1118891128-3.htm.

〔3〕〔5〕《总体国家安全观干部读本》编委会.总体国家安全观干部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14,117.

〔4〕〔7〕〔1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02,92,19.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86.

〔8〕秦龙,肖唤元.“两个巩固”: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指南[J].求实,2015,(7):44-48.

〔9〕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N].人民日报,2013-06-25.

〔10〕梅荣政,杨瑞.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与危害[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67-69.

〔11〕李继兵,刘研.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J].理论前沿,2016,(2):8-11.

〔1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7.

〔13〕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9.

〔14〕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2.

〔1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9.

〔16〕卢秀峰.青年大学生碎片化思维的整合方式探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181-184.

〔17〕用革命舆论粉碎反革命舆论[N].人民日报,1976-05-05.

〔18〕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9.

(责任编辑肖雪莲)

猜你喜欢
文化安全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自信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维护文化安全的对策思考
解构和超越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特征初探
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解析历史虚无主义
儒学创新为中华文明“走出去”提供战略支撑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道教研究的历史虚无主义困境及出路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对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思考